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油纸伞
2024-07-09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让一件雨具也有了文艺范儿。
车到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张坊镇,拐进一条曲折的山路,路边开着不起眼的花,刚走了一段,天就下起雨来,前挡风玻璃上有了细密的雨珠,这在无意中暗合了伞的意蕴和情调。
路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停好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二层的房子,灰蒙蒙的,墙上的水泥已经剥落。进去是一个院子,一面靠山,三面围墙,靠山那边的地上堆着一捆捆细小的竹子,颜色沉暗,大概堆了很长时间,紧挨房子的一侧有四个水池,池子是砖砌的,糊了层水泥,池水清亮,里面浮着一根根粗大的竹子。同行的朋友中有懂行的,说这些都是加工油纸伞的材料。
上到二楼,一个女人在那里贴伞衣,行话叫裱伞。伞衣已经裁剪好了,红的、黄的、蓝的、紫的都有,码成一沓规规矩矩的弧度,女人在伞骨上糊着胶水,拿起一张往上面一贴,再用手轻轻一抚,她的手像有了魔法一般,伞衣光滑平展地贴在了上面,然后再转过来贴另一半,贴一把伞也就一眨眼的工夫。
据南宋《玉屑》一书记载,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巧匠,她看到鲁班在外干活经受风吹雨打,于是受路边亭子的启发,发明了雨伞。古代的伞面是用丝织品,油纸伞出现在东汉,造纸术普及以后。糊纸多层,浸以桐油,故称之为“油纸伞”。唐代开始广泛流传到国外,早期日本将油纸伞称为“唐伞”。
镇政府干部介绍说,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相传是明初由江浙和福建等地传入,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张坊镇的客家人仍保留制作油纸伞的作坊,以三泰工艺品厂和五星工艺伞厂最具代表性。这些作坊一直采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做一把伞,要经过削伞骨、制伞脑、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漆桐油、穿饰线、结伞顶等多道手工工序。
目前,张坊镇制作的油纸伞大概有一百多种图案,十几个种类,大到半径110厘米的沙滩伞,小到半径10厘米的工艺伞,伞面刷上特制桐油,历经日晒雨淋而不变形,也不褪色。产品畅销海内外,多次参加巴西、马来西亚等地的交易会。
(来源:长沙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