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广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各环节的实际应用
2024-07-09陈英
陈英
小麦是我国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应用与推广,有利于促进小麦高产以及品质提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粮食安全均有积极作用。该项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技术操作各环节把控,准确把握技术要点,同时在小麦种植期间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实现小麦种植增产提质目标,为后期全面推广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奠定基础。
一、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合理选择种植地
当种植小麦作物时,要围绕产量目标出发,尽可能注意不要在相同的地块中多年种植相同的作物,可以选择与玉米作物、花生作物等进行调整种植,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田间产生病虫害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种植质量。以科学的理念选择小麦的种植地点,确保种植地点具有足够厚的土层,同时土壤中应具有多样化营养成分,保证选择的地点方便展开灌溉工作。了解前茬地种植作物,如果为玉米,当展开播种工作前,需要强化秸秆处理工作,有序执行还田、深翻操作,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秸秆,使其成为肥料,促进小麦在这片土地中生长。
通过研究小麦的生长特点,可见其比较适合在轻微碱性、低酸水平的土壤中生长,一般来讲,检测其中的适宜pH值,数值介于6.5-7.5。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小麦具有较高的产量,要注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证其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要保证土壤的结构趋于良好,具备维持水分、保肥的水平。有关人员选择种植地点后,要执行翻耕工作、整地工作,此时要把控耕地的深度,具体数值需要控制在25-30cm。土壤经过翻耕处理之后,需要有关人员第一时间落实镇压操作,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处理,如果犁底层为比较浅的状态,并且在小麦生长期间容易出现植株倒伏的区域,需要相关种植人员合理安排深松,通常2-3年就要展开一次比较全面的深松工作,发挥深松机械的优势,然后采用旋耕机设备,在土壤中进行旋耕处理,大约将深度限制在15cm。此外,还要注意检查土地,对于比较大的土块要粉碎处理,保证小麦能够得到良好的播种环境。
2、明确播种时间、密度
在小麦播种工作中,播种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讲,要考虑小麦的种植品种,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对于冬小麦来讲,播种工作需要保证在寒露前后执行完毕,在播种阶段中,务必要确保播种的密度合理,当前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着播种机械,促使种植人员的播种工作更高效,促使播种质量得到改善,通过一次完整的流程,便能有序完成播种工作、施肥工作、镇压工作等。现实播种工作中,应用机械落实播种工作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种植的深度、密度处于合理范围内,通常情况下,种植量要充足,具体应每亩18-22万株。比如,当播种可以在正常的时间内进行,就需要依照正常的播种量来展开播种。如果播种时间早于正常情况,此时可以控制播种的数量,如果播种时间晚于正常情况,那么需要提升播种的数量。具体播种工作落实阶段要围绕土壤的墒情,如果土壤营养结构多元,可以少播种。
3、科学选种
要想获得绿色优质的小麦,种子的合理选择具有必要性,有关人员选择种子时,可以多了解当地农业部门的信息,选择应用推广比较多的种子,这样的种子通过长时间种植,能够保证产量。根据种植地点的情况,了解土壤的肥沃情况,同时考虑当前可应用的技术,科学选择小麦种子,如果地块属于水肥比较高的地点,可以选择多穗形式的品种,保证具有良好的倒伏抵抗能力、分蘖能力;如果地块的肥力不足,选择的品种要具有抵抗干旱条件的能力,同时具有中等水平的分蘖能力,植株高度要高一些。此外,在绿色优质小麦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所以,应选择病害抵抗性强的品种。
4、种子预处理
要想获得良好的种植效果,当播种工作执行前,应注意处理种子,播种前科学挑选种子,将颗粒不饱满、带有病菌的种子去除。选择色泽光亮的种子,保证颗粒饱满,然后展开晒种工作,这样能够有效解除小麦种子的休眠状态,保证种子播种之后能够快速萌芽,同时还能促进种皮的透气性得到提升,为种子的呼吸作用带来条件,通过阳光的照射,还能有效消灭表层的细菌。有关人员应注意晒种工作,选择在播种工作的前一周展开,种子均匀铺放在合理位置,控制放置的厚度,通常需要10-15cm,此期间要采取翻动举措。种子处理中,要实现合理拌种,为了抑制地下害虫,拌种时可以选择应用辛硫磷,用量具体为,取小麦种子50kg,取药剂0.1kg,兑入适量的水,应用量为2-3L。
5、肥水灌溉
要想得到绿色优质的小麦,种植阶段应科学开展肥料施加、灌溉工作,推动小麦作物能够实现高产的效果,保证整体播种质量过关。对于小麦作物,施加肥料时,一方面应注意基肥的正确施加,保证小麦在苗期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从而让小麦苗更加健壮。一般来讲,要围绕土壤肥力、土质情况,控制基肥、追肥的应用量,以总体肥料施加量为基准,比较适合的基肥应用量占据整体的50%-70%。基肥应用期间,可以选择用农家肥料,为了促进小麦生长营养均衡,可以搭配应用适量的氮、磷肥料等。科学施加氮肥,当小麦出现返青情况,可以在生长比较弱的地带施加,当小麦拔节后,也需要施加氮肥。除此之外,要妥善安排灌溉工作,有关人员应围绕小麦的苗情,当步入冬季之前,开展第一次灌溉工作,保证小麦能够有能力越冬。注意控制现实灌溉量,确保田间的水量合理,在种植地块中,如果地力情况一般,苗情比较适中,可以适当延迟春天的第一次浇水工作,在拔节初期落实,同时施加一些氮肥;如果在地力方面、苗情方面均比较好,可以在拔节的末期展开。当小麦步入中后期,灌溉中应补充施加一些氮肥,当处于开花时期,可以选取尿素溶液,浓度为2%-3%,将其喷施在叶面处,搭配应用磷酸二氢钾的溶液形式,浓度为0.3%-0.5%。
6、田间除草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田间杂草若未及时清除,不仅会抢夺小麦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也极易引发各种病害,导致小麦产量及品质降低。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在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基础上,注重田间及时除草,根据田间杂草实际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以提高除草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早期控制小麦田间杂草生长。当田间杂草生长出3-5片叶子时,即可开展除草工作,对田间杂草生长可以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使用除草药剂时,尽可能赶在越冬前完成田间药剂喷洒工作,避免小麦生长过快而将杂草覆盖,降低田间除草效果。由于小麦种植区域气候、温度等条件差异,除草剂使用时间也不相同,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用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小麦进入拔节期后,不适宜使用药剂进行除草,该阶段在田间喷洒除草药剂,对小麦幼穗分化及后期抽穗均有着较大影响,无法保证小麦品质。其中小麦幼苗期(11月中下旬)、返青期(2月下旬-3月上旬)是防治麦田杂草的最佳时期。
例如,选在年前使用除草剂,该时期小麦还未封行,田间喷洒除草剂后,药液可以直接喷洒在杂草表面;小麦封行后,杂草着药量相对减少,年前除草效果优于年后。
(2)针对除草药剂选择,优选无毒无污染药剂。如选择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均是小麦田间除草时较为常用的药剂类,二者混合使用对阔叶类杂草(如猪殃殃、繁缕、牛繁缕等)具有良好除草效果,实现针对性清除田间杂草。而针对禾本科的杂草(棒头草、菵草、多花黑麦草等),可以将炔草酯、唑啉草酯、砜吡草唑等药剂用清水稀释后,再均匀喷洒,一般选在旱茬麦播种后10天内、禾本科杂草0.5叶期前施药,既能提高除草效果,又能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减少对田间小麦正常生长的负面影响。
(3)田间喷洒除草剂时,环境温度不宜过低,平均气温不低于6℃,环境温度高于10℃时,即可进行田间除草。10:00-15:00该时间段内开始喷洒除草剂,由于田间温度相对较高,可以使药液被杂草充分吸收,有效提高除草效果。
(4)因小麦品种不同,对除草药剂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种植人员可以对未用过药的品种先行试用,确认该类型除草药剂是否有效,最大程度上保证小麦安全,避免影响小麦品质。此外,当田间土壤较为干旱时,不适宜使用小麦除草剂;土壤墒情达到40%-60%时,再使用除草药剂,更有利于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冬季低温霜冻期、小麦起身拔节期、大雨前、低洼积水或遭受涝害、冻害、盐碱害等时间段均不适宜使用除草剂。
(5)在小麦田间管理期间,着重加强对田埂和沟渠等非耕作区杂草的防除,可以防止田边杂草向田间蔓延,减少草源。或者在小麦种植后3-7天,采取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措施,该项除草措施具有对麦苗的安全性高、除草效果好等优点,其中针对杂草发生严重的田块处理,则是遵循优先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原则,以大幅度减少出草量。同时避开连续阴雨天气和烂耕烂种田块,并将田间留存的大量积水及时排出,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二、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相较于传统小麦种植技术,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遵循农业防治为主,各项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原则,实现针对性、有效性防治小麦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发生对小麦正常生长的影响,以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1、小麦病害防治
(1)小麦锈病防治:基于生长阶段发生小麦锈病时,以条锈病为例,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并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呈黄色或枯黄色,当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孢子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优选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并在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中重点加强杂草及自生麦苗消灭,起到控制越夏菌源的作用。②锈病发生时,南方地区气候具有多雨的特点,需要在麦区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过多或未及时排出而引发小麦锈病;北方干旱麦区必须保证灌水及时性,为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加以补充,达到减轻小麦产量损失目的。③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后,若发现小麦田中心有病株存在,应及时使用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等药剂,用水稀释后均匀喷雾,每次喷药间隔8-10天,连喷2次,实现有效防治小麦锈病。
(2)小麦白粉病防治:白粉病对处于苗期至成株期的小麦生长有着极大的危害影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小麦的叶鞘、茎秆和穗部。白粉病初期阶段,小麦叶片上分布黄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并会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在叶片表面上,霉层后期会渐变为灰白色、浅褐色,同时伴随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出现。病斑数量过多,会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枯死,以及发生小麦植株易倒伏问题。白粉病后期阶段,若未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终会造成小麦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适当晚播,可以使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种植小麦后该病害发生几率降低。②在种植期间,注重播量以及种植密度控制,合理施用氮肥和磷钾肥,增强小麦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后对小麦正常生长的影响。
(3)小麦纹枯病防治:该病害发生时,主要危害小麦的叶鞘和叶片,通常情况下,麦株基部叶鞘先发病,初期阶段叶鞘呈褐色病变,会产生1-2cm长的椭圆形病斑,边缘呈暗褐色,中间呈灰褐色。后期沿叶脉纵向扩展成长条形褐斑,严重时会导致病部以上叶片发黄枯死。当小麦叶片染病后,其叶片表面会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进入纹枯病后期阶段,病部会连成一片,直至叶片早枯。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选用具有良好抗病性、抗耐性的小麦品种,同时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深翻。②针对纹枯病相对严重的地块,要增施钾肥,以提升麦株的抗病能力。③在种子预处理环节,使用2.5%咯菌腈悬浮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提前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杀灭。④进入小麦拔节期后,在田间均匀喷洒药剂,如30%苯甲·丙环唑10g/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亩,兑水喷雾,起到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作用。
2、小麦虫害防治
蚜虫、长管蚜等均是小麦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虫害,对小麦的叶片、穗部均有着极大的危害影响,当上述虫害发生时,不仅会导致小麦叶片凋萎、穗部发育不良等问题发生,严重时则会造成田间小麦植株大面积死亡。针对小麦虫害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小麦田间放置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杀,是现阶段小麦虫害防治方面较为常用物理防治方法。如频振式杀虫灯,可以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将光的波长、波段、波的频率设定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利用害虫本身产生的性信息引诱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2)在田间投放害虫的天敌,控制田间害虫繁殖数量,不仅可以防止虫害影响进一步扩大,又能满足小麦虫害绿色防治需求。同时采取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和光照,避免施肥过量,及时清除病虫源,必要时可使用农药进行喷雾。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小麦种植技术,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在实现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对新时期现代农业革新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基于该项技术应用前提下,以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为核心,优化小麦种植各环节,并做好田间肥水管理与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实现小麦种植增产提质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创富,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整体种植水平。
(作者单位:233100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