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024-07-10李雨竹
一、引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瑰宝,当前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资源凝结了人民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综合了所有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服务和活动等内容,既有物质形态,又有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分类不同,其共享模式与发展机制也不同。随着时代发展,在研究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文化资源的定义也在不断延伸;文化资源的分类不同,评估开发的方法也不同;文化资源分类标准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改进其发展模式。本文首先阐述巴蜀文化资源的内涵、种类和发展现状,进而探讨共享经济与文化资源的关系、文化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文化资源共享的机制,最后对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合作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为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巴蜀文化资源概述
(一)巴蜀文化资源的内涵
巴蜀文化资源是指巴蜀地区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等各类资源。巴蜀地区是指中国四川和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近年来,社会各界聚焦巴蜀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承,2021年,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第八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推动四川省级文旅重点项目建设482个,完成投资1345亿元,92个重点项目竣工投运;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四川7个项目入选,居全国第一。由此,巴蜀文化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巴蜀文化资源的种类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巴蜀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遗迹
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巴蜀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迹包括古代城市遗址、宫殿、寺庙、古镇、古桥等,记录了巴蜀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2.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
巴蜀地区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也是巴蜀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巴蜀地区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及民间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
3.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是巴蜀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拥有壮丽的山水景观、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与巴蜀地区的文化密不可分。
三、巴蜀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巴蜀文化资源的发展利用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巴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挑战。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巴蜀文化遗址、古建筑、传统技艺等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风险。其次,巴蜀文化也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遇到困难。最后,巴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巴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景点和文化遗产上,而其他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另一方面,巴蜀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以旅游观光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四、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概述
(一)共享经济与文化资源的关系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合作经济、分享经济、协作消费或合作性消费等。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个人和企业的闲置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换,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式。文化资源共享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让更多的人能够充分享受和利用文化资源。
共享经济与文化资源共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共享经济为文化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例如,通过在线音乐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各种音乐作品;通过在线图书馆,人们可以阅读各种图书和期刊。共享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其次,共享经济为文化资源共享提供了增收渠道。传统的文化资源共享往往是由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共享经济的兴起,使文化资源共享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模式获得收益。例如,通过共享平台出租闲置的演出场地,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通过共享平台销售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并增加收入。与此同时,共享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资源共享带来了更多的参与者和用户。通过共享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文化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利。
(二)文化资源共享的模式及其机制
文化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涉及文化资源的获取方式、共享主体的选择、共享方式的确定等方面。
1.文化资源共享模式
文化资源共享模式包括直接共享和间接共享两种形式。直接共享是指文化资源拥有者直接向其他主体提供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展览、图书馆借阅服务等。间接共享则是通过中介平台或组织进行文化资源的共享,如数字文化馆等。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和不同的需求,可以灵活选择。
2.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文化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政府引导机制、共享利益分配机制等。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如文化产品的销售和租赁。合作机制是指各方共同合作、共同投入文化资源实现共享,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合作共享模式。政府引导机制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在文化资源共享过程中,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共享利益是关键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价格调节、通过合作机制进行利益共享、通过政府引导机制进行公共福利补偿等。
总之,文化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是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模式和机制,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五、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合作模式创新策略
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要实现这些文化资源的共享发展,需要建立合作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共享与合作。
(一)建立巴蜀文化资源共享联盟
通过建立巴蜀文化资源共享联盟,不同的文化机构、企业等可以共同合作,共享文化资源和信息,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和项目。联盟成员可以通过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时,联盟可以共同申请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巴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具体而言,相关部门与旅游业合作,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例如,以文化资源类型为依托的“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大渡河风景道联盟”;以公共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四川省文化馆与21家市(州)文化馆以及21家区(县)文化馆共同合作的全省数字文化馆大联盟;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四川省首个区域化党建红色联盟——自贡东北部新城区域化“红色联盟”等;还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将文化资源纳入教育课程中,提高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升巴蜀文化的市场价值;与时尚产业合作,与知名IP联名合作等。
(二)建立社区参与模式
在基层文化服务方面可以有更丰富多元的合作方式,形成更广泛的合作人群,使社会机构和个人自觉参与巴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参与巴蜀文化资源共享活动。社会参与模式是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和项目,实现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可以提升居民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例如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东寺社区组建第一批校社融合教育联盟单位,并且以社区为主体收集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校社融合模式,“以普及普惠促民生、规范发展提质量、特色成效创品牌”为目标,建立起布局合理、群众方便、保障有力、管理有序、质量优良的校社教育体系,同时推进社区教育联盟资源进一步扩大,加快教育资源共享步伐,进一步促进校社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跨区域合作模式
巴蜀文化资源的共享发展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来实现。例如,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与其他地区的旅游机构合作,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的正式成立,促进了文化旅游推广领域的资源整合、平台整合、渠道整合,将有益于川渝两地联合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推广两地特色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在地方文化馆合作上,有攀枝花市文化馆与西昌市、会理市等9家文化馆,共同签订了《九地文旅区域协作联动发展协议书》,9家文化馆将因时因地共同举办“诗文大赛”“美术书法摄影联展”“音乐舞蹈展演”,并采取文艺节目(作品)互调、互演、互展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将共同探索数字文化馆建设及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线上数字文化活动联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交流合作。
(四)注重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
1.共享模式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其中一点就是共享模式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保护和管理的挑战。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同时加强与文化资源共享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一套长效的合作机制,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巴蜀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巴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巴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要做好巴蜀文化资源的传承工作,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修复和维护工作,确保巴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通过建立巴蜀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提供在线展览、数字化文化产品等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和关注。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渠道,积极宣传巴蜀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和关注。
六、结语
综上所述,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政策支持不足、资源整合困难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巴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勇.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2):44-51.
[2]王广振,曹晋彰.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与价值评估[J].人文天下,2017(07):27-32.
[3]黄雪英.闽西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资源开发[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04):1-6.
[4]吴晓,陈薇,王承慧,等.历史文化资源评估的总体思路与案例借鉴[J].城市规划,2012,36(02):89-96.
[5]刘婷.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02):31-35.
[6]倪进方.民族旅游村寨服饰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J].中国出版,2021(09):78-79.
[7]王文科.立足课堂,感悟乡情——论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3(04):143-146.
[8]马衍明,王重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的优化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22(10):164-169.
[9]谭继和.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9-11+17.
[10]李钊,杨世文.“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华文化论坛,2021(04):47-66+155-156.
★基金项目:本文系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科研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巴蜀文化资源共享和深度发掘利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HCY2023B22)”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李雨竹,女,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非遗文创、文化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