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觉、听觉到味觉:课堂教学转型的逻辑

2024-07-08余孟孟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听觉视觉味觉

余孟孟

摘   要:在课堂教学变迁的道路上,先后出现了视觉中心课堂、听觉中心课堂和味觉中心课堂。视觉中心是课堂变化和转型的逻辑起点,与之相关的课堂空间布置、师生角色、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内容便与视觉中心相配合而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之后出现的听觉中心课堂、味觉中心课堂亦如此。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经历变迁,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也就是从“视觉中心课堂”到“听觉中心课堂”再到“味觉中心课堂”的过程,其变迁体现了从“获取知识”到“深化学科”再到“追求育人”的转变,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回归人的生命、丰富人的体验、关怀人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转型;感觉逻辑;视觉;听觉;味觉

从夸美纽斯开始,人们对教学原理的表述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官认识方式展开。“夸美纽斯引进的第一个教学原理是直观原理。”1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始于感官,“感官是知识的首要的、永恒的向导”,“知识的开端必定永远来自感觉”。2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教师有一条“金科玉律”,那就是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面前”。3 夸美纽斯开启的感官逻辑构造着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也为思考和讨论课堂教学的历史流变和时代转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根据不同感官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实际发生和存在的课堂教学便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视觉中心课堂、听觉中心课堂和味觉中心课堂。这三种课堂类型,分别代表视觉、听觉、味觉及其与之相契合的空间布局、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形态。

近代以来,受科学革命和工业化的影响,视觉中心课堂在班级授课制出现伊始即占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人们对“视觉中心霸权”的反抗,以及对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灵层面内容的诉求,听觉中心课堂随之开始涌现。近年来,受具身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和全球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潮流的影响,含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和具身体验的味觉中心课堂,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一、视觉中心课堂及其弊端

1.视觉与知识的关系

在人类的五种感觉之中,视觉处于突出的优先地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1 视觉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远超其他感觉,在诸感觉中,视觉和知识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事实上,“认知词汇基本上都是视觉词汇”2,“目的”“观点”“看法”“见解”“洞见”等都和视觉相关,思想的“明白”“透彻”等也是视觉意象,“想象”往往也是视觉想象,甚至人的主观和客观中的“观”都是视觉的。

近代以来产生的科学革命和自然科学知识也和视觉关系密切。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都离不开视觉。“观察法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视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科学对象进行观看和考察,从而获得关于科学对象的感觉经验的方法。”3 至于实验法,也主要靠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了一定的科学仪器。因此,实证主义哲学、归纳主义逻辑学家才坚定地认为,科学始于观察。

2.视觉在教学理论中的地位

受传统认知观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夸美纽斯认为,“必须特别注意要利用实际观察和感性知觉学习每一项事物”。4 虽然夸美纽斯提出在教学中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功能的原则,要“通过看、触摸、尝、嗅闻、听”,让每一个对象“在各种意义上最充分地显露自己”5,然而,他却将视觉置于最为关键,或者说“霸权”的地位。在《大教学论》和《教学法解析》中,他多次表达了“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的观点。他举例说,谁看过一次人体解剖,就能比只阅读最详尽的解剖学论文的人,更确切得多地理解并记住人体各部位的相关位置。如果观察对象不易获取,那就可以用复制品和模型等替代物,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印象。要使学习对象被看清楚,夸美纽斯还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建议。6 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世界图解》一书中,他还“试图通过视觉官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7 由于重视并相信视觉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也成为第一位把图片引入教科书的教育家。

夸美纽斯之后,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即要求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新观念、掌握新教材。如果说夸美纽斯是从理念上将视觉置于整个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那么,赫尔巴特就是从具体的教学规则和操作流程上,将视觉置于课堂教学的优先地位。到了20世纪,凯洛夫又进一步根据苏联的教育现实发展了赫尔巴特教育学。这样,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思想就形成了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3.视觉中心课堂的特点及优劣

从感觉逻辑来看,“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视觉中心”。

从物理空间布置来看,在视觉中心课堂中,课桌椅都是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的,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教授知识,并提问学生。在这种课堂空间里,学生肩并肩,眼睛统一朝向讲台和黑板的方向。这种空间设置,既方便学生观看教师在讲台上的讲授、在黑板上的板书,同时也便于“教师俯视与监督全班学生,调节课堂气氛并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每个学习者则只能将视线集中于教育者身上”。8 即使教师不断强调并反复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也主要是为了让听觉辅助视觉,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演示,以及对教师的讲授产生清晰的画面感。可见,教师中心便于审视,突出了视觉中心。

所谓“教材中心”,也主要是强调对教材特别是教科书中文字内容的阅读、分析和理解,主要依靠视觉。至于在教材中不断增加和优化图片、照片、表格等内容,更是为了方便视觉对知识内容的获取。而声音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之后的事情。“课堂中心”指学生的学习主要局限在课堂范围之内,缺乏课堂外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从空间布置到教学组织形式,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表现出鲜明的“视觉中心”的特点。

与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相比,视觉中心的班级授课优势明显,比如,一位教师面对十几位学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以讲台和教师为中心,可以让学生统一学习内容和进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以视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理性化知识体系,等等。然而,视觉中心课堂的弊病也非常多。首先,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对话,不利于因材施教。其次,教师中心课堂缺乏平等、民主、关怀的品格,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再次,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缺乏知识与生活现实的联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出现浅表学习的情况。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病是,视觉中心和视觉霸权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心灵的不健全、不自由和不安静。法国思想家福柯就将这种视觉中心的传统教室和现代监狱等称为“全景敞视建筑”,认为其功能主要是对人进行监视、规训甚至惩罚。1

对于视觉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批评由来已久。杜威、罗杰斯2 等人已经有过具体详细的论述。但是从感觉逻辑的视角出发,寻求出路的主要是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和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关注“倾听”开始的。特别是随着“听觉转向”文化思潮的出现3,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提出要追求“相互倾听的教室”4,“听觉中心课堂”被越来越多地提出。

二、从视觉中心课堂到听觉中心课堂的转型

听觉中心课堂显然是针对视觉中心课堂的一系列弊端而提出的,但是关于听觉中心课堂的论述却是从回归“教学本真”开始的。“探索倾听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学趋近‘本真、回归‘本真的过程”。5 倾听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和起点。缺乏倾听,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没有倾听就没有课堂教学。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倾听的支持,提升倾听力是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缺少不了倾听”。6 听觉中心课堂意味着,听觉在整个课堂空间和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

1.课堂空间布局的变化

不同于视觉中心课堂的物理空间布局,在听觉中心课堂里,其物理空间是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的。黑板和讲台没有了,“课桌椅改为四至五人用的大小,教科书变成配角,各种各样的资料充实起来”。7课堂的空间设置在朝着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的方向变化。其实,“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样态的教室空间改革与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比如小组合作教学中的椭圆形课桌、梯形课桌、六边形课桌等”8,这些新的多样化的课桌形式不仅方便了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与交流,更方便了教师走进小组去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改变集中体现在学校课堂当中,且成为课堂物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强化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而“所有的互动,都是以互动双方的‘倾听与回应为前提和基础的”。9

2.师生角色的变化

在听觉中心课堂里,师生角色皆发生转变,他们都逐渐从“观者”变为“听者”。约翰·杜威认为,“耳朵同充满活力的和乐于交流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比起眼睛要格外密切而且更加多样。视觉只是旁观者,听觉才是参与者”。1 在由视觉文化主宰的传统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观看者甚至是旁观者,教师观看学生的听讲、问答、练习等行为,学生观看教师的讲授、展示等行为,以及其他学生的各种课堂行为表现。作为观看者或旁观者的师生,其生命状态整体而言是封闭着的,特别是向其他生命体封闭着,只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任务和收获,不能把自己的心灵与其他人很好地连接起来。然而,“一旦倾听开始,便意味着倾听的主体已经投身到了对象的世界。此刻,他压根无力制止自己关怀对方的冲动”。2 所以,一旦听觉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流与核心,就会使师生的生命状态发生改变,促进师生从视觉中心主导的“旁观者”中挣脱出来,成为情理兼具的“倾听者”。在听觉中心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倾听者,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的过程。

3.教学方式的变化

在听觉中心课堂里,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即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以争取表扬、避免惩罚为主要取向的学习行为,它的主要方法是反复记忆与多次练习,缺乏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思维的深度调动。要在课堂中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倾听者,通过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究兴趣、学习困难、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等,把学习的机会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进入复杂的学习历程之中。另外,倾听的基本特征在于通过具体行为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在倾听,同时理解了倾听内容,从而让被倾听者获得肯定和鼓励,进而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自己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倾听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接受”,放下自己的先见、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聆听对方;第二步是“反应”,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让对方明白自己在听并且听进去了;第三步是“确认”,向对方表示自己已经或正在理解对方所说的意思,并产生共鸣。由此可知,倾听和深度学习在目的、内涵和精神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对于深度学习的发生和进行都有助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不仅是启发学生的大师,同时也是倾听学生的高手。孔子的大部分教育活动都是在与弟子的对话当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和倾听弟子的言行,从而给出针对性的解答和启发。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教育上以其“产婆术”闻名,其实“产婆术”更多的是一种倾听艺术。它不是直接把答案和观点告诉对方,而是先通过倾听了解对方观点中的漏洞和矛盾,从而有针对性地发问,让对方逐渐陷入思想困境,最终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因此,听觉中心课堂的思想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三、味觉中心课堂对听觉中心课堂的超越

1.味觉的认知价值

味觉中心课堂的提出,一方面源于对视觉中心课堂的不满和对听觉中心课堂的超越,另一方面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对教师的挑战。我们思考的出发点是,未来教师如果不想被信息技术和智能机器教师所取代,就必须从视听的世界中脱离出来,走向味觉型教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学校场域中现实课堂的主阵地地位若要免于被逐渐发达的互联网课堂所取代,就必须拓宽甚至转变课堂教学的主要感觉通道,在视觉和听觉之外发掘并利用味觉的特殊价值。

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味觉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味觉的文化意蕴却非常深厚,有着深远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人都有五官,但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五官的地位并不齐同。有研究者认为,古希腊崇尚视觉,古希伯来崇尚听觉,而中国古代文化崇尚味觉。1 有研究发现,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五官争功”的现象。首先是“耳目之争,耳胜出”,然后是“耳舌之辨,舌胜出”。2 就是说,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是一个从“见而知之”到“闻而知之”,再到“味而知之”的过程。3 所谓“味而知之”的“味”并不仅仅是指通过舌头去认知外界事物,而是“大味觉”,是指人带着自己的身体、心灵和生命体验去“进入”外界事物。因为视觉必然意味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和对象的距离感,而听觉试图拉近人和对象的距离却无法做到融为一体,只有味觉可以消解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主观和客观统一,从而达到彼此交融的境界。

2.味觉中心课堂的特征与优势

在味觉中心课堂里,教师是能味者,以味人、味事、味物。具体而言,就是能品出课程知识的意味,能品出学生心灵的情味,能对教育教学进行身心整体的投入、契合,能与学生“味”在一起,能澄明学生、澄明知识、澄明自身。这样的教师具有情味、智味和品味。情味,即教师具有的尊重、关怀、爱护、共情、宽容等特征,以及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的刚柔、冷暖等意味。智味,即教师具有的解决教育中的突发问题,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对知识进行艺术化呈现的智慧能力。品味,即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味觉中心课堂里,教师要结合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对课程和知识进行“解味”。因为人类积累的优秀知识体系往往“其味无穷”,但需要通过教师进行高超的“解味”,学生才易于懂味,进而得味。教师对待学生要“知味”,了解每位学生的兴味取向、个性特征、智力程度,从而因材施教。对于师生关系,要注意“对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气味相投。

味觉中心的课堂,首先,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注重学生个体在课堂空间里尝到的滋味。学生各有不同,品尝到的滋味必然各不相同。各有滋味,各得其味,是味觉中心课堂的常态目标。其次,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品味、体味课堂中的知识、教师、同伴以及一切课堂活动实现的,是有学生的身体参与的,是“体知”而非传统的“感知”。再次,味觉弥缝物我之间的距离,不仅有利于消解主体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且有利于回归真实的现实世界,让学习更好地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最后,味觉中心的课堂并不是狭义的味觉,不是“舌尖”上的味觉,而是“具身”意义的味觉,是含摄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诸感官活动在内的生命体验的味觉。

从味觉特征“浓淡”的角度看来,课堂教学向学生呈现的状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即乏味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枯燥无聊,让学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十分单调,这样的教师也是乏味的教师。第二重境界,即有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能游刃有余,语言活泼,教法灵活,具有个性,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十分有味,这样的教师也是有味的教师。第三重境界,即玩味的课堂。这种境界的课堂,教师是教学艺术家,能艺术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享受其中,玩味其中,且课后有余味,课外有回味。

四、感觉逻辑与课堂教学

1.感觉逻辑变化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新视角

从视觉中心课堂到听觉中心课堂,再到味觉中心课堂,其中的“视觉”“听觉”与“味觉”并不是绝对的和孤立的,不是以哪种感觉为中心就没有其他感觉的参与和位置,而是说以这种感觉为“中心”、为“主导”、为“主流”、为“主色”,就像心理学依据人的感官偏好将人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一样。4

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样态和类型来看,视觉中心是课堂变化和转型的逻辑起点,与之相关的课堂空间布置、师生角色、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内容便与视觉中心相配合而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之后出现的听觉中心课堂、味觉中心课堂亦如此,三者之间的比较如表1所示。

2.感觉逻辑变化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从以上论述来看,课堂转型并非是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的变化历程,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视觉中心课堂、听觉中心课堂和味觉中心课堂会同时并存,虽然在地域分布、表现程度等方面会有不同。另外,味觉中心课堂并非忽视或排斥视觉和听觉,相反,是要通过味觉的具身性更好地调动、使用、协调视觉和听觉,从而更好地让课堂教学指向学生自身品格与素养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味觉中心课堂的“味觉”更像是一种关于课堂教学形态的隐喻。

From Vision, Hearing to Taste:The Logic of Classroom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YU Mengmeng

(New Curriculum Review,Changsha Hunan,410005)

Abstract: On the wa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there have appeared visual center classrooms, auditory center classrooms and taste center classrooms. The visual center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lassroom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nd such contents as the related classroom space layout, teacher-student role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at match it start to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auditory center classrooms and the taste center classrooms also show similar features when they appear later on.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goal direction and value pursuit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has changed from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s and then to the core literacy, that is, changing from“the visual center classroom”to“the auditory center classroom”, and then to “the taste center classroom”. Such changes have reflect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acquiring knowledge” to “deepening the education of subjects”, and then to “pursuing how to educate people”, so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tter return to human life, enrich human experience and care for human growth.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transformation,sensory logic,vision,hearing,taste

猜你喜欢

听觉视觉味觉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歌唱心理感觉对歌唱的作用
马修·伯恩的舞蹈剧场美学:走向哥特之美
准确的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试论舞蹈与杂技的“跨界”现象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