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科学种植工作实施步骤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2024-07-09张艳
张艳
面对全球食品安全和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提高小麦产量以保证稳定的粮食供应,已经成为目前农业科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现有的生物技术和遗传改良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提高小麦的产量仍然离不开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优化小麦生长环境,合理规划投资,以及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将从种子选择、播种期及密度调整、土壤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水源利用这几个重要方面,深入探讨高产小麦栽培所需要采取的具体实践和技术措施。希望本文能够为农业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共同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本文也期盼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关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一起为实现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一、高产小麦的品种选育
1、高产小麦的特性
高产小麦的遗传特性优良,这体现在其较强的生长势和稳定的抗逆性上,无论是对于温度、水分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还是对病虫害等生物性压力的抵抗力,都表现出色。这些特性使得高产小麦能够在各类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高产小麦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和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作为典型的C3植物,它们能够在光照充足的日间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同时,其深根系也赋予了其在土壤中吸收养分的优势,从而支撑其快速生长和大量的生物量积累。
高产小麦的籽粒质量较高,无论是从重量、多粒性、粒径、蛋白质含量等角度看,都优于常规小麦品种。这不仅直接决定了其高产量,也使该类品种在粮食加工和食品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产小麦具备较好的株型结构和优秀的农艺性状,如强壮的茎秆、较大的叶面积、适中的株高和穗位高度等,这些都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增强其对逆境的抵抗力,有利于提高其籽粒产量和质量。
2、高产小麦的选育策略
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选择适应该地区栽培的小麦品种。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和生态条件存在差异,因此选育适应性强的品种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区域试验和示范,结合农业技术措施,优化种植管理,可以实现小麦品种的区域适应性及最佳产量。一些常见的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优良品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百农207、郑麦1860、百农307、郑麦379、新麦26、中麦578、西农511、丰德存麦21、郑麦136、泛麦8号、百农丰德存麦20、周麦27、周麦22、矮抗58、安麦1241、新麦45、周麦36、西农20、伟隆169、滑育麦1号等。
二、高产小麦的栽培技术
1、种子处理
高产小麦的栽培技术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其中,种子处理是一项关键技术,直接影响小麦的发芽率、生长势和抗逆能力。下面将从浸种处理、种子消毒和种子处理剂等方面探讨高产小麦的种子处理技术。
①浸种
浸种处理是指将小麦种子放在适宜温度下进行预处理,以改善其吸水性和发芽能力。常用的浸种处理方法包括热水浸种、草木灰浸种和发酵液浸种等。例如,热水浸种可通过将小麦种子浸泡于50℃左右的热水中,使种子渗透性增强,促进萌发和生长。
②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是为了防治种子携带病原菌和虫害,提高小麦的耐病性和生长健康。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和生物防治。例如,化学消毒可以使用氯化汞、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而生物防治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生物制剂进行种子涂覆,以此增加种子对病原菌的抗性。
③种子处理剂的处理
种子处理剂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种子处理剂是一种添加于种子表面的化学物质,通过调节植物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和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常见的种子处理剂包括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添加剂和抗逆剂等。例如,施用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可以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植株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2、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是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播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水平。在进行播种之前,必须对土壤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土壤墒情选择适宜的时间、播种量和播种方法。
在选择播种地块时应优先选择肥力高、耕层深厚(20厘米以上)的土地。这样能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一般建议在进行播种前进行三犁三耙整地,以确保土壤松散,便于小麦根系的生长。
在选择播种时间上,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的生长特点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小麦的播种时间应避开寒潮和霜冻期,并且要确保土温适宜。例如,在南方地区,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作为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
在选用种子方面,应选择品质优良、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良种。种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优质的小麦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够生长得更好、更加健壮。此外,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可以进行催芽处理,例如通过喷施药剂等方式。
除了以上的技术措施,还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在幼苗期,应及时查苗、补种等处理,确保苗全、苗壮。同时,要进行中耕除草以及防控病虫害工作等。专注于小麦幼苗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和防控病虫害工作等。在小麦生长阶段,要做好麦田化控工作,预防和治疗病虫害。可以通过喷施药剂等方式,控制麦蚜等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使用防虫网隔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滋生。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使用矮壮素、多效唑等调节剂来抑制小麦的生长发育,以提高产量水平。
3、适时冬灌
适时冬灌是小麦高产栽培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通过冬季给麦田进行适量的灌溉,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提高土壤热容量,并促进小麦的多分蘖、长大蘖和生长发育。
灌溉水中含有的养分可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在幼苗期,灌溉水的养分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适时冬灌可以保证小麦苗期的营养供应,为其健康生长打下基础。冬季灌溉后的土壤含水量增加,有利于积累更多的热量,提高土壤的保温性能。这样可以减缓低温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为小麦提供相对较暖的生长环境。在寒冷地区,适时冬灌可以有效延缓小麦生育期,促使其生长发育更完善。
在进行冬季灌溉时,需要根据土壤性质、幼苗生长情况以及土壤湿度进行灵活掌握。对于黏性较大的土壤,应适当早灌,以提前补充水分,防止土壤干燥龟裂。而对于沙质土壤则可以晚灌,以避免灌水过多导致排水不畅的问题。同时,如果前茬是水稻或土壤墒情较好的麦田,可以不进行冬季灌溉。需要注意冬灌的时间选择。冬季灌溉不宜过晚,以免导致苗体“凌抬”死亡。同时,灌溉后需及时进行划锄等管理措施,以防止土壤龟裂板结,避免植株出现断根风抽死亡。
4、防止冻害
防止冻害是小麦高产栽培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技术之一。低温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幼苗期,苗体较弱、抗寒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冻害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是必要的。
在麦田管理中早施腊月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保护。常见的腊月肥包括动物粪肥、绿肥等,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可促进小麦幼苗生长,提高其抗寒能力。
在封冻前松土壅根是另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松土壅根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这样能够提高小麦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减少冻害发生的风险。在进行松土壅根时,可以采用犁耙等工具对土壤进行松土,保持适度的湿度,为小麦的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每亩施用适量的土杂肥,土杂肥包括麦糠、碎麦秸等材料,通过在小麦行间撒施,可以起到保墒和保温的作用。这样能够减缓土壤温度下降的速度,保护小麦苗体不受冷害。同时,土杂肥的分解还能改良土壤质地,提升土壤肥力,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5、春季水肥管理
春季是小麦生长的旺盛期、需水需肥的高峰期、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合理安排水肥可以确保土壤养分平衡,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对没浇越冬水,墒情较差,已出现旱象且影响小麦返青正常生长的麦田,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白天浇水后能较快下渗时及时浇水防旱。对旺长麦田返青至起身期采取碾压或深锄断根,或在起身初期叶面喷施化控制剂,抑制春蘖过多滋生、继续旺长,预防后期倒伏;拔节后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一、二类壮苗麦田春季管理要促控结合,突出氮肥后移。地力水平一般的麦田可在起身后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以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对地力水平较高的麦田和种植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的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穗大粒多、提质增效。对三类弱苗麦田可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苗早发。对于冬前和越冬期受冻麦田,应在返青期视苗情及时追肥浇水,一般亩施尿素8~10公斤,促进分蘖成穗,拔节期再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
最后,在施肥时要科学合理地追肥,并杜绝地表撒施。科学追肥可以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和养分消耗情况进行调整,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杜绝地表撒施可以避免肥料的流失和浪费,确保养分充分被小麦吸收利用。
三、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控
1、生物防控
综合防控是针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生物防控是综合防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生物制剂、天敌昆虫等自然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①使用微生物制剂
使用微生物制剂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控方法。可以使用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对抗小麦的病原菌和病原体。这些微生物制剂能够通过竞争、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抗生物质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例如,赤霉病菌导致的小麦赤霉病,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进行防治。
②引入天敌
引入天敌昆虫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控方法。例如,可以引入以小麦病虫害为食的天敌昆虫,如捕食螨、寄生蜂等。这些天敌昆虫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减少农药的使用。例如,小麦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可以引入捕食性天敌如瓢虫等来进行防治。
2、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利用物理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①温度调控
温度是影响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病虫害高发季节,通过调节环境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繁殖和病原菌的生长。例如,在棚室栽培中,可以利用加热设备提高温度,抑制害虫的活动和病菌的繁殖。
②光照管理
光照是影响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利用光照可以调控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光合效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在果园栽培中,可以通过修剪树枝和控制树冠形态来增加阳光的照射,改善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③物理捕捉
物理捕捉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技术,通过设置陷阱或粘板来吸引并捕捉害虫。例如,在小麦田间可以设置黄色粘板来吸引并捕捉飞行的害虫,如小麦蚜虫和飞虱。另外,还可以使用人工捕捉器具,如粘虫球、灯光诱捕器等,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④隔离排查
隔离排查是一种重要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在病虫害初期的发现和识别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密切观察小麦田地,发现患病植株或害虫的迹象,及时隔离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例如,对于小麦叶锈病的早期发现,可以及时采取剪除叶片和清除病损部位的措施,避免病害扩张。
3、农业措施
合理选择耐病虫的小麦品种也是综合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育种选育抗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选育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能够降低叶片白粉病的感染率,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小麦的高产栽培过程中,采用多种农业措施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方法。通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管理,可以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的健康成长和产量。
一个重要的农业措施是改善土壤墒情。这可以通过及时清理深沟大渠,开挖完善田间排水沟,实现田间水分的合理调整,以改善麦田环境。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优化小麦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逆性,同时也能降低病虫害在积水环境下的滋生。深耕细耙是另一个有效的农业措施,主要目的是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源。精细的土壤处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促进小麦的生长,还能断绝病虫害在土壤中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可能性。增施肥料也是非常关键的农业措施之一。在冬季,建议增施热性有机肥,如渣草肥、猪粪、牛粪、草木灰,这类有机肥料既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又能增加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的越冬生存。在春季,多施磷钾肥,更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和茎秆的壮实,从而增强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农业措施的采取不能孤立看待,而应作为一整套策略来实施,以实现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通过优化生长环境,改善土壤条件,加强肥料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影响,为高产小麦栽培实践增添了新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上文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与技术措施。通过对生物防控、适时冬灌、基肥施用和播种技术等方面的探讨,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这些技术措施能够帮助农民有效地管理小麦田地,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合理利用生物防控手段、科学调控灌溉和施肥、优化播种技术是关键。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与运用,可以增加小麦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行方法和技术支持。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完善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和技术体系。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