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玉米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与提高效益的应用研究
2024-07-09耿宇
耿宇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不断增长,研发农业栽培技术成为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玉米作为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种植类型多样,生长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优化玉米栽培技术尤为重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农业种植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种植人员对玉米种植技术掌握不足,将会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进和完善玉米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玉米高质高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对玉米需求量持续增加,其具有口感良好、营养丰富、用途多样等特点,例如玉米可以用于酿酒、制作饲料等,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玉米产量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玉米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土壤性能没有较高要求,合理应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提升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具有重要价值。
一、玉米生长特点
1、快速生长的特点
玉米是一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通常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结实,仅需要3~4个月的时间,这使其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迅猛的生长特性使种植者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玉米在满足人们对食物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其在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都能茁壮生长。
2、单性花序的特点
玉米的花序分为雄花序和雌花序。雄花序位于植株的顶部,而雌花序则位于植株的底部。这种单性花序使得玉米具有良好的传粉机制,有利于受精和结实。雄花和雌花分开排列,通过风力帮助花粉飞散,促进受粉,这样的生殖特性使得玉米能够在大面积种植时实现有效的自交和异交,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3、花粉飞散的特点
玉米的传粉方式是通过花粉飞散实现的。玉米花粉是由风吹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种植玉米时通常需要考虑植株之间的适当距离,以确保有效传粉和较高的产量。由于花粉的飞散特性,玉米的受精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适宜的风向和适度的植株间距是确保花粉有效传播的关键。因此,在玉米种植中,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布局对于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玉米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在播种前,要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如果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做好试验工作,了解玉米品种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而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均匀、高质量的玉米品种,才能保证玉米的发芽率。通常情况下,玉米品种的净度、纯度、发芽率和含水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在玉米品种选择完成后,要做好晾晒工作,能够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将种子晾晒2~3d即可,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面上,以免造成种子灼伤,在晾晒过程中应定期翻动种子,每隔3~4h翻动1次,目的是确保种子受热均匀。科学晾晒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且能够提高种子的活性,促进种子发芽。除了晒种之外,还要浸泡催芽处理,可以选择放在冷水或者温水中浸泡。如果选择冷水浸泡种子,浸泡时间应控制在12~24h,完成后晾干播种即可。如果选择温水浸泡,水温要控制在45℃~50℃,时间为6~10h,种子捞出后阴干,之后播种即可。通过温水浸泡种子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包括炭疽病菌和黑粉病菌等,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可以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处理种子,将药剂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拌种,放置4~6h播种即可。
2、土壤处理
玉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要选好种植地,满足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为此,在播种前要选择地面平整、排水条件好、pH值在6.5~7.6、土壤中没有过大的土块和石块、孔隙度大于55%的地块,以保证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做好土壤平整和翻耕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种子发芽,为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在具体整地过程中,保证地面平整和土壤松软,清理干净大土块,确保土壤耕作层上虚下实,能够为玉米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整地深度在20~25cm,在整地的过程中要做好清理杂草工作。此外,结合土壤肥力情况科学施用有机肥,选择有机肥料作为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为玉米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施入基肥
在基肥施入方面,结合玉米产量科学控制基肥的施入量。如果玉米产量在450~600kg/hm2,施入商品有机肥150~200kg/hm2、尿素8~10kg/hm2、磷酸二铵10~12kg/hm2、硫酸钾1~2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600~800kg/hm2,施入商品有机肥150~200kg/hm2、尿素11~15kg/hm2、磷酸二铵23~20kg/hm2、硫酸钾1~3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800~900kg/hm2,施入有机肥150~200kg/hm2、尿素13~17kg/hm2、磷酸二铵17~24kg/hm2、硫酸钾2~5kg/hm2。需要注意的是,要了解土壤pH值,一旦土壤碱性过高可以选择施用硫酸锌1~2kg/hm2。
4、播种技术
播种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出苗率。通常情况下,气温在10℃以上并且土壤湿度在60%左右才能播种。播种太晚会导致玉米出苗受到影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控制好播种密度,为个体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一旦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
通常情况下,应在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的基础上科学控制播种深度,提高玉米发芽率。土壤肥力较差时,播种距离控制在60~80cm。土壤肥力较好时,可以选择宽窄行播种技术,使宽行距控制在80~85cm、窄行距控制在25~30cm,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同时提高播种效率。
5、田间管理技术
①查苗和补苗
在玉米播种后7~14d,及时观察玉米种子发芽情况,如果出苗不齐或者种子霉烂,应及时补苗。缺苗断垄比较严重的可以提前开展同一品种的补苗工作,及时移栽即可。最好选择在阴天或者降水后移栽,在移栽后保证浇透水,提高幼苗成活率。
②间苗和定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和定苗,如果玉米种植过密,会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在玉米3~4叶期要及时间苗,清除干净病虫苗。在玉米5~6叶期要定苗,去除病苗和弱苗,保留健壮的幼苗,并且确保幼苗大小一致。
③科学施肥
在播种前要做好底肥施入工作,改善土壤疏松度,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肥力的需求。选择充分腐熟肥,如有机肥2000~3000kg/hm2、磷钾肥和尿素复合肥10~15kg/hm2,施入深度控制在10~15cm,满足玉米植株的生长需求。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科学追肥,主要包括秆肥、粒肥、穗肥,可以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了解土壤肥力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养分补充工作。在玉米拔节期追施拔节肥,可以选择尿素15~20kg/hm2,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做好穗肥施入工作,可以选择尿素20~25kg/hm2。结合玉米生长情况施入粒肥,如果前期施肥不足,可能会出现脱肥现象,要及时补充肥料,可以施入尿素2~3kg/hm2。如果玉米整体生长较好,可以不施用肥料。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主要施用氮肥,并且配合施用磷肥和钾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以提高玉米产量。追肥过程中要控制好施肥深度,便于玉米根部对养分的汲取,深度控制在7cm左右,并且肥料距离幼苗有一定距离,最好控制在7~10cm。需要注意的是,在追肥前要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在降水前要做好施肥工作,有条件的地区,施肥后及时灌溉,能够提高施肥效果,目的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④合理灌溉
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存在一定差异,种植户应掌握玉米需水特点,做好各个时期灌溉工作。调查研究显示,玉米大喇叭口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要做好该时期的灌溉工作,一旦降水量减少,要及时灌溉,科学灌溉能够提高玉米的结实率,增加籽粒的重量。除了要做好灌溉工作之外,在降水后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如果水分过多会导致玉米根部的呼吸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
⑤清除杂草
玉米田中的杂草会直接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也会传播病虫害。为此,要了解玉米种植地的杂草类型,选择人工除草或者化学除草的方式,化学除草方式效果较好,可以在播种前采取封闭除草的方式,在出苗后发现杂草及时用药喷洒防治,选择乙草胺和百草敌等化学药剂,控制好用量,提高除草效果。
⑥中耕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做好中耕工作,玉米苗期可以中耕2次,定苗期第1次中耕,玉米拔节期至10叶期第2次中耕,控制好中耕深度,第1次中耕深度控制在5cm,第2次中耕深度控制在8~12cm,在中耕的同时要清理干净杂草。
⑦化控措施
一些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大风天气可能出现倒伏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玉米倒伏。可以选择化学药剂包括多效唑和乙烯利,有效控制玉米的生长高度。玉米6叶期高度超过70cm,喷洒药剂能够降低植株高度,保证玉米茎秆粗壮,从而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1、病虫害类型
玉米的病害大致分为两种即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病毒、支原体、线虫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引起的。常见有大斑病、青枯病、穗腐病、茎腐病等。一些侵染威力小的病害可采取拌种、包衣的方式进行避免。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种子本身不足或携带的遗传疾病引起的,遇不合理的生长环境会加快疾病的发生。但非侵染性疾病没有传染性。玉米田常见虫害有蚜虫、玉米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等。玉米与小麦套种可以减轻蚜虫的危害。玉米螟是危害较为严重的虫害,可在幼虫化蛹前进行防治。
2、病害防治技术
青枯病:玉米青枯病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东和西北地区多有发生,主要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形成的。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出现,乳熟后期至蜡熟期达到顶峰,主要表现为植株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现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防治措施,可增加玉米的田间管理;施加基肥,及时清除病残体;选用具有抗性的品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苗期在玉米茎基部及周围土壤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穗腐病:玉米穗腐病在我国多个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导致的,影响玉米的果穗及籽粒,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暗褐色,即病原菌的菌体、分生孢子,逐渐扩散至雌穗的1/3~1/2处。根据穗腐病的发生发展时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案。在初期阶段,可采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每隔10d喷洒1次。连续进行3次以上。
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主要在叶片形成梭形大斑,呈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颜色较浅,边缘颜色较深,严重时危害整个叶片,蔓延至整个植株,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主要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在种植时合理密植,适当增加钾肥及磷肥的施加,及时发现并摘除患病叶片,防止其蔓延,收获后病株进行严格处理,严重时还可喷施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病毒病:玉米病毒病多发生于苗期至成株期,主要导致玉米叶片出现绿色条纹或斑点,并蔓延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发生皱缩,植株矮小,影响植株拔节长高。主要的防治措施,喷施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并注意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及时发现并拔除发病植株,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锈病:锈病是玉米生长期间的常见病害,在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上会出现浅黄色小脓疱或者褐色卵状小脓疱,一旦脓疱破裂,还会出现铁锈色的粉状物,随后还可能会出现长圆形凸起或者黑色圆形凸起,裂开后会有黑褐色孢子。防治锈病时,要在播种前选择具有良好抗病能力的品种,同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锈病发病初期,可以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3、虫害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在播种初期清除田间的杂草,深耕土地,清除田间的虫卵,阳光下暴晒可以杀死病菌和虫卵,同时还可增加土壤的营养。在玉米的发育时期定期清除杂草,减少杂草与玉米的营养竞争。在田间设置粘虫板、黑光灯等,吸引诱捕害虫,可以杀死大部分的虫害。
化学防治:根据玉米田间的虫害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杀虫。需要注意的是,要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科学配比,既能达到杀虫的目的而不破坏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同时还不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根据土壤的特性、玉米的特点、气候的变化来确定玉米种植区域内的虫害情况。采用食物链的方法,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还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
轮作: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采用轮作方式,控制玉米发生虫害或者病害,增加玉米的抗性。
4、综合防治
注重播前的种子选取及处理,定期进行田间除草、施肥、浇水,做好田间管理。施肥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程度进行科学配比,结合玉米的生长发育,底肥增加氮磷钾的比例,大喇叭口时期追加尿素,中后期追加叶面肥。注意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去除病苗,防止病害的蔓延,虫害发生初期进行物理控制。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收获后及时通风晾晒,防止堆积霉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玉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做好玉米栽培技术工作,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选择合理的防治技术,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保证。目前,传统的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探索高效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业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154211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