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

2024-07-10殷爽

文化产业 2024年18期
关键词:火把节彝族云南

殷爽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浓缩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而“火把节”无疑是云南彝族文化精髓的璀璨结晶。现详细阐述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云南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云南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

在彝族的世界观中,“火”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希望的延续,“火把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真实展现。这个节日超越了简单的仪式与庆祝,犹如一座搭建在人际交往与情感沟通之间的桥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彝族人民得以释放情感,表达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热烈期盼。

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火崇拜的典型表现

火崇拜在彝族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深深植根于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云南彝族社区,“火把节”作为火崇拜的集中展示,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火在彝族的世界观中,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神圣而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由于云南彝族多居住在气候复杂、生态多样的自然环境中,火在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火的出现是人类照明的起源,不仅让古人掌握了光和热,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而且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光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火的态度经历了由敬畏、惧怕到理智应用,再到亲近、崇敬的过程,最终将火视为生命之源和神灵的化身予以呵护。火把节正是对火崇拜观念的直观展现,它复原了彝族先民与火共存的历史场景,让人们感受到火带来的温暖、光明和希望。

彝族火把节一般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举行,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庆典。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火把节作为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一项盛大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使其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股强劲力量,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教育功能,这种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局限性。虽然,集中化、系统化、正规化的学校教育在推进民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面对纷繁复杂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那些非书面记载、依赖口耳相传和实践活动传承的部分,学校教育往往难以全面、深入触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传统文化活力的流失。

火把节则不同,它凭借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为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活泼的传播舞台。在火把节筹备期间,从活动策划、节目编排、物品制作到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提炼、展示和再创造,从而实现了一种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生活化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其中,火把节期间举办的歌舞竞技比赛尤为显著,如独特的彝族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服饰展示等,这些活动既是对古老艺术形式的再现,也是对新时代技艺传承的激励,从而确保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

彝族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同样在火把节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它们包括但不限于飞石索、顶头游戏、顶扁担比赛、抢烧鸡竞赛、绵羊拉绳、武术表演等多样化的项目。不仅如此,摔跤、斗牛等富含浓厚民族色彩和教育寓意的活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体育竞技活动不仅是连接民族共同体情感桥梁的重要载体,更是在时代变革中,助力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推动力。它们锻炼了人们的体质,磨砺了意志,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的力量之美、姿态之美和智慧之美。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节日,始终是彝族地区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历经岁月沉淀,火把节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当今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凭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火把节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力地促进了彝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繁荣昌盛。

火把节的成功举办,验证了其作为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复合平台的巨大潜力。在火把节的框架下,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得以有序开展,通过广泛的参与和传播,火把节实现了文化资源的高效集聚与辐射效应,极大地提升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火把节的影响力超越了单纯的节日范畴,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活动,如特色商品销售、餐饮住宿服务、旅游产品开发等,进一步放大了火把节的经济功能。

可以说,火把节创造性地将彝族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文化资本,成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机制及现代文化市场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使得彝族文化的价值在现实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实质性体现,同时,也让火把节本身成为一个融汇经济、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体。通过火把节这一活动,彝族文化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传承和展示,而是通过活态传承、产业运作的方式,焕发全新的活力与影响力,从而有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云南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不相协调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云南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当地虽然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较为重视,但由于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不相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例如,由政府牵头开展的火把节活动主要于城市、城镇地区进行;虽然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但不同地区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活动内容主要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斗牛、赛马、选美等项目,具有突出的展演性,而与祭祖、烧虫、祈福等相关的民宿活动及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则未能得到有效关注,再加上各大媒介平台的宣传引导,让公众更多地将火把节认定为“东方狂欢节”,火把节的文化价值受到了削弱。

节庆氛围有所淡化

云南彝族火把节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火把节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云南彝族的影响力,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并为彝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火把节活动不断趋向于都市化、商业化,使得节庆氛围逐渐淡化。例如,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地侧重于推进火把节活动的商业化运作,让火把节的节庆氛围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味地展现火把节的娱乐功能,节庆中融入大量迎合游客的活动内容,传统表现形式的转变也使得节庆氛围有所淡化。

生态文化空间不断发展变迁

云南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需要以当地稳定的生态文化空间为重要前提,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思想观念、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彝族火把节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空间不断发生变迁,影响了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彝族青年群体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在火把节期间返乡过节的群众不断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深谙彝族火把节活动流程、习俗等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青年人将庆祝火把节的程序不断简化,对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造成一定影响。

云南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

协调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

鉴于云南彝族火把节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不协调的问题,应明确传统传承方式在火把节保护传承中的重要性,把握传统传承方式特征,依托对传统传承方式的保护传承,助力火把节得以保护传承。同时,随着时代变迁,民族传统文化都在不断演变,而与其相关联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对于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不仅要对传统传承方式进行保护和继承,还应当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彝族火把节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此,可结合彝族火把节在当今时代呈现的新特征,推进彝族火把节传承保护与创新的同步进行,不仅要发挥传统传承体系的价值作用,还应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构建全新的传承体系,并构建起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的协调关系,实现两种传承方式的优势互补。

推进对彝族火把节的整体性保护

对于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整体性保护,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完备的整体性保护规划方案,营造浓郁的保护传承环境,构建面向彝族火把节的独立社区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彝族火把节的活态保护传承。首先,确立重点保护对象。云南彝族火把节整体性保护对象可分成核心层、外延层两大部分,前者主要为火把节活动本身,后者则是火把节活动开展的社会环境及相应的各种表现形式。紧紧围绕火把场及相关群体,做好对重点保护传承社区火把场的修缮工作,并推进相关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完善。其次,加大对节庆活动的扶持开发力度。依据火把节活动传统流程,推动核心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节庆氛围,调动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火把节活动的积极性。再次,积极推进相关资源抢救。推进云南彝族火把节相关资源的整理抢救,包括采集分散于社会各机构、个人手中的各类资料以及整合与火把节紧密相关的非遗项目,尤其是对火把节中的歌舞词等开展复原性抢救。最后,利用彝族火把节开展文创设计。充分立足于彝族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深度挖掘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重点突出火把节中火的属性,从火中寻找设计灵感。或者通过挖掘彝族传统民俗故事进行文化延伸,进行文创IP产品设计,如设计打火机、火柴盒、香烟盒等,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接触彝族火把节文化,并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推动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

推动民间火把节观念及习俗的创新发展,赋予火把节更深厚的内涵。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在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可有效发挥这一传统传承方式的口头性、表演性、娱乐性以及集体性等特性,助力彝族火把节节庆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传承方式日渐消亡,民间传承人濒临断代。对此,应推进彝族火把节传承场域重构,调动政府、民间、企业、学校等各方主体参与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推动彝族火把节整体回归生活场景,构建更为健全的彝族火把节民间传承保障体系,推动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

推进彝族火把节旅游开发

火把节作为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资源,通过推进彝族火把节旅游开发,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充分融合,对实现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为提升云南彝族火把节在体育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关部门应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使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一方面,在吃、住、行、购、娱方面,应建设完善的食宿设施、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建立合理的旅游消费价格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为彝族火把节旅游开发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不仅需要公安部门积极维护,以提供可靠的安保措施,还需提供专业配套的民族体育旅游先导、指导员、安全员等。其次,提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视度。长期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偏向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方面,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鉴于此,对于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旅游开发,不仅要颁布相应的开发政策,为火把节的旅游开发提供支持,还应当推进对火把节市场开发、商业化经营的统一管理,为火把节的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及科学的引导,保障火把节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助力云南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最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彝族火把节的旅游开发中,构建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宣传模式,以切实提升彝族火把节旅游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彝族火把节特色的宣传力度,可以围绕回归原生态、回味经典等主体,推进短视频、纪录片制作,并借助各大流媒体平台对彝族火把节进行宣传,打造特色旅游IP,进一步提升云南彝族火把节的社会影响力。

自古以来,云南彝族的火把节就如同一部流动千年的史诗,穿越时空隧道,深深地镌刻在彝族人民的生活脉络与心灵深处。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这一节日依旧熠熠生辉,持久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彝族同胞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火把节已经不再仅是彝族内部的节日庆典,它已然成为一个对外展示和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沉浸在这份浓厚且独特的民族氛围中,感受彝族人民的精神共鸣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火把节彝族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彝族海菜腔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火把节的情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燃烧的火把节(混声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