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弘扬、传承”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2024-07-10刘春霞

参花(上) 2024年7期
关键词:蜀绣文化遗产物质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且被视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场所,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长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期盼。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多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如何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光发热,传递给后人,是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保护”“弘扬”“传承”成为关键。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价值,以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希望广大群众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对其进行有效、广泛的传播,使其能够被更多人了解、欣赏,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能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与时代同行、与世界接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现象,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群、一个地域的文化标识。

第一,从增强国民文化保护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的角度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日等民俗文化的宣传,能有效激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反映在人们的衣着、饮食、节日庆典等各方面。第二,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苏州园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为例,这些景区都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范本。[1]第三,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的角度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艺术节、国际会议等,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价值不容忽视,在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过度商业化已逐渐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非遗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逐渐脱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现象。例如,某些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放弃了传统的非遗制作技艺,转而采用快速、低成本的批量生产方式,这无疑摒弃了这些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样,一些传统节庆活动,也在商业化的驱动下,丧失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成为纯粹的娱乐活动和商业活动。

(二)文化内涵失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缺少完善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现代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改变等,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特质,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境地。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估,以及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导致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流失。

(三)受众人数骤减

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是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新兴事物的吸引,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相对较弱。传统节庆、习俗等在他们眼中可能显得陈旧或乏味,导致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缺乏关注度,产生受众人数骤减的问题。

(四)传承方式落后

传承方式落后也是非遗传承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传统的传承方式,如师徒相传、家族内部口传身授等,虽然能确保技艺的纯粹性,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方式不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许多年轻人无法获得与传统艺人长时间、面对面的学习机会,导致他们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非遗技艺,甚至对非遗本身知之甚少。此外,传统的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导致技艺的传承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需求。[2]

四、保护、弘扬、传承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一)以“保护”为前提,确保文化真实性与延续性

确保文化真实性与延续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前提。只有真实、全面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确保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1.确保非遗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在传播过程中,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例如,在制作地方传统杖头木偶戏的纪录片时,应避免过度的戏剧化或艺术加工,以保证杖头木偶戏的原始风格、表演技巧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得到真实地再现,避免过度商业化现象。同时,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如文化遗产日、手工艺展览、民俗活动体验营等,让公众有更多机会亲身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意愿。

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非遗保护

要重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3]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和展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例如,数字化技术可用于对古老的文献、手稿或艺术品进行高清扫描,确保其信息不受侵蚀,方便永久保存。对于那些复杂的传统工艺,如织布或陶瓷制作,三维扫描技术可以捕捉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后人研究提供宝贵资料。而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更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利用V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某一古老的节日庆典或舞蹈表演,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受非遗的魅力。AR技术则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加入数字信息,如通过AR眼镜生动展示某一遗址的历史场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这些现代技术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多样,更易于人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以“弘扬”为重点,提升文化影响力与公众参与

1.加强文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跨文化合作与交流,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以川剧变脸这一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为例,相关部门可以与国际文化机构合作,把川剧变脸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国际舞台上,如在世界民俗艺术节进行表演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呈现精彩的川剧变脸表演,还可以进行现场教学示范变脸技巧,让观众参与其中,深刻体验变脸技艺,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对川剧变脸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邀请国外的民间文化代表团来华,与川剧变脸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弘扬各自独特的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

借助新媒体平台与网络进行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以龙舞为例,这一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震撼的视觉效果。[4]可以制作一部关于龙舞背后的故事或其技艺的纪录片,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这些内容迅速传播给广大观众。例如,可以在TikTok、微博等平台上,发布与龙舞相关的表演或教学视频,鼓励人们学习并尝试模仿。还可以发起话题讨论,分享龙舞的起源、技艺等内容,提高受众对龙舞这一非遗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龙舞,还可以让观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中来。

(三)以“传承”为目的,培育非遗传承者

1.组织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有关非遗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可以为培育非遗传承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蜀绣为例,其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拥有数百年的历史,蜀绣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充分体现了巴蜀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蜀绣大师,开设短期的蜀绣课程或工作坊,让学生从基础的针法开始学习,体验蜀绣的魅力。在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蜀绣的基本技巧,还可以通过讲解了解到蜀绣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传承方式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蜀绣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加入蜀绣的传承中来。[5]

2.重视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鼓励创新,与当代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在尊重和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时俱进,与其他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例如,传统的皮影戏可以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创作出新的皮影动画系列,既保留了皮影戏的传统技艺,又与动画形式融合,增添了现代元素,提升了皮影戏的观感。[6]再如,传统的茶艺表演可结合当代音乐与灯光技术,形成视听互动的现代茶艺秀。在这样的表演形式中,茶艺的静谧、雅致与当代音乐的旋律、节奏相结合,使传统的茶文化呈现出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风貌。这样的创新结合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中来。[7]

3.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平台和工具,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广泛的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师徒相传和家族内部教授模式,可以考虑运用线上教学、互动直播、网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使传承变得更加便捷。例如,借助视频教学平台,将具有复杂工艺的“景泰蓝”瓷器制作过程分步骤拍摄并上传,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回放、暂停,确保能够细致观察到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制作流程。又如,通过互动直播的形式,苏州传统丝绸刺绣大师可以与全球的观众实时交流和互动,一边展示其刺绣过程,一边解答观众提出的疑问,使学习和交流更高效、便捷。再如,可以定期开展网络研讨会,邀请各地的布依族织锦艺人,共同探讨技艺中的难点与创新点,鼓励各地传承者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形成一个活跃的、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网络社群。这种方式不仅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要将“保护、弘扬、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以保护为前提、以弘扬为重点、以传承为目的,构建完整的非遗传播体系。通过采取多种传播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皮楠楠,郭良文.节庆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实践与变迁——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为例[J].经济地理,2023,43(01):227-235.

[2]陈怡君.身体与地方:非表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泸州油纸伞为例[J].科技传播,2023,15(14):76-80.

[3]魏鋆涛,任利民.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转化研究[J].包装工程,2023,44

(06):302-310.

[4]董必凯,史文亚,刘方灵.扶绥县兴龙村春耕节民俗体育“舞草龙”的价值及其传播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03):10-12.

[5]房美玲,李素杰.高校教学中民俗类非遗文本的翻译策略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01):14-16+21.

[6]郭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A].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2)[C].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3.

[7]王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述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100-104.

[8]张莹,齐丹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02):84-86.

(作者简介:刘春霞,女,本科,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蜀绣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