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视域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4-07-09韩照丹
[摘 要]艺术乡建一直以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工艺美术专业与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与乡村民间工艺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其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式更加契合乡村主体的自我认同,可以帮助乡村有效实现原有工艺产业的市场转化。而工艺美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优劣关键看培养。因此,从乡村建设视域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研究的缘由入手,反思当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与培养路径,旨在通过分析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主体需求,以及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更多模式和路径,为新时代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 键 词]艺术乡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4-0072-03
文献著录格式:韩照丹.艺术乡建视域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路径探析[J].天工,2024(14):72-74.
基金项目:2023年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第三批横向科研项目(sgyhx2023-61)。
一、乡村建设视域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研究的缘由
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来,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方面做了诸多工作,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许多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和时代需求,国内开始出现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各地涌现的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开发等,都需要大量艺术人才的参与和贡献。因此,艺术类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问题成为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研究和部署的事项,如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开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并将艺术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一些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创了新的教改模式与实践路径。
此外,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作为一种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的方式,不仅在国际上有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在国内也有许多知名艺术家相继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当中,包括许多在艺术院校从事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艺术教师,将自己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之相结合,带领学生团队在艺术乡建的实践当中进行艺术合作和参与式学习,这些对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创新实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发起的‘艺术驱动乡村——打造甘泉村计划为代表,开了高校师生成体系导入乡建活动的先河”[1],成功地将艺术教学与乡村建设进行了实践融合,在乡建和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四川美术学院的焦兴涛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羊磴镇成立了羊磴艺术合作社”[2],同样是教师带领自己专业的学生团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式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方式与应用价值。
从目前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诸多实践案例不难发现,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院校或专业在不断增加,其中工艺美术专业与乡村的联系更加密切,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助力乡村建设有着天然优势,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助力乡村建设,关键在于工艺美术人才的参与,因此,工艺美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就变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析在艺术乡建视域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策略,思考将两者相结合的诸多可能性。
二、反思当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工艺美术类人才培养多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根据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创造力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引导他们多做尝试,以便让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艺术风格,适应未来就业的技能需要。因此,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多从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艺术创作的纯粹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考量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专业培养掌握更多适应社会和未来生存的工艺技巧。但是这也导致高校工艺美术类人才在参与乡村振兴及乡村建设时,容易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当地乡村文化的理解不够充分和深刻,导致其创作心态和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缺少乡村情怀。第二,学生在参与艺术乡建时没有经过长期、扎实的实践调研,做出来的作品与乡村文化的关联性不强,无法与当地乡村产生对话,他们更加强调的是自己这件作品的工艺性、艺术性或创新性,因而其作品与乡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分离关系。
结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还有很大的调整和完善空间。例如,一些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制定相关课程时,将艺术乡建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缺少对学生理解工艺美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优势的引导。还有一些相关课程没有结合具体的乡村案例和相关实践项目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实地调研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的乡村文化建设中所采用的方式固化。此外,在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活动中,没有充分利用推广平台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情感培养和情怀引导。虽然高校也会制定一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比赛,但由于目的性较强,许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获得奖项,因此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思考工艺美术专业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所产生的诸多可能性,也没明白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在艺术乡建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的意义,进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就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乡村文化的主动意识。当然,还有一些高校与政府没有充分合作的情况[3],在寻求合作方面不够积极主动,缺少一些有利于开展乡村振兴和建设的实践平台与场地,缺少鼓励工艺美术专业师生积极参与艺术乡建活动的政策和机会,因而也就无法真正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参与进去,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思路。
三、艺术乡建视域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教学实践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
决定高校教育成效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成果。高校艺术类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意味着各专业应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艺术乡建视域下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乡村需要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切实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地方乡村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工艺美术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的各项综合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优秀人才。
艺术乡建视域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艺术乡建,工艺美术专业在这项活动中应该从哪里入手,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乡建的核心理念是在保护传统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元素,使乡村成为既有历史底蕴又具备现代魅力的复合型‘地方艺术空间”[4],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能力。同时要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给工艺美术专业人才所带来的机遇,据此构建合理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乡村振兴和艺术乡建的人才需求,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利用工艺美术专业的特色优势,深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艺术能力培养,开展诸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以此提升工艺美术类人才参与艺术乡建项目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同时,高校工艺美术学院系还应依托于乡村资源,多组织开展相关研学活动,通过到乡村去实地考察,参观民间非遗产品及其制作过程,到乡村实地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等活动,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地研学的过程中,将自己调研搜集到的乡村资源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当地的乡俗民风、社会发展、工艺产业、非遗资源等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挖掘可以参与的实践项目,为乡村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潜移默化地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在此基础上,培养单位应多鼓励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依托实际项目创作作品并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有条件的院系可以自行组织一些工艺美术类的竞赛,推动学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创新性旅游工艺品或非遗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并对此类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积极性。
当然,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元素是教师,在艺术乡建视域下探讨其人才培养策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加大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如在相关政策战略、理论知识、工艺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基于此,除了注重对工艺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提升外,还应注意让其多向艺术乡建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鼓励教师通过课余时间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项目,提升自己在实践应用、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科研,对于教师而言,科学研究能力不仅是自我思想和学术能力的展现,更能通过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有所涉猎,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锻炼学生钻研工艺的精神。因此,培养单位应多组织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科研能力,推动该专业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二)地方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助力乡村建设与振兴,需要考虑其与地方乡村之间的关联,如参与者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工艺美术成果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或名誉效益,才能实现艺术乡建的有效开展。工艺美术专业与其他艺术专业相比,在参与乡村振兴与建设的活动中,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和成果作品会有所差异,但从结果和目标来看是一致的,即通过专业手段助力乡村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将乡村资源进行成果转化的能力,鉴于“当秉持不同实践话语的外来介入与创作驻地进入乡村,看似单纯从艺术入手,但具体的帮扶措施在经济、产业、文化、组织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包含着对乡村社会的整体性关切。”[5]因此,在进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综合性能力的培养。
这意味着工艺美术专业人才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来参与地方乡村文化产业的重塑和拓展,如非遗传承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因而,相关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探索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可以依托地方乡村特色资源,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将能为工艺美术专业所用的乡村资源调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乡村资源的调研进行产品再设计,结合“文化旅游以旅游目的地的人文资源为依托”[6],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当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可以进行售卖的旅游产品,提升当地的旅游品质,同时实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地方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强调针对学生参与艺术乡建活动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拓展原有专业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艺术乡建项目中消化和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并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方面,可以考虑与乡村进行合作,把乡村作为一个教学的实践基地,支持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到此进行长期调研和实践。同时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一个三方合作平台,高校将本校培养的工艺美术人才安排到这个平台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到艺术乡建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得以在具体的项目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例如,向民间工艺大师或地方非遗传承人等学习,参与工艺美术专业相关的非遗保护、旅游工艺品开发等实践活动,教师则需要记录好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时所展现出来的优势与问题,将问题整理汇总之后,结合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等,旨在提升学生的乡村文化建设能力,培养学生的“乡土实践”[7]应用能力。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这种培养模式是基于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的,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容易与地方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共同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制定任务,提供更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有效实现工艺美术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在真实、具体的项目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艺术创作和服务乡村的专业能力,使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工艺技能,为之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有效实现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乡村振兴和艺术乡建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霞.艺术乡建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路径[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3(5):51-53.
[2]萧放,霍雯.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样态与实践:以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参与式艺术实践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1(4):88-96.
[3]张翠华,李晓志.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2023,36(18):121-123.
[4]张祖群.非遗融入艺术乡建:特征、类型与途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5):54-57.
[5]霍雯,萧放.艺术乡建中的实践与话语关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5):99-107.
[6]吴嘉振.日本艺术乡建研究及启示:以越后妻有和濑户内艺术节模式为例[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0.
[7]叶帅.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乡土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与价值研究:以花都古村落为例[J].对外经贸,2023(10):149-152.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