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2024-07-09刘丁黄振洪张自晔

高教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音乐学科综合性大学引言

刘丁 黄振洪 张自晔

摘要: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立足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平台,坚持“以原创作品创演为引擎,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创演一体、教研并举”的实践育人模式。近年来,学院积极提升音乐学科内部机制的协同联动,为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实践育人模式一、引言

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定位不清、导向不明,简单对标独立设置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同时,综合性大学也面临着从复制办学模式到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从同质化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等挑战。破解以上困境的主要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后文简称学院)经过多年发展,根据师资队伍、教学硬件设施、实践平台与团体、课程设置、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体系等现实条件,提出了“以原创作品创演为引擎,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并形成了“创演一体、教研并举”的实践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

实践育人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诉求,是事关人才强国战略的长远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多处提到“实践”“人才”“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践育人提出的新要求。从实践主体的视角看,实践育人的原生动力在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最终目标在于理想人的生成;从学院实践育人组织主体的视角看,其外生动力主要在于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学生的供给结构优化。学院的实践育人模式旨在实现内外动力的同向共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与形成近年来,学院针对音乐学科特性,逐步确立了“以原创作品创演为引擎”统摄音乐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通过创作、表演、教学、科研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艺术自觉能力。

(一)“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

“创演”指的是创作与演出,“一体”在此具有三重结构特征:其一是创作到演出的闭环式一体化结构;其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实践一体化结构;其三是从创作到再创作所形成的循环体结构。以上三种结构,其一是“创演一体”的首要任务,其二是该模式的内在需要和实现手段,其三则体现了该模式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整体特征。 “教研并举”是指通过“创演一体”结构的构建,搭建起从教学到研究的桥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性学习和自觉性学习、参与式教学与沉浸式教学渗透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并有效反哺于“创演一体”,彼此形成合力。

1.“创演一体”的三重结构特征

(1)创作到演出的闭环式一体化结构

创作和表演从来都是亲密无间、密不可分的客观存在,具有显而易见的闭环式一体化结构特征。建设和发展音乐学科,首要任务便是在尊重上述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找到实现该闭环式一体化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并建立起科学长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2)师生联动的教学实践一体化结构

作为学科主体的教师与学生,能否实现在此结构中的一体协作,在同一个空间中完成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反哺、创作与表演的互动协同,搭建起教学实践一体化结构,体现了“创演一体”的内在需要和内生动能。

(3)从创作到再创作的循环体结构

对作品呈现的历程进行有效地总结与提炼,进而触发、指导和引领“新一轮”作品的创作,可以实现从创作到再创作的循环体结构。该结构有效保障了“创演一体”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地向前推进,朝着艺术创新和创造的高峰不断攀登。

2.“教研并举”的双重效应

(1)教学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驱动力效应

在“创演一体”模式下,对既有创演活动的发端、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既可以促进新作品的再创作,亦带动了由创演活动所产生的实践经验、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等主观感受转化而成的理论研究活动的不断涌现,形成以教学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驱动力效应。

(2)理论研究对创演活动的反哺效应

·课程与教学·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理论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必然会反哺创演活动,促进教师进一步梳理各专业教学现状、夯实教学基础、提升教学内涵,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一体化、效应化”音乐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思路和实践支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对于音乐学科建设的凝聚力作用和统摄性意义。

(二)“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形成过程

学校从筹划建立音乐学科伊始,即将突出华工之办学理念、传承华工之精神作为立院初衷。自2002年伊始,学校先后设立音乐表演与音乐学理论两个本科专业,相继成立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团体,体现学校对于音乐学科“应用先行,特色鲜明”的顶层设计,同时,将人才培养的核心聚焦于舞台实践能力的塑造之上,以培养具有较高音乐演奏技能与较强音乐理论涵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由学院作曲教师创作,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参与演出的原创交响作品《岁月夙愿》于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引发了业界对华南理工大学音乐学科办学与建设的广泛关注。该作品的创作与演出有效促进了学院在音乐创作实践与表演实践等环节的互通共融,亦为学院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设定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图1)。

三、“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思路和做法近年来,学院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相关工作,确立了以原创作品创演(一个引擎)为育人思路的基本纲领,在音乐教育和美育双引领的育人目标指引下,聚焦时代导向、内涵建设、院团联动,不断探索与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相融合、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相融合、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一)一个引擎——确立以原创作品创演为引擎的育人思路

“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是华南理工大学一以贯之地坚持“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音乐学科上的具体实践。学院通过原创作品这一纽带,打通专业边界,打造“全链条”教育环节,有效支撑与带动教师与学生、学科与专业联动协同,为“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三个聚焦——聚焦时代导向、内涵建设、院团联动

学院依据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岭南地域文化,借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契机,围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聚焦时代导向、内涵建设、院团联动等核心要素,以生为本,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搭建个性化成才路径。

1.聚焦时代导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院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院通过交响音诗《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演出,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礼赞新时代;学院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创作了室内乐组曲《秦粤时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学院精心打造了交响组歌《我的家·我的国》。这些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实施的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主题音乐实践活动,展现了学院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的使命与担当。

2.聚焦内涵建设——师资、机制、课程

经过不断摸索,学院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征与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法与原则。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以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底线,制定了围绕交响乐团进行师资配备的基本原则,并由此构建了从交响乐团指挥与首席、室内乐团骨干到创作中心主力的创演人才梯队,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规格)建设。二是在制度保障上,学院制定(修订)与实践育人模式相适应的职称晋升、绩效考核、艺术创作与实践工作量计算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教师参与教学和艺术实践、创作和科研活动等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方向性。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围绕立足岭南、一专多能和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谋划和统筹、设定和调整了适应“创演一体、教研并举”的课程体系。着力打通课程实践与舞台实践的边界,开设了交响乐排练、合唱训练、室内乐训练等主干课程,实现课堂到舞台的无缝衔接;突出岭南地域文化特征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开设了粤剧身段与表演等特色课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群,将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互联互通,突出课程群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3.聚焦院团联动

学院不断深化与学校、专业团体、企业的合作模式,引入社会与市场资源,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对接人才市场的需求,实现院团合作内涵与深度的同步提升。在院校联动层面,学院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等艺术类高校建立“交换生”项目的长期合作,践行“走出去”战略。在与专业团体联动层面,学院与广东民族乐团建立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团体的职业化和市场化优势,实现艺术院校与专业团体合作的良性互动。在院企合作层面,学院将音乐专业人才出口作为导向,与广州大剧院、芒果TV等企业合作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与内容推广等项目,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有效联动。

(三)四个融合——课堂与课外、创作与理论、学科与师资、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学院将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展开一体谋划与布局。在具体实施中坚持育人导向、改革创新[1],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学生理想信念作为基本要务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与此同时,通过新年音乐会、学术交流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艺术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广度,拓展校园文化与艺术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基因与元素,结合重大历史题材和重要历史节点创演相关作品,用新时代、新语汇彰显艺术课程思政的华工特色,拓展艺术教育新时空。

四、“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与展望“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与探索,为突破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的发展困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艺术学科的不断调整与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2],该模式也需要积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深化内涵建设、拓展育人方法、创新育人思维。

第一,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保障机制。只有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才能适应该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才能更加有效地带动教师将创作、表演与科研成果带入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教师参与创、演、教、研工作的动力。

第二,贯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更加注重将专业评价、实践评价、课程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对不同专业与专业内部各方向进行分类评价,制定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推动音乐人才培养目标落地,为学生构建更加符合自身专业特性、成长特点和职业需求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解决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模式的构建。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探索在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与工科、医科等学科的交叉互动,不囿于学科边界,力争在音乐科技、音乐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构建上实现突破。

第四,充分发挥音乐“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功能,将创作题材与内容的选择、创作构思与重构等嵌入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推进从课堂小思政到校内外大思政整体格局的形成,实现从传统实践向沉浸式体验型、人文熏陶型等实践转型,真正实现音乐育人与以美育人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5-28.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2022-09-13.

(责任编辑陈春阳)

收稿日期:2023-08-20

作者简介:刘丁,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黄振洪,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助教;张自晔,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项目“‘文化基因视角下岭南风格现代音乐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标识嬗变研究”(GD22CYS05),202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源于音乐,回到音乐——基于岭南音乐元素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音乐学科综合性大学引言
情商教育在小学音乐学科中的师生互动实践
“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的优化
浅谈音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教育新常态下综合性大学“十三五”发展趋势研究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
提高小学低段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