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骨蚌制品制作工艺研究
2024-07-09贾尧张光辉王小娟
贾尧 张光辉 王小娟
本文系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课题“2015-2018 年兴县碧村遗址出土骨蚌制品制作工艺研究”(编号:2022KT07)成果。
摘要: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遗址主体年代为龙山晚期,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骨器、玉器和铜器。本文对小玉梁台地出土的95件骨蚌制品做了系统梳理,器类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三类,均为小型器类。骨蚌制品的加工注重实用性,不同的器型在选料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未形成专业的骨器加工产业链,呈现“因材作器”为主的生产模式,其制骨手工业应为家庭式小作坊。
关键词:兴县碧村遗址 小玉梁台地 龙山时期 骨蚌制品
Abstract: The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together with the School of Archaeology of Shanxi University and the Xingxian Culture and Tourism Bureau, carried out continuous excavation work on the Xiaoyuliang terrace of the Bicun site in Xingxian County from 2015 to 2018. Its date is about from the middle Longshan period to the late and the cultural relics unearthed here are mainly pottery and stone tools, with a number of bone, jade and bronze artifacts. In this paper, these 95 pieces of bone and mussel artifact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which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uch as production tools, daily necessities and ornaments. The making processing of these prefer to practicability and different types had a certain tendency in material selection, and there was no industry chain of professional bone making . Therefore, the productive mode were still based on material for it function and the bone handicraft industry probably was a domestic workshop.
Keywords: Bicun site Xiaoyuliang terrace Longshan period Bone and mussel artifacts
一、前 言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黄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汇处,西距石峁遗址约50千米。2015—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今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清理出龙山中晚期石砌排房、石砌城墙、护坡墙、灰坑等遗迹,基本理清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典型陶器有鬲、斝、圈足盘、蛋形瓮、高领罐等,以及一定数量的石器、骨器、蚌器、玉器和动物骨骼标本等。本文通过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的骨蚌制品进行系统梳理,从选材、形制、制作和技术等方面,对龙山时期碧村遗址出土骨蚌器的制作工艺进行探讨。
二、骨蚌器介绍
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各类骨蚌制品共95件,其中约54%的骨器出土于灰坑、灰沟中,尤以H24最为丰富,其余出土于地层中。其中包括成品87件,半成品3件,骨料5件。器类有骨锥、骨镞、骨笄、骨凿、骨针、骨柄、骨匕、穿孔蚌串饰、骨管等,以骨锥为主(表一)。另有9件卜骨,虽不属于骨制品,在此一并进行介绍。根据用途,所出骨蚌制品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三大类。下文对遗址所出骨蚌制品进行分类介绍。
(一)生产工具
1.凿
仅2件。
标本2016XBIIT13H15:L2,使用猪右侧桡骨近端骨体。砍截取近端骨体的一半做型,保留近端关节面,断茬处未经打磨,因抓握使用表面较光滑,刃部由骨腔面和骨体面相对磨制而成,截面呈V形,刃缘少见崩裂痕。长94.75、刃宽6、刃厚5毫米(图一,1)。2018XBIIT072061②:11,使用牛股骨或肱骨远端骨干。器身随形微弯曲。肩部残断。顶部保留骨骺部分,磨平,另一端磨成刃部。骨表通体打磨,截面呈椭圆形。长109、顶端宽19、骨壁最厚处14毫米(图一,2)。
2.骨柄
复合工具,仅1件。
标本2016XBIIT087051H30:1,利用牛的掌跖骨近端骨干,器身尾端可见明显刮磨痕,首端经抛光,双面打磨呈V形。器身两侧有对称的深刻槽,可用于镶嵌石片。长82.5、宽17、厚7.24、刻槽长61毫米(图一,3)。
3.镞
共13件,有2件半成品。多利用大哺乳动物骨壁较厚的长骨骨干磨制而成,个别利用肋骨、下颌骨水平支和鹿角。根据有无铤部,可分两型。
A型:有铤镞,10件,根据镞身形制不同,可分两个亚型。
Aa型:扁平三角形或柳叶形,7件。
标本2016XBIIT132041H24:180-1,用大哺乳动物肋骨外侧面制成,整体呈片状,器身微弧,镞首截面近平,铤部细长扁平,铤部经刮磨,与镞身分界较明显。长35.2、最宽6.4、最厚2.1毫米(图二,1)。2016XBIIT132041H24:180-2,用大哺乳动物长骨骨干制成。铤部残断,锐圆尖,两侧刻划深长血槽。通体磨制,一面可见骨腔痕。长33.08、最宽8.25、最厚3.8毫米(图二,2)。2016XBT14①b:1,用大哺乳动物长骨骨干制成。铤部残,呈厚实的柳叶形,镞身棱边打磨光滑,内侧保留有髓腔蜂窝状表面,横截面呈矩形,尖部扁锐。长67.43、最宽13.25、最厚7.56毫米(图二,5)。2016XBIIT142041②a:1,用大哺乳动物长骨骨干制成。器形规整,表面风化较重。镞身平面呈三角形,横截面呈菱形,中部起脊,两面对磨成尖,有短翼。铤、身分界明显,铤部刮磨呈圆锥状。长68、最宽11.83、最厚6.45毫米(图二,6)。
Ab型:三棱形,3件。
标本2016XBIIT132041D62:6,镞身三个面均刮磨平整,镞身与铤分界明显,铤部为细长锥状,铤部是刮削而成。长30.92、最大径6.8毫米(图二,3)。2016XBIIT077061H34②:1,表面风化较轻。通体打磨,器身细长,尖部呈三棱状,铤部为短粗圆棒形,镞身和铤部分界不明显。长103,径7.28毫米(图二,8)。2016XBIIT147041D53:2,通体打磨抛光,骨腔面亦打磨,器身截面近圆形。两端磨出锐尖,镞身为三棱状尖,铤部为较扁平的四棱状尖。长90.5、径4.1毫米(图二,7)。
B型:无铤镞,1件。
标本2016XBT13H15:1,器身扁平无脊,通体打磨,镞尖由两侧边相对加工而成。长53.45,最宽8.17,最厚2.56毫米(图二,4)。
(二)生活用品
1.针
共22件,多残断,以H24中出土最多。制作精致,通体抛光。
单侧尖穿孔骨针,7件。体多直,器身截面圆形或扁圆形,锐圆尖,器形有长有短。针尾扁平,圆形穿孔,双面对钻。标本2016XBH24:49,较细长,长54、最大径13毫米(图三,2)。标本2016XBH24:50,长43、最大径18毫米(图三,3);标本2016XBH24:51,器形较短小,长25、最大径13毫米(图三,4)。
双侧尖骨针,1件。
2016XBIIT137041H25:14,一侧针尖残断,通体打磨抛光。器身缓弧,截面呈圆柱形。残长113.95、最大径3毫米(图三,1)。
2.匕
2件。用肋骨制成,1件有穿孔。
标本2016XBIIT132041H24:31,通体打磨抛光。顶端残缺。器身平面呈长方形,有一定弧度,两侧面薄锐,底端双面对磨成直刃,顶端有三个斜向排列的钻孔,双面对钻。长43.1、最宽11、最厚1.42、孔径2.4毫米(图四,1)。2016XBIIT132041H24:87,器身为扁平长方形,通体刮磨。顶端由两侧向内加工磨成舌状,底端磨成刃,两面对磨而成,长79.4、最宽18.2、最厚3.2毫米(图四,2)。
3.骨管
仅1件。
标本2016XBIIT137041H24:13,用羊跖骨制成。截取跖骨骨干中部,骨表边棱处稍刮磨,两端经打磨圆弧,管中空,内面无加工痕。长83.3、最宽13、最厚11.9毫米(图四,3)。
4.锥
共25件。多用猪或羊的长骨骨干和肋骨制成。制作简单,多数仅使用侧磨出锥尖即可。
用肋骨制成的有5件。
标本2016XBIIT087041H29②:1,肋骨内侧骨体制成。器身扁平,细长,通体经刮磨,顶端平齐,尖端扁平,由两侧边相对加工而成。长88.5、最宽9.82、最厚1.83毫米(图五,5)。2016XBIIH45:L2,器身随形弯曲。断茬处未经处理,保留骨内腔自然面,沿骨体两侧相对刮磨出长“V”形尖,长48.5、最宽11.6、最厚5.89毫米(图五,1)。
用长骨骨干制成的有15件,可辨识的部位有桡骨、掌骨和跖骨。标本2016XBIIT077061③:2,长骨骨片制成,沿骨体纵轴劈裂截取骨条,对一端进行打磨成圆锥状尖,断茬处粗打磨便于抓握。长73.11、宽7、厚4.54毫米(图五,8)。2017XBIIT087021③:2,用羊跖骨骨干制成。顶端磨成缓弧状,骨腔面未经加工,器身一侧经刮磨平整,尖部细长,较锐,呈圆锥状。长101.8、宽12.51、厚6.1毫米(图五,7)。2016XBIIT087051③:L3,长骨骨片制成。骨片断茬处未经打磨,骨腔保留自然面,一端磨成圆锥状细尖。长62.1、宽9.8、厚4.8毫米(图五,2)。2016XBIIT132041H24:143,长骨骨片制成。将骨体一端双面打磨成锥尖,尖部细长扁平。长35.3、最宽5.8、最厚3毫米(图五,3)。2017XBIIT137051D51④:1,羊桡骨骨干制成。保留有骨内腔,仅一端经打磨呈圆锥状尖。长66.34、最宽10.24、最厚5.69毫米(图五,6)。
(三)装饰品
种类包括骨笄、磨制骨片或牙片、蚌饰等。
1.骨笄
多残断,通体打磨、抛光,11件,2件端侧有穿孔,多用大哺乳动物长骨骨片制成。
标本2016IIT157041①:1,用羊的掌骨骨干制成。器身较直,骨表风化严重,骨表及内腔均经打磨。顶端为骨骺部,由外向内残存一处单面钻孔。尖部呈扁平状,器身截面呈“U”形。长107、顶端宽17、尖部厚2毫米(图五,11)。2016XBIIT132041H24:85,用大哺乳动物腓骨制成。顶端残。器身长而直,通体抛光,尖部圆钝,器身截面近椭圆形。长104.2、径4.7~5.3毫米(图五,9)。2016XBIIT132041H24:182,用大哺乳动物长骨骨干制成。残断,长条形,表面可见刮磨痕。器身笔直,截面呈长方形,顶端磨成圆弧状,有一斜向钻槽。长57.8宽6.8、厚4.6毫米(图五,4)。2016XBIIT077051②:L1,牛的尺骨骨体中部骨干。顶端残缺。随形通体打磨,表质局部风化。器身呈缓弧形,截面近扁圆形,尖部薄锐。长99.44、最宽13.6、最厚8.27毫米(图五,10)。
2.骨饰
标本2015XBT4②:1,用牛的肋骨磨制而成。一端残。弧长形薄片,器表内面可见明显刮痕,端侧可见刻划痕。一端呈鱼尾状,并对称切割出亚腰形缺口。长97.5、最宽15.1、最厚2.9毫米(图六,1)。
3.磨制牙片
3件。用雄性猪的下犬齿磨制而成。个别有穿孔,可能作为串饰使用。
标本2017XBIIT117081④a:2,随形有一定弧度,平面呈长方形,端侧薄,中间厚。通体抛光,两侧面磨薄。一端近中部有一圆形钻孔,由内向外单面钻。长44.33、最宽20.57、最厚3.22、孔径4毫米(图六,4)。2016XBIIT097061M2:1,下犬齿内侧面制成。利用犬齿缓弧的一侧。长条形,器身两侧面由外向内磨薄,内面可见成组的刮削痕,两端有钻孔,由内向外单面钻长58.9、最宽19.14、最厚3.5、孔径4.7毫米(图六,7)。2018XBIIT067051②b:1,长方形薄片,内面及四侧边经刮磨,无穿孔。长17.6、最宽9.4、最厚2.4毫米(图六,2)。
4.磨制骨片
2件。用牛的肋骨磨制而成。
2016XBIIT13H15:L1,长方形骨片,表面经抛光,刮磨痕不明显,四边打磨平齐,内面可见骨腔。长24.6、最宽15.6、最厚2.5毫米(图六,3)。2015XBT6②:5,稍残,骨表风化较重。器身平直,侧端可见锯切痕。经粗打磨,器身中间有两个钻孔,由内向外单面钻(图六,6)。
5.穿孔蚌饰
蚌串饰,标本 2016XBH24:52,共 129 个,其中110个完整。完整的蚌环大小基本一致。通体磨光,中间有一穿孔。器身整体直径为9毫米,厚1毫米;穿孔的直径为3毫米。单片穿孔蚌饰,2016XBIIT087051M7:1,不规则鳞片状,有一圆形钻孔,由内向外单面钻。长24.1、宽16.6、孔径3.2毫米(图六,5)。
(四)卜骨
共9件,使用猪或羊的肩胛骨,猪和羊为碧村遗址主要的驯养动物。只灼不钻,灼痕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骨扇或肩胛冈,均由内向外灼烧。
标本2016XBT10G1:8,幼猪左侧肩胛骨,肩臼、肩胛背缘残缺。肩胛内侧可见3处圆形灼痕,灼痕位于骨扇内侧,灼透至外侧面。长89、宽45、灼痕直径5.8毫米(图七,1)。2016IIT137041H25:15,绵羊右侧肩胛骨,肩臼、肩胛冈、骨扇处残缺。灼痕位于骨扇处,近圆形,由内侧灼烧透至外侧。颈部前缘有肢解留下的切割痕。长143、宽97、灼痕直径6.8毫米(图七,2)。2016XBIIT147041D60:4,绵羊左侧肩胛骨,肩胛冈、骨扇后缘残缺。残存两个灼痕,灼痕圆形,位于肩胛冈前侧,灼透至后侧。颈部后内侧有成组凌乱的肢解切割痕。长154、宽44、灼痕直径8.8毫米(图七,3)。2018XBIID147:3,猪右侧肩胛骨,骨扇处残缺。骨扇内侧可见4处圆形灼痕,成组平行分布。未灼透至外侧面。长151、宽93、灼痕直径5.3~6毫米(图七,4)。
三、骨器制作工艺
通过观察成形骨器、半成品及废骨料表面的人工痕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骨蚌制品的制作工艺步骤大致分为选料、取坯、制作雏形、定型及精修四步。出土骨蚌器上基本不见装饰工艺,反映出其骨蚌器的加工和使用以满足实用功能为主。
(一)选料
通过笔者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动物骨骼的鉴定,其哺乳动物属种有猪、羊、牛、狗、鹿科动物和草兔,其中猪、羊、牛和狗为驯养动物,猪和羊所占比例最高(表二),猪、羊和牛的骨骼可鉴定标本数也占比最高(表三)。先民在制作骨器的选料上也是就地取材,多用猪、羊和牛的骨骼。根据器形的不同,在选料上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如骨笄、骨镞、骨柄石刃刀制作时多选用牛一类大哺乳动物的长骨骨干,其骨壁厚、长直,骨体硬度高;骨匕、磨制骨片多选用较薄的肋骨制成,利用其骨体自然弧曲,且轻薄便于打磨成形;穿孔牙饰均选用雄性猪的下犬齿磨制,雄性猪的下犬齿较发育,中空、无齿根,齿冠釉质表面宽且平整;骨锥多选用羊或猪一类中小型哺乳动物的长骨骨干和肋骨制成。
(二)取坯
遗址内出土的骨器多为成品,原有的截料-取坯痕迹多被定型、精修等精加工痕迹和后期风化作用所覆盖,骨骼标本中半成品和废骨料很少,在102件骨骼标本上留有人工痕迹,以切割痕最多(表四)。切割痕、砍痕多位于关节连接处,为肢解、剔肉所留下的;砸痕多可能与敲骨吸髓有关;从废骨料上确认的取坯方式有刻槽-沟裂和锯切。
1.刻槽-沟裂
多用于掌跖骨类骨壁较厚、长且直的骨骼。标本2016XBIIT087061③:L1,沿骨体纵轴可见两条深刻槽,利用掌跖骨表面原有的血管槽,分切骨料且不易留下毛边或断茬。长99.4毫米(图八,1)。
2.锯切
用于切割骨壁较薄的长骨骨干,获取骨管一类完整度较高的骨料,同时也提高了骨料的利用率。标本2016XBIIH34:L1,猪的左侧股骨远端,骨干中部断茬处经打磨,距断茬约15毫米处见锯切痕,软锯切割,断茬光滑,应是为了获取长约15毫米的环形骨料(图八,2)。2016XBIIH34:L2,猪右侧股骨近端,骨干中部残存小段软锯切割痕,与骨纵轴垂直,痕较浅(图八,3)。
另外像骨凿一类需保留一端原始关节面的骨器或快速截取骨壁较薄的长条形骨料,劈砍是获取这类骨料最便捷的方式,但由于后期打磨加工、使用痕迹等覆盖,这类取料痕迹多不容易观察到。
同时大部分的骨锥产品,制作都较简单,仅在一端磨出圆锥状或三棱状尖即可使用,往往不需要专门的截料-取坯,直接拣选合适的骨壁相对较薄的骨片,对使用端进行打磨即可。
(三)改料
多数骨器在截料-取坯后可初步成形,少数骨器还需结合具体器形进行初步修整,形成雏形。标本2017XBIIT087021:5,角镞雏形。砍削修整出粗型,未打磨,整体呈棱锥状(图八,4)。
(四)定型及精修
在坯料或雏形的基础上,利用刮磨、刻槽、钻孔等工艺对骨蚌器整体或局部进行修整使其定型,并进行精加工处理。
1.刮磨
是最主要的定型工艺,包括器表的定型刮磨和尖刃的加工。在多数未抛光的器物表面都可观察到刮磨痕迹,多沿器壁长轴有一定的角度。如2016XBIIT132041H24:31骨匕内侧(图九)、2016XBIIT132041H24:84骨锥器表(图一〇)、2016XBT10D68:7骨笄器表(图一一)等。
2.刻槽
刻槽多平行于器身。一类是满足特殊的功能需求,如复合工具,2016XBIIT087051H30:1骨柄(图一二),器身两侧有深的刻槽,用于镶嵌石片,作骨柄石刃刀使用;2016XBIIT132041H24:180-2骨镞(图一三)两翼的刻槽为血槽。一类是为了成型,如T087041H29②:1骨锥(图一四)尖部两侧有明显刻槽痕,用于尖部的成型加工。
3.钻孔
有钻孔的器物包括穿孔的蚌饰、骨片、牙片、骨匕、骨针和骨笄,分单面钻孔和双面对钻。其中蚌饰上的钻孔均为单面钻,由相对较硬的壳外侧向壳内侧钻孔(图一五~图一八);穿孔骨片和牙片多由内腔向外侧面单面钻孔(图一九;图二〇);骨针和骨匕上的钻孔为双面对钻,钻孔为圆形,孔壁向中间倾斜,先钻一面的孔径大于后钻一面的孔径,内径最小(图二一)。
4.抛光
抛光用于提升器表的平整、光亮度,常见于骨针、骨笄、骨匕上,满足使用功能和便于佩戴(图图二二;图二三)。
以上主要是对骨表制作痕迹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关于骨器成品表面的使用痕迹,通过显微观察,可识别的使用痕迹主要为骨锥类器物尖部的磨圆(图二四)、崩断以及横向擦痕(图二五)。
四、总 结
根据动物群属性的分析结果,猪和羊是龙山时代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最主要的家养动物和肉食来源,其中家猪的最小个体数比例占近50%,其经济类型为以农业为主的农牧混合模式。出土的骨器种类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均为小型器类,其中以骨锥、针类进行基本产品精细加工的生活用器数量最多,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还是以石铲、石刀等石质工具为主。骨镞在数量上仅次于锥和针,动物群中的野生动物占比很少,家畜饲养基本可满足其肉食需求,骨、石质的镞除作为狩猎工具外,更大程度上应是作为防御性的武器来使用。
通过观察骨器成品、半成品和废骨料上的制作痕迹,其骨蚌制品的制作工艺步骤大致分为选料、取坯、制作雏形、定型及精修四步。骨器加工注重其实用性,与先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根据器类的差异,在选料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但如骨锥、骨镞这类器物,虽然数量多,但形制多样,器形不固定,满足实用需求即可,并未形成专业的骨器加工产业链。与碧村隔河相望的石峁遗址出土了上万件骨针,包括成品、半成品及骨料,其制骨手工业属典型的高度集中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而碧村遗址的制骨手工业结合出土骨器成品多而骨料很少,且简单加工的器物较多等特征,反映出“因材作器”的生产模式,其性质应为家庭式的小型作坊。
骨器加工只是碧村遗址诸多手工业中的一个小项,遗址内出土有丰富的陶器和石器,其中出土有469件打制石器,石料以硬度大且质地优良的燧石和石英岩为主,器类中的刮削器、凹缺刮器、锥钻形器,可能是进行骨器加工的相关工具,还有待相关的微痕观察和模拟实验来印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兴县文物旅游局:《2015 年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兴县文物旅游局:《2016年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7年第6期。
李文:《生产、流通与消费视角下的石峁制骨手工业研究——基于骨针的材料》,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任海云、王晓毅、王小娟、张光辉:《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石器研究》,《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