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融合”设计

2024-07-09蔡振伟许欢欣

中国学校体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接球分组技能

蔡振伟 许欢欣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体能作为五大课程内容之一(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指出核心素养三个主要方面中,运动能力素养“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体能练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锻炼习惯,发展适应能力,提升意志品质。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是学生体能储备与提升的重要场域,教师需要通过不同内容、不同方式进行体能教学。笔者基于“因生而异”“因形而异”“因材而异”,根据体能与主教材的关系,有意识、有目标、有规划地设计体能教学,呈现体能练习的融合样式。

一、“因生而异”,设计体能练习的融合方式

学生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为该身体素质的发育敏感期,教师应抓住这个“窗口期”发展学生相应的体能。各个年龄段的素质发展敏感期各不相同,水平一侧重发展灵敏、柔韧和平衡素质,水平二融入速度和力量素质体能练习,水平三融入一般耐力素质练习[1]。因此,在体能练习教学设计中要关注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1.游戏融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小学各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和表现不同,体能练习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设计。小学低段(一至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专注度低,但好奇心强,更适合将体能练习融入游戏进行设计,以体能储备为主,以趣激练,提升学生基本活动能力。

如,通过“劈叉搭桥”“猜拳移步”“莲花开”“凌波仙子”等游戏发展学生柔韧性;通过“走独木桥”“金鸡独立”“顶物运输”“平衡板”等游戏发展学生平衡性;通过“模仿动物爬”“你抛我接”等游戏发展学生灵敏性。

2.组合融入,强化身体运动能力

小学中段(三至四年级)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逐渐形成,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技术,将其合理组合,融入体能练习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动作技术,实现从单一练习到组合练习的过渡,将柔韧、灵敏、平衡素质与速度、力量、耐力素质衔接,强化运动能力。

如,以篮球胸前传接球为载体的组合练习,先设计相距3~4m的传接球练习,着重提升动作技术,逐渐增加至相距5~6m的传接球练习,在提升动作技术的同时增强体能,通过动作技术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负荷等条件的变化,达到强化体能的目的。又如,将单一的原地胸前传接球技术进行延伸和拓展,设计传接球与跑的组合练习,进行移动传接球,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人动球动”的身体灵敏性。通过不断变换的组合形式,叠加动作技术练习,使学生在持续挑战中提升技术与体能。

3.竞赛融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高段(五至六年级)是基本运动技能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心智走向成熟,比赛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能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动作技术运用到生活和比赛中,实现学以致用。特别是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球类运动,学生在比赛中不断跑动、跳跃等,既强化了技能,又发展了体能。

如,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一般耐力发展的敏感期,可以开展50m×8小组积分赛,达到优秀的学生得5分,良好得4分,合格得2分,待合格不得分,通过团队积分形成团队合力,以赛促练。或是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将耐久跑与“长征”等红色主题课文进行融合,形成红色之旅的定向越野比赛。通过竞赛的融入,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体能水平。

二、“因形而异”,丰富体能练习的融合形式

1.融入主课堂器材,提升课堂效率

在体能练习中充分利用主课堂的场地器材,挖掘器材的多重功能,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如,在《耐久跑》一课教学中用标志垫作为数字键盘练习耐久跑,在体能环节继续一物多用,利用标志垫进行“翻垫”游戏。又如,在《双脚水平跳跃》一课教学中,用呼啦圈当作“荷叶”,学生模仿青蛙跳“荷叶”,在体能练习中继续利用呼啦圈进行“钻圈跳”。器材多重功能的挖掘,形成了有趣、有效的体能练习。

2.融入“任务单”,唤醒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任务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在体能练习中融入“任务单”(图1),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练习方法、明确练习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体能练习任务的驱动力,在练习过程中遵守规则,主动学习,发展体能。

3.融入小组合作,落实以体育人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化,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练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体能练习中,不同形式的分组可以调动学生体能练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力,在“小组化”的练习过程中相互帮助、互动学习、共同进步,既有利于完成学练任务、发展学生体能,还有利于落实以体育人目标。

体能练习中的分组形式包括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等。合作型分组让组内学生通过合作进行练习,一般用在双人或多人合作的项目中,既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教型分组将体能较弱的学生与体能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也可以指定学生进行“一帮一”的组合,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品格,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友伴型分组通常让学生自由组合,关系相对密切的学生自主结合成组,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形成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三、“因材而异”,呈现体能练习的融合样式

在进行体能练习安排时要厘清体能与主教材的关系,以主教材为主,根据主教材的需要融合体能练习,从而发挥体能练习的最大作用。

1.补偿性体能,促进学生技能掌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必须发展有益于促进学生完成动作技术所需要的体能素质。补偿性体能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体能与其健康的相互关系,还关注运动技能的提升,是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技能的有效补充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根据主教材的学习内容,灵活安排体能练习,将其穿插于体育课堂中(表1)。

2.均衡性发展,促进体能全面提升

体能发展要考虑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要兼顾主教材学习内容等,因此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但总体而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均衡发展学生体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上下肢均衡练习、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均衡练习等。如果主教材是上肢练习为主的投掷类项目,则可以在“课课练”阶段安排下肢力量为主的跑跳类体能练习;如果主教材是发展下肢力量为主的跑跳类项目,则可以在“课课练”阶段安排以上肢和核心力量为主的支撑类体能练习。

总之,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全面发育的时期,教师必须根据主教材内容,合理安排体能练习,使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结构化设计,“技体”融合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后续技能学练做铺垫,体能练习也要实施结构化教学。为此,教师在设计体能练习时要考虑单元和课时的相关性,注意体能发展的联结和迁移,与所学技能相互协调。

如,《有一定难度的跳跃》单元中,《双脚跳》一课的后续学习内容是急行跳远,两者之间需要跨跳和“单跳双落”作为衔接学习,为此,在双脚跳的课堂中,可以安排跨跳类和蹬跳类的体能练习内容,为后续急行跳远的学习做技能上的铺垫和体能上的储备。又如,球类项目的学练以运用为目的,而学习初期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动作技术,将其运用于比赛还有一定困难。体能练习以运用为指向,可以设计相关技术的组合练习,随着单元、课时的深入,逐渐从简单组合到游戏比赛。以单元为主线,安排结构化的体能练习内容,能够更好地辅助技能学习,呈现体能与技能融合发展。

体育课中的体能练习并非单独割裂地存在,教师在体能练习的设计与实施中要适应学生的学情,兼顾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发展,提高体能练习与技术学习的关联度,使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越强,朱伟斯.体能教学的设计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传接球分组技能
高级技能
水平二(四年级)《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案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分组
脚内侧快速传接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