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安心”,就是最好的赞誉!
2024-07-09邹昌义
邹昌义
“老百姓的一声赞誉,不比优秀差!”
元旦前夕,作为云南边检总站红河边境管理支队最后一批下基层蹲点的民警,来到距离支队最远、最偏的骑马坝边境派出所,这里虽没有边境线,但每个村寨距离边境都很近。
近距离接触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工作后,才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些琐碎的事、平凡的事,可在辖区群众眼里,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到底做得怎么样?群众心里有一杆秤。
蹲点半个月,跟随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起走访了辖区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在民警、辅警平凡普通的工作中,民警被他们从事基层警务工作的耐心、细心与真心深深打动。
编外母子把派出所当家一样经营和照顾
母亲李合努,从花季少女到花甲老人,在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做饭33年,被民警们亲切称为“炊妈”;儿子曹校东,从联防队员到专职辅警,是派出所民族语翻译的好帮手,大伙都喜欢叫他哈尼族的小名“阿森”。在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不是正式民警,却早已把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当成家一样经营和照顾。
“你们几个人,晚上回不回来吃饭。”每次下乡走访或开展工作时,“炊妈”都会快步走到车旁,在确定人数和返回单位的时间后,到饭点时她会提前把饭菜留好。
33年来,“炊妈”就像母亲一样关注着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警、辅警的衣食冷暖,让大家在远离父母的他乡感受到母爱。她常说:“大伙背井离乡,为我们的安定生活奔走付出,看着大伙从一个个毛头小伙变得成熟,我感到很欣慰,觉得应该替他们父母照顾好他们。”
从小深受母亲影响的“阿森”,也同样对派出所有着深厚的感情。2011年,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因工作要求,需要对外招聘联防队员,“阿森”第一时间报名,跟随母亲的步伐来到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成为了一名联防队员。就这样,母子两代人一起参与护边守边,共同续写浓浓警民情结。
骑马坝乡坐落在黄连山山脉,生活着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族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都不会讲汉语,而骑马坝边境派出所的民警来自五湖四海,不会讲民族语言,甚至连云南本地方言听起来都有些吃力,更别说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了,这也为开展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天,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来了一位60多岁的哈尼族老人,身上背着一个满是灰尘的黑色背包,民警见状急忙迎了上去,把老人扶到办公室里,接过背包后为老人递上了一杯热水。老人从包里取出一本破烂的户口本,边说边向民警比比画画。民警接过户口本,但因听不懂民族语言而不知道该帮老人做些什么?民警打电话把“阿森”叫到办公室,几句简单的交流,明白了老人的来意,原来是老人觉得自己的户口本太破旧,担心不能使用,想换一本新的。
“阿森”的到来,使困扰民警的民族语言翻译问题解决了。随着骑马坝边境派出所职能的转变,“阿森”也从当时的联防队员,转变成派出所的一名专职辅警,与民警一同参与辖区走访、边境巡逻、交通劝导、普法宣传……
据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杨杰所长介绍,“阿森”是土生土长的骑马坝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当地各种民族语言都很熟悉,能说会讲。去年9月的一天,骑马坝村委会的村民白某,因土地问题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争吵中两人发生拉扯,愤怒中准备离开的白某不慎被脚下的乱石绊倒,导致左手骨折,先后花费医疗费1.6万元。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李某以未动手打人为由坚决拒绝支付对方医疗费。为此,白某准备一纸诉状将李某告到法院。“阿森”了解此事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与民警一同来到李某家里,经过近2小时的耐心开导,李某不仅同意和解,还在调解协议书上率先签字表态,绝不因此事再发生任何矛盾。
英雄没有编外,为民不忘初心!就是这样一对哈尼族母子,用实际行动支持、服务辖区人民群众。母亲“炊妈”为民警、辅警做饭33年,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她为警服务的初心;儿子“阿森”从联防队员到辅警,变的是头衔,不变的是他为民服务的忠诚。
民辅警的工作作风得到村民的认可和肯定
从骑马坝边境派出所驱车3小时,所长杨杰带着我们来到距离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最偏远的一个村委会——哈育村委会大平掌村,那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瑶族村落。
驻村辅警朱利德和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学强成为向导,带领大家沿着平整洁净的道路走进大平掌村,只见文化墙上刻满了瑶族文化图案。一排排挺拔的金竹好似迎宾队伍,居民房前屋后都种满鲜花,有的还利用门前空地搭建了风格各异的小果园、小菜园,整个村子瓜果飘香,满是幸福和美的气息。村内,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语随处可见,法治、党建宣传内容都被绘制上墙,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村的魅力。
这两年,辖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干部和驻村民警、辅警的工作实绩得到了群众异口同声的肯定,实在是不简单。谈及村里的环境变化,村民张红英自豪地说:“两层楼房建起来了,土路也硬化了,养猪养鸡也有专门的地方,大家养成了打扫卫生的习惯,我们大平掌虽然是农村,但人居环境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学强笑呵呵地说:“不忙的时候,大家会聚在广场上、家门口说说笑笑,邻里关系和谐了,心情也越来越好。”15天的蹲点,走访了上百名群众,说好的是绝大多数,反映问题的有,抱怨的、发牢骚的也有,但说驻村民警和辅警工作作风不好的,还真一个都没有。有群众开玩笑,现在想请驻村警官喝个小酒都不肯到,一点面子不给啊!
的确,作为驻村民警、辅警,肩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项工作要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需要驻村民警和辅警配合村干部进行开展。蹲点期间,恰逢乡村交通安全整治百日攻坚,对辖区无牌无证、待报废的农用三轮车和两轮摩托车进行摸排打击,上面有检查督查,下面有群众监督,偷一点懒都过不了关。
不论是杯倮村委会的辅警朱批波,还是哈育村委会的辅警李利德,抑或是骑马坝社区的民警范皓博,在聊到村里治安状况和日常工作时,都能侃侃而谈,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很是让人钦佩。
边境的平安稳定换来村民的幸福和满足
骑马坝的山明媚动人,骑马坝的水清澈透明。从绿春县出发,到骑马坝地界,眼前时而是田园,时而是村寨,时而是森林,在忽高忽低野马跳动般的山路上,各种风光变换无穷,争相展示姿色,每个村寨都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特别是骑马坝乡进乡道路边那条河流,透明见底,干净凉爽。
干净整洁是对骑马坝乡每个村寨、每个院落、每户人家最明显的感觉。哪怕没有道路硬化,石板路或卵石路都是干干净净的,走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下脚、随意落座。
“过去我们路不通、电不通,别说发展,生活都成问题!”在骑马坝乡杯倮村,风格统一的民房、干净整洁的道路,篮球场、游泳池、活动室配套齐全,这与村民记忆中落后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杨来龙家,种植橡胶和茶树,年人均收入13900元,家有两个子女,老大在县城读高中;这是朱亚波家,儿子和儿媳都在外面打工,老两口在家经营自家的茶树,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这是朱者元家……驻村辅警朱批波逐家向我们介绍,村民们都会热情招呼我们进去喝茶,在路上遇到村民,也都会主动停下脚步和我们打招呼。说着,我们随驻村辅警朱批波一起来到腊苏格吗村,这里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重点打造地。
沿着平整洁净的道路走进腊苏格吗村,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水泥道路两旁竞相开放,一幢幢颜色相同、风格相似的房屋被森林包裹着,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铺开。村民朱金才感叹道:“在党的好政策下,全村52家聚集在一起,不仅盖了新房,还学会耕地,可以自给自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腊苏格吗村,四处可以看见张贴在墙上精心设计的“民情联系卡”,卡片上印着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和骑马坝边境派出所驻村民警、驻村辅警的姓名和电话。返回村委会的路上,见到一村民刚忙完地里的活儿准备回家,与我们打招呼时,我随意向他问了句,咱们村治安情况怎么样?
“以前有问题需要自己往上面跑,去找领导。现在好了,一个电话,领导亲自下来帮我们解决,平时村寨里的情况,骑马坝边境派出所的警官都非常熟悉,我们有什么事情也会第一时间找他们。”村民这样说,从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警进驻村里开始,不光解决了找领导反映问题不方便的难题,还加强了村民之间、村民和村干部之间、邻村与邻村之间的交流,邻里之间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