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用材料与工艺重新定义艺术设计
2024-07-09Yvette
Yvette
首届“创造东西”手工艺术博览会Splendid Craft Art Fair (SCAF)呈现了来自国内外50 余位艺术家、5 家专业画廊/ 机构的180 余件/ 组作品。设计师、艺术家们运用陶瓷、玻璃、大漆、木艺、金工与首饰、纤维等多元领域材料,带来了一场当代手工艺与设计的视觉与精神并存的艺术盛宴。
如策展人所说,在数字时代的推动下,当代手工艺术的创作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仅体现在材料与工艺上的突破,更在于技术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与设计的边界,驱动创新。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设计工具和表现手段,推动了手工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而诞生了一系列创新性极强的作品。
在材料的选择上,当代手工艺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复合材料、智能纤维等新型材料来进行创作,这些材料往往具有更好的可塑性、耐用性和环保性。通过不同材料的结合以达到视觉上的全新体验。例如,通过纳米技术改良的纤维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变化改变颜色或质地、通过往传统陶瓷原料里添加不同材料添加物以达到不同的烧成肌理与颜色效果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艺术家姬凡就在此领域不断尝试突破和创新结合,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层次与质感。艺术家胡宇选用了另一种中国传统工艺材料——大漆,取原材料瓷粉为底,银色大漆修复,运用焗瓷(金缮)修补之法填补成瓷裂缝。运用瓷泥自然裂开的“不完美”来进行创作却恰恰形成了艺术家的独特艺术语言。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手工艺术的材料库,也推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从工艺的视角来看,数字雕刻、计算机编程控制的织物打印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造型更加精细、复杂的设计变得可行。艺术家能够通过软件模拟设计效果,甚至利用算法生成独一无二的图案,再通过精准的数字工具将设计实现,这种工艺上的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艺术作品的独创性。例如艺术家周逸乔和区庭柱在大漆艺术创作时使用了3D 技术打印模型,后进行脱胎工艺的制作;艺术家宋丹杨还通过将3D 打印技术与手工制作技术相结合,探索了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寻找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点;艺术家童心笛、沈婷在创作过程中先在计算机中通过分型与噪声算法(Fractal Noise)创建了球状扩散的混沌体,并就像雕塑的形态一样截取了它的二维剖面来展示其内部的粒子分布。然后运用3D 打印技术,将自己配制的陶瓷釉料,绘制在了雕塑的顶面。最终作品呈现了不可预测的、混沌的、迷人的瞬间视觉效果。
在这一切变革中,环境可持续性的话题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许多艺术家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他们利用回收材料进行创作,或者采用生物降解材料来减少废弃物,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出环保理念。艺术家陈旻选择了服装行业常见的塑料废料TPU 纤维材料进行创作,柔软而轻盈,可热塑,亦可延展变形。顺应材料本身的特性,陈旻将其热熔重组为可利用的“布料”,再将“布料”附着 在器型或画布上——由线到面,由面到形。无用之物的终点,由此成为无用 之美的新起点。设计师以此为题表达了他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理解。
由此可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当代手工艺术的材料和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深化。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一场涉及观念、表达方式和社会价值的全方位创新。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代手工艺术走向更加多元、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