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基本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2024-07-08刘龙珍殷新张鸿

电化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刘龙珍 殷新 张鸿

基金项目: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重庆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NDQN50);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青年课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研究”(课题编号:K23YY6020022)

[摘   要] 数字化赋能为教育督导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转型契机,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督导评估深度融合是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文章对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基本逻辑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基本逻辑为学校督导评估数字化转型促进督导评估主体的多元协同、实现督导评估内容的情境融合、推动督导评估运行的迭代优化。目前,数字化赋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主要面临着传统督导评估理念导致的“不想用”、数字素养缺乏导致的“不会用”、基础设备缺口导致的“不好用”、数据孤岛导致的“不能用”等现实困境。未来,大数据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应由核心层、基础层、支撑层、应用层、保障层5个层次构成,采取“以校为本”的理念引领、多维立体数字的底座建立、业务精湛队伍的打造、多重辩证关系的平衡、多元主体行动网络的建构等推进路径,形成学校智慧督导评估体系。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学校督导评估; 基本逻辑; 多元协同; 以校为本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龙珍(1985—),女,河北沧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939088596@qq.com。殷新为通讯作者,E-mail:463498913@qq.com。

一、引   言

数字化赋能是当前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欧盟颁布的《数字教育行动(2021—2027年)》将“促进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高效能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1]。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教育督导评估既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助推器,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使命在肩。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育督导评估的过程性、实时性、精准性和全面性[3]。这为当下以经验为主的教育督导评估模式变革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核心内容,学校督导评估如何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又何以助推学校督导评估的迭代升级,均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尝试理清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督导评估的基本逻辑,剖析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实然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行动路径,希冀为有效发挥数字化转型对学校督导评估的赋能效应提供理论指导。

二、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

政策内涵及实质

(一)学校督导评估的政策内涵及实质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学校督导评估工作。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首个关于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系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97年修订完善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各地对普通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发挥了督导评估在监督和指导学校强化常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4]。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为开展学校督导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系统性地明确了开展学校督导评估的重点内容和督导流程。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意见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学校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了新时代学校督导评估要求,不仅要开展学校常态督导评估,而且要强化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由此可见,学校督导评估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局面初步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学校督导评估内涵的理解虽不相同,但大体有这几方面的共识:从目标看,旨在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保障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5];从内容看,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资源使用、教学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6];从功能看,通过督导,发现学校的成绩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7],发挥其监督、检查、指导、评估职能[8]。纵观各方观点,本研究认为,学校督导评估是由教育督导机构及督学根据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对学校的工作状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的活动过程,旨在实现规范性目的、发展性目的和决策性目的的统一。其中,规范性目的旨在保障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等国家意志能够在学校层面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发展性目的旨在通过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保障与促进学校提质增能,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决策性目的旨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督导报告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9]。

(二)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政策内涵及实质

近些年,国家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方面为数字化赋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助推教育督导评估的现代化[10]。这指出了数字化技术是改进教育督导评估方式方法的重要引擎,为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提供了顶层指引。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加快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从定性转向精准评估,从人工督导转向智能实时督导[11]。进一步为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提供了重要行动方向,也为探究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框定了边界条件。

由此可见,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已有了顶层的政策要求,但是,在理论层面,鲜有对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内涵的分析,尤其是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剖析。本研究认为,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主要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予督导人员以特定的督导手段和能力,优化督导评估的目标和内容,改进学校督导评估程序与方法,开展以问题为线索的重点学校、重点事项和重点领域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全方位的督导活动流程,达到督导评估结果的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学校改进提供全面、有效的决策依据。让学校督导评估既能客观公正地监督检查学校,指导引领学校发展,还能发挥学校在督导评估活动中的能动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三、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基本逻辑

在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背景下,学校督导评估在其督导主体、关键内容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和环境,实现以人工督导为主的学校督导评估1.0向技术赋能的学校督导评估2.0的迭代升级,进而推进教育督导评估的现代化,助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主体的多元协同

传统的学校督导评估主要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模式,评估主体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话语权明显强于作为督导评估对象的学校,相应地,督学则被看成授予教育管理权力的执行队伍,结果往往会出现学校作为利益主体,利益表达不充分,存在迎合心理甚至应付心理[12]。而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是以学校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学校成为督导评估的主体,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督导评估的格局,督导评估主体也逐渐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首先,政府部门由“经验判断”走向“数据研判”。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形成了政府部门的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一体化平台,能够及时获取来自学校督导的数据,实时识别掌握问题和原因、整改落实情况以及风险预警等,做到有数可查、有据可依。其次,督学的职责发挥实现了“主观经验”和“客观数据”相结合。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是智慧化的应用,督学可以从脑力劳动的机械活动中解放出来,专门致力于那些不能为计算机所代替的督导职能[13],用精准的数据作为督导评估依据,增强督学的客观性、科学性,扭转了督学和学校过去“督导与被督导”的关系,形成督导共同体。最后,学校实现了“督导对象”向“督导主体”的转化。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借助数字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精准督导评估每一所学校,全面展现了学校发展的特色、问题和未来趋势。督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指导,学校真切地感受到主体地位的凸显,实现由“对我督”向“我要督”的转换。

(二)数字化赋能推进学校督导评估内容的情境融合

学校督导评估包括事前的学校督导评估标准的确立、实践过程中的行动选择和改进、督导结果的资源分配与权力博弈,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和办出活力的黏合剂。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意味着技术不再只是参与式的外在变量,而是内生于学校督导评估的关键要素,完全融入学校督导评估的情境互动,即不仅需要将督导评估规则、主体、工具等分散的要素融合汇聚起来,更需要深入学校督导评估具体情境当中,以破解学校督导评估的复杂性、长期性问题。

首先,全面感知,打造学校督导评估的“需求网格”。网格作为学校督导评估的最小单元,也是学校督导评估信息采集的基本单元。无论何种督导形式,督导评估的难点仍是对学校发展的现状、困境及未来愿景的及时感知和精准识别。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结果产出等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更加精准获取有效信息,形成全方位“需求网格”,将丰富的信息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网格之中,促使督导评估“不走过场、不打折扣、不留死角和盲区”。其次,可靠传递,精准构建学校需求画像。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可以精准对个体学校数据进行“全息式”掌握,动态盘活原本大量沉睡的数据[14],构建学校画像,将理想的学校发展图景、办学现状、发展诉求、变革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数字化表征,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实际的差异性需求进行清晰、实时、精准地识别,学校能够充分挖掘自身发展过程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趋势,为学校督导评估行为提供可持续性的内驱力。

(三)数字化赋能实现学校督导评估运行的迭代优化

首先,打造数字化学校督导评估一体化平台。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坚持系统性思维,形成了“一站式”、由“订阅模块”[15]组成的学校督导评估平台。具体来讲,平台主要包括针对性远程督导和实时性教育预警两个系统。针对性远程督导系统通过设置全方位的传感器,对学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与分析,破除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16],实现了“自下而上”的数据呈现与“自上而下”的教育决策一体化;形成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一体化的条块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根据需要精准呈现给特定用户。实时性教育预警系统主要通过建立数据网络,让学校督导评估深入学校日常工作中,对全面掌握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党建带团建队建、设施设备、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与预警,及时预防和果断处理教育危机,实现学校督导评估的底线思维与发展思维相统一。

其次,完善数字化学校督导评估的一般流程。第一,采集可靠性的督导数据。数据赋能的学校督导评估全面记录、持续性采集学校督导过程中产生的全域性、多源性数据,既注重数据数量上的全域性和全样本性,又注重质量上的情境性和过程性,为督学开展学校督导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性证据。第二,智能化数据分析和精准化预测。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方法,从隐喻、模糊、毫无关联的教育大数据[17]背后快速、精确地筛选出有价值的督导信息,归纳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学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探析因果关系,并预测学校发展的未来趋势,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工作全面开展。第三,可视化呈现督导评估结果。督导评估反馈机制实现了学校发展过程的全覆盖,引发“循证性”教育决策,每个环节的问题既是决策的政策源头,也是决策的绩效归宿;同时,面向个体学校反馈,增强了反馈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为学校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第四,实现教育资源的靶向供给。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更侧重强调“精”和“准”的高效融合,各级教育管理层能够对学校教育需求有所识别,可以按照必要性和紧迫性标准来衡量学校教育需求的优先级,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做到有效配置资源。

四、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之困——传统督导评估理念导致的“不想用”

首先,对“数字化赋能”概念的理解存在认知模糊和曲解。在内涵解读方面,部分督导评估主体认为数字化是当下信息时代的流行词,可能是阶段性的热度,数字化赋能后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开展是由线下走向线上的过程;在作用发挥方面,一些督导评估主体数字思维尚未形成,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部分作用,但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过程复杂,增加了工作压力和负担,对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持观望态度[18]。其次,对现有督导评估方式和工具存在路径依赖。当前以经验为主的督导评估模式明显落后于信息时代的监测、评估和决策方式,致使督导评估结论无法准确反映教育发展的真实样态[19]。但是,适应了传统的督导评估模式的各个主体转型意识不强,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新技术、工具和流程,导致数字化学校督导评估浅尝辄止,甚至被“束之高阁”。最后,主体间的目标共识未形成。在学校督导评估实践中,由于以“学校发展为中心”的共识未形成,教育管理部门和督学对督导评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还较为薄弱和匮乏,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更多习惯于模糊、笼统的督导方式,结果往往是督导“浮于表面”“蜻蜓点水”,督导评估时效性差,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0]。

(二)主体之困——数字素养缺乏导致的“不会用”

学校督导评估数字化过程中需要督导评估主体充分挖掘数字背后潜在价值,分析数据与学校发展之间、数据与教育决策之间的多重关系,弄清楚督导评估结果中的事实和因果证据等,这些环节均对督导评估主体的数字思维、数字分析能力以及数字解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督学队伍,截至2021年2月,地方教育督导队伍合计17万余人,专职督学近2.5万人,兼职督学14.5万余人[21]。但是,督学作为教育督导评估执行主体年龄偏大,已经习惯了采用传统的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督导评估,仍沿用传统纸质的现场督导评估模式。而且督学队伍虽然数量庞大,但多为兼职督学,他们将更多时间精力集中在本职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工作上,对教育督导工作关注度不足,存在为了完成督导任务而督导的现象,大部分督学的数字操作能力仅停留在微信或者地方教育督导相关平台,完成签到、上传现场督导评估印证材料,普遍只是简单拍照留存督导资源,缺乏获取与传递、整合与归纳、挖掘与分析、描述与解读数据等关键素养。总之,现阶段督学的年龄和结构问题使得部分群体不具备与数字督导评估相匹配的数字素养,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由此受到阻滞。

(三)智能之限——基础设备缺口导致的“不好用”

数据驱动是智慧学校督导评估的基础,但学校督导评估的数据采集多采用“上报式”方式[22]。首先,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硬件基本建设薄弱。从实践来看,尽管我国及各省市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处在探索阶段。督导评估平台,尤其是到学校督导层面,缺乏配备齐全的数据处理设备、信息系统控制平台、管理终端装置等,没有形成完全覆盖学校发展领域和要素的数据库,数据采集自动化水平不高,无法适应学校智慧化督导评估的目标需求[23]。其次,已有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有待整合。从数据应用看,虽然督导评估事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也产生了大量数据,但是缺少算法和深层次的分析,数据输出的结果较为单一、机械,信息反馈形式以单向度为主,无法满足各个督导评估主体持续改进和科学决策的需求。从平台运用看,各个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更多是为了满足督导事项而产生的,面向督学、学校权限开放性差,非评估时期处于关闭状态,不利于各个督导评估主体随时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还存在着上下级平台衔接不畅等问题。

(四)数据之困——数据孤岛导致的“不能用”

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需要与学校发展相关的数据在符合数据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共享,但是目前部门之间、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等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首先,数据整合共享难度大。目前,数字技术嵌入学校督导评估还未形成新样态,不同学校督导评估数据的划分方式、尺度、编码等不统一,缺乏兼容性和共融性[24],是导致数据共享难度大的客观原因;现在学校督导评估主体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未能及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解读与应用,是导致数据共享难度大的主观原因;教育督导机构和其他部门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着“数据保护主义”的倾向,不敢或者不愿意共享数据,将数据资源个人化、利益化、部门化,往往造成收集的数据标准口径不统一,形成了“数据烟囱”的数据采集环境,是导致数据共享难度大的直接原因。其次,海量的数据难以统筹规划。每年学校要接收来自不同时间、不同上级部门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层出不穷,标准不一,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或者沟通效果不佳,导致督导任务存在交叉与重复。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能不间断提供各种迎检材料,甚至相同的材料要在不同的系统中上传多次,造成督导评估数据重复混乱,引发学校对督导评估工作怨声载道,“谈督色变”。

五、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推进路径

(一)核心层:树立“以校为本”的督导评估理念

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核心层即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秉持“以校为本”的理念,进入督导评估的“黑箱”,挖掘一套较为完整且自洽的运行机理,以教育活动满足社会或个体需要程度而进行价值判断[25],了解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存在问题,将相关督导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地传递至教育管理层,力求学校不断改进、提升和优化,让学校成为一所具有自我适应能力的个体。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在数字化督导评估平台开发与设计中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回归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最终目标上来,把智能技术建设与应用作为重要突破口,为高水平的学校督导评估提供重要支撑。其次,督学要牢固树立“以校为本”的督导思维,借助数字平台评估学校发展状况,结合自身经验与依托数据为学校提炼特色,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督导评估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最后,学校在“以校为本”的数字督导评估中,不再是过去被动的督导对象,而是作为督导评估主体进入督导场景,扮演着督导评估的需求者、数据的提供者以及过程的参与者等多重身份,能够通过平台实现自我需求表达和对督导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整改。

(二)基础层:建立多维立体的督导评估数字底座

智能基建是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牵引力量,涵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应用平台、应用终端及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具体介质,能够很好地实现海量的数据采集、信息监控、数据开放与共享功能。具体涵盖:一是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能传感器、数据库服务器、云计算及数据处理的支撑平台及统一接口等硬件建设,这些设备通过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图像识别、实时日志收集等技术,解决“听、说、看”等感知领域的原始数据识别与转化[26]。二是聚合融通的数据库建设。对照学校督导评估的内容,明确核心业务模块,构建能够反映学校督导评估的数据指标库;明确共享数据源和共享规则,按照不同学校督导评估主体职能职责采集数据,搭建多维立体数据群;形成一个涵盖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关联分析、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成熟的程序模型库,实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供互通互联的服务应用层模块灵活调用[27]。三是结构优化的应用终端建设。按照督导评估主体业务管理剥离原则,不仅重视通用数据系统建设,更加注重异构系统的整合[28],借助数据分析终端软件搭建起能够进行数据共享的网络体系,允许相关主体从数据的“通用池”中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可视化等技术,为相关主体提供丰富化、多媒介、多渠道、多形式的结果反馈。

(三)支撑层: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督导评估队伍

一是在政策制度层面,修订完善《教育督导条例》《督学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文本,从年龄、待遇报酬、发展平台、配套保障等方面优化督学聘任条件和管理制度,增强督导队伍的活力、学历、经历以及数字能力,积极吸纳年轻有为的学科教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教育测量、教育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充实到学校督导评估人才序列中,专门从事督导评估研究和实践;高等院校要培育一批懂教育、会技术、能督导,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优化督学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突破大数据赋能学校督导评估在人才支撑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二是不断加强数字人才培育和数字素养培训。在学校督导数字化转型时代,督学应像教师一样果断站在变革的前沿,因此,需要制定督学数字化转型培训大纲,举办教育督导评估、教育测量、大数据分析等能力提升培训班,对督学进行入门培训,继而进行继续培训,帮助督学形成数字思维,重视数据、读懂数据、会用数据与用好数据,使他们真正能够掌握这些新的技术手段[29]。

(四)应用层:平衡好多重督导评估的辩证关系

一是把握好数字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有效需求牵引供给、以优质供给适配需求变化[30],基于学校实际需求,实施将通用模块和个性化模块设计相结合的平台建设理念,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数字技术供给策略,深度挖掘学校数据,分析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影响因素,全面提升实时预警、科学指导、精准资源配置的水平。二是把握好工具理性和教育人文性的关系。要防止督导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提高数字化赋能下学校督导评估的人文性,注重以数字技术应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释放学校自治的合理空间,加强建立容错纠偏机制。三是把握好线上与线下督导的统一关系。优化政府相关部门、督学队伍和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流程,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协作,推进线上智能化和线下网格化的双轮驱动,促进线上督导评估“精度”和线下督导评估“温度”的统一。总之,通过理顺多重辩证关系,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细言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够从宏观层面实时掌握区域学校发展情况,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形成高效跨部门协同管理模式[31],助推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学能基于“数据说话”开展智慧督导,提高督导评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学校能够整体了解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情况,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五)保障层: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的行动网络

首先,政府部门要扮演好学校督导评估数字转型的“掌舵者”。学校是系统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关涉多方利益链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老大难问题树立系统思维、复杂思维,统筹负责提供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宏观规划、督导评估事项、督导评估内容以及出台数据开放共享清单,对各种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时序、程序、评估等进行界定和规范相关配套政策,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将各个督导评估主体吸纳到行动网络中,实现督导评估主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吸纳。其次,督学要扮演好学校督导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把脉人”。督学作为数字化学校督导评估的关键执行人,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做到精准把脉、开方抓药、跟踪治疗、固本培元。“精准把脉”需要督学通过线上数据和线下实地相结合,客观摸清学校发展的特色、问题和困境;“开方抓药”需要督学结合数字预测,明确学校需求和教育管理者与学校管理层的决策建议,规避过去凭主观经验开老方子的做法;“跟踪治疗”需要督学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督导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时开展跟踪与反馈,及时将相关结果反馈给其他督导评估主体。“固本培元”即督学借助数字化督导评估引领学校办出内涵和特色。最后,学校要扮演好督导评估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数字化学校督导评估平台可实现各个督导评估主体借助智能终端一键式登录与使用,学校要积极参与督导评估,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和督导评估需求,主动寻求教育管理部门和督学予以监督和指导,发挥学校办学的主体性,共同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六、结   语

新一轮数字革命催生了教育新样态,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学校督导评估具有现实正当性与合理性,是提高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深入阐释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基本逻辑与实然困境,从核心层、基础层、支撑层、应用层、保障层5个层次构建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的推进路径,回答了数字化赋能视域下学校“由谁来督导评估”“督导评估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督导评估”的问题。尚需指明的是,数字化赋能学校督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协调共建,本研究的探讨尚处于理论层面,有待于通过不断实践予以检验,接下来将与同仁们一道深入开展实证与实践研究,努力实现“整体智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resett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digital age[EB/OL].[2023-12-15]. https://education.ec.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library-docs/deap-factsheet-sept 2020_en.pdf.

[2] 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12-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3]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3-12-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 5783.html.

[4]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9:143.

[5] 王一秀.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89.

[6] 孙河川,等.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3.

[7]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53.

[8] 苏君阳.教育督导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9]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如何开展中小学校督导评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

[10] 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23-12-1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2/t20200219_422406.html.

[1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EB/OL].[2023-12-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t20210322_521669.html.

[12] 凌飞飞.当代中国教育督导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74.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62.

[14] 舒绍福,苏江涛.数字赋能国家监察:特征、问题与推进[J].电子政务,2022(10):99-109.

[15] 王向明,段光鹏.数字赋能监督:权力监督模式的智能化转型[J].求实,2022(1):17-26,109.

[16] 荣荣,杨现民,陈耀华,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17] 朱德全,吴虑.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专业化何以可能:第四范式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6):14-21.

[18] 赵丽娟,周航.“互联网+”时代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8(7):39-44.

[19] 雷励华,张子石,李志昊,等.数据驱动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12):39-45.

[20] 杨宗凯.信息化驱动教育督导现代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7):29-34.

[21] 樊平军.中国教育督导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5.

[22] 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6):98-104.

[23] 张进良,杨苗,谈桂芬.智能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实然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2023(2):18-27.

[24] 陈建.数字化技术赋能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优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0-90.

[25] 吴龙凯,程浩,张珊,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时代内涵、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3(9):19-25.

[26] 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27] 张生,孙睿,曹榕,等.基于需求图谱分析的智慧教育督导发展策略研究——以国家智慧教育督导平台建设的实践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23(6):39-48.

[28] 张培,夏海鹰.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创新:内涵、机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21(7):10-17,76.

[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0.

[30] 苏岚岚.数字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关键挑战、逻辑框架和政策优化[J].农业经济问题,2023(10):1-18.

[31] 辛涛,孙睿,曹榕,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教育督导模式变革与创新——基于国家智慧教育督导平台的建设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23(9):38-47.

Digitization Empowering Schoo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Basic Logic,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romotion Paths

LIU Longzhen,  YIN Xin,  ZHANG Hong

(Chongqing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 Chongqing 400015)

[Abstract] Digital empowerment provides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opportunity for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basic logic of digitally empowered schoo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he basic logic is tha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promotes the multiple collaboration of the subjects, realizes the situat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promotes the itera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At present, the digitally empowered school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is mainly faced with realistic dilemmas such as "reluctance to use" caused by traditiona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concepts, "inability to use" caused by lack of digital literacy, "difficulty to use" caused by infrastructure gap, and "uselessness" caused by data silos. In the future, the big data-empowered schoo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hould be composed of five levels of core layer, foundation layer, support layer, application layer, and guarantee layer, and take promotion paths such as adopting a "school-based" concept,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base, building professional teams, balancing multiple dialectical relations, constructing a multi-agent action network to form a smart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schools.

[Keywords] Digital Empowerment; School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Basic Logic; Multiple Cooperation; School-based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