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与未来学习
2024-07-10雷朝滋
雷朝滋
摘要: 教育数字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教育数字化可被视作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较高级阶段,其长远目标是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并解决“重建设、轻应用”和“两张皮”问题。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需要实现从思想到内容和方法等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学习新样态,让教师成为智能时代的新教师,并积极探索智能时代的生成式课堂。数字化也应赋能评价改革,推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以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体系。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未来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为什么要数字化?一方面,人类已经跨越数千年农耕时代、两百年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教育必须数字化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数字化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数字教育的打造应当基于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术潜力的正确评估。它要求教育者不仅应关注技术的引入,更要关注如何将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字教育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还应包括支持探究、交互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一、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长期以来,信息化被视为人类工业化之后的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一直在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涵盖模拟技术、数字技术,乃至未来的量子计算等多个发展阶段。数字化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我们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行动举措,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
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逐步深化的。早期更多表现为对信息的加工和分享。经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我国实现了宽带网络、优质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的普及,推动了教育信息化2.0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数据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并展现出越来越智能化的特点。因此,教育数字化可被视作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较高级阶段。教育数字化的长远目标是构建一套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服务于国家数字化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教育体系的全方位重塑。包括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学习新形态;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开拓学习社区,实现个性化、探究性学习模式;赋能管理,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治理的转变;赋能教育评价,从注重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等等。
二、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较为持续的问题是“重建设、轻应用”“两张皮”等。对此,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我们也要及早予以关注。
(一)重建设、轻应用
这类问题的出现,一是因为一些地方和学校建设时并非应用驱动,没有考虑如何用,导致没有人用,而随着统筹规划水平的提高和“应用驱动”“应用为王”理念的逐步普及,这类问题现在解决得比较好;二是因为应用本身也需要投入探索,而在建设时人们往往没有考虑到这部分投入,导致很多用户尚未学会使用技术或者没有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愿意用或者停留在被动的、浅表的、辅助性的应用上。
(二)“两张皮”问题
“两张皮”的问题更为复杂和严峻,具体指的是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际教学应用之间的脱节,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间的脱节。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指出过这一问题。12年过去了,“两张皮”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充分说明解决该问题的不易。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数字化建设可能过于注重硬件设施和技术平台的建设,而忽视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甚至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服务传统教学模式的数字化产品。这样的数字化建设非但不能引领教学改革,反而固化了传统模式,不利于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可能仍然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这种现象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果的不理想。例如,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标出台后,指向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教材与课堂教学变革的重点。本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指向素养的教学评提供良好支撑,但从现状来看,我们在应用深度、变革力度上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当前,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初心使命,深刻认清“两张皮”等问题既是阻碍我国教育数字化健康发展的“硬伤”,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进入“深水区”的障碍,更是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对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建议
智能技术研发早已进入崭新时代,但教育教学还大多停留在工业化时代。要破除“两张皮”问题,不能仅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的“供给侧”下功夫。“需求侧”的教育业务主体也必须下定决心,主动利用数字化进行自我革命。我们需要从教育思想理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资源、教法、学法、评价等全方位向数字时代进化。
(一)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未来学习新样态
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未来学习需要从大一统模式走向支持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个性化学习强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路径与学习方法,实现智适应学习,以促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将得到更大发挥。而自主学习,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特征之一。教育数字化的赋能,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对一的人工智能学伴。人工智能动态构建学习者画像,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个性化推送资源,进行因材施教。同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引入,智能系统将逐步实现对于学生提问的启发式引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励他们主动提问和主动探索。
(二)教师主动抓住转型机遇,争当智能时代新教师
教师应着力发展面向未来的几方面素养。
一是自主学习与专业创造素养。教师作为专业成长的终身学习者,也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
二是人工智能应用素养。教师具备数字化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全流程、全环节驾驭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三是跨学科教学素养。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情感沟通素养。教师具备共情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提供有温度的教育。
五是学会无边界调动各类资源育人。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数字化为教师调动各类资源育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积极探索智能时代生成式课堂变革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从孔子与弟子们的杏坛对话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生成式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生成式课堂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在互动中共同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预设和传递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又给课堂教学插上了智能化动态生成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人工智能”三者在互动中相互启迪,动态生成教学的流程和内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学校后,将改变长久以来学校课堂上满堂灌的痼疾弊端,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式教学方法。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和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与之前大家熟悉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生成式课堂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四)数字化赋能评价改革,推进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和完善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数字化评价从选拔走向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评价理念的变化要求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测评,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生进步的评价,从而实现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总之,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需要从学生、教师、学校、课堂、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全面转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手段和内容创新全方位努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两张皮”问题,不断探索未来学习的新样态,为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