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传承

2024-07-08周娜王天骄

文化产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艺术

周娜 王天骄

摘要:探索与实践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深度融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风采的关键举措。该融合在提升新媒体艺术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数字化、传说故事的现代演绎、哲学思想的新媒体表达以及工艺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多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繁荣与传播有赖于政策扶持、教育创新、文化交流和市场运作等策略的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深深扎根的肥沃土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深度挖掘、创新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文化工作者和新媒体艺术创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共同愿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创作融合的意义

提升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内涵

新媒体艺术在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技术革新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则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内核。例如,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戏曲舞蹈的动作之美,将其转化为数字艺术的语言,使得新媒体作品具备更高的审美意蕴和情感共鸣。

通过将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应用于数字景观设计,或将古典诗词的格律与节奏应用在视听艺术作品的编排中,新媒体艺术作品获得了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跨时空、跨媒介的交融,丰富了新媒体艺术的表达手法,并极大地提升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关怀。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新媒体艺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转换,如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再现古建筑风貌,或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氛围。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可以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以非线性、多维度的方式讲述古老的传说故事,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全新的理解与感悟。

此外,新媒体艺术还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重组。例如,将传统工艺美术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打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未来感的作品。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能激发出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还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新媒体艺术的国际化特性,使得传统文化在经过创新性转化后,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走向世界。这不仅促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让国内民众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进一步强化了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结合,能够在国内培养出一批热爱并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创作者。这些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这样的文化创新实践,对于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方式

传统元素的数字化呈现

传统元素的数字化呈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交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各类传统艺术元素进行采集、转化与再创造,可以构建出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审美情趣的艺术新形态。

首先,在视觉艺术层面,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将传统艺术元素通过高清扫描、数字绘画、3D建模等方式转换为数字化素材。例如,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可以通过高精度扫描后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色彩优化,使之在屏幕上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经典的书法作品可以输入计算机程序,通过算法模拟实现动态书写过程,赋予静态文字以动态美感。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用户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并通过交互式体验加深对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

其次,在视听艺术方面,传统音乐、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也能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全新的诠释。例如,古典乐器的音色和旋律通过音频处理技术精确采样和合成,实现了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京剧、越剧等传统戏剧的经典片段,借助动画制作技术得以生动再现。同时,通过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将演员的真实表演转化为3D角色的动作,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真实与虚拟的完美融合。

最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实物艺术,如传统服饰、建筑、器皿等,借由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实现数字化。服装设计师可以从博物馆中珍藏的古代服饰汲取灵感,借助数字化设计手段将其改良并融入现代时尚潮流;古建筑的结构和细节通过三维重建,得以在虚拟世界中完美再现,让现代人能以全新的视角领略传统建筑之美;古代瓷器、玉器、铜器等文物的纹理、形状也能通过数字化复刻,应用于现代家居设计和产品创新中,进一步弘扬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传统故事与传说故事的现代演绎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故事与传说故事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富有魅力的传统故事进行现代演绎,使其在新媒体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作家们借鉴经典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结合新颖的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主题深化,创作出既保留原汁原味传统文化内核,又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的小说、剧本乃至网络文学作品。例如,科幻小说家将《山海经》里的奇异生物和神秘地域巧妙融入小说,赋予古老的神话故事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

另一方面,“故事新编”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热门创作趋势。各类影视作品都大量运用传统故事元素,通过特效技术、视觉美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打造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新时代作品。例如,《大圣归来》将孙悟空这一传统英雄形象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和现代英雄特质,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关注。而《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动画影片则是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现代化、个性化的创新解读,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还走出了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古风”也成为游戏产业中的“香饽饽”。众多游戏通过互动叙事的方式,将传统故事中的背景、人物和情节融汇到游戏中。例如,《三国战争》便是一款基于《三国演义》故事背景的手游,通过策略战斗、角色扮演等玩法,让玩家在游戏中重温历史典故,感受智慧谋略和英雄豪情。

传统哲学思想的新媒体表达

传统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先哲们对于生命本质、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深邃洞察与思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步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播手段诠释、传播传统哲学思想,使之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相结合,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任务。

首先,在新媒体内容创作方面,传统哲学思想得到了丰富的可视化呈现。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法家的法治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核心思想。例如,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有制作精良的动画解说,生动还原了孔子的教学场景;或者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与重构庄子梦蝶的寓言场景,使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深刻体验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其次,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播开辟了广阔天地。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新媒体平台上大量的专题文章;直播讲座、线上课程等各类活动中的深度解析和互动讨论,将一些抽象复杂的哲学概念和体系,转化成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系统地学习传统哲学智慧。

最后,网络游戏和数字艺术品也开始尝试融合传统哲学思想。一些游戏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规范、处世哲学融入游戏设计中,使玩家在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哲学智慧的影响。而在NFT(非同质化代币)艺术市场中,艺术家们将传统哲学理念转化为数字艺术作品,以全新的视觉语言展现传统哲学的韵味,实现了跨时空、跨媒介的交流和传播。

传统工艺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工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然而,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工艺却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风险。为了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更多人开始积极寻求传统工艺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路径,从而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在记录和保存传统工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精度三维扫描、高清摄影、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可全面、细致地记录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及成品细节,并形成详尽的数据资料库。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应用,让观众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方式近距离接触和感知传统工艺品制作,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进一步领略传统工艺之美。

另一方面,新媒体设计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催生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师将传统的纹饰、图案、结构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运用数字建模、3D打印等先进技术,可以打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具有时尚感的产品。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不仅能突破传统陶瓷烧制对材料和形状的局限,还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批量生产,实现了对传统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传承的策略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传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媒体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激励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这一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同时,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对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版权保护措施,保障创作者的权益,从而激发更多的原创力量投身这一领域。

其次,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部署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布局,通过举办各类新媒体艺术节、大赛等活动搭建平台,为创作者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创造舞台。此外,还要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对新媒体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理论研究给予支持,有助于深入探索两者融合的规律与方法,指导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

最后,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反馈调整,构建良性的政策循环机制。同时,政府应积极增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为两者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不仅彰显着历史底蕴,更承载着启迪未来、激发创新的使命。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艺术教育相融合,成为构建文化自信与推动艺术创新的关键举措。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课程安排上,不仅要开设诸如古典文学、历史哲学等理论课程,还应涵盖国画、书法、戏曲、民间工艺等实践性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美学价值。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悉心培育。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逐步引入新媒体艺术的教育内容。这意味着要将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例如,通过数字艺术创作重现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利用动画设计让历史故事生动再现;或者在游戏开发中融入传统节日习俗。这些都能使学生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全球化传播

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新媒体平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政府与文化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积极推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例如,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短视频、VR/AR体验以及网络展览等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交融的魅力。

此外,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知与深度理解,通过建立如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的跨国界的线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艺术家、学者以及公众的共同探讨和学习。同时,要积极鼓励国内新媒体艺术家参与国际赛事、展览及合作项目,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声与影响。

发挥市场机制,实现融合发展

市场经济的力量不可忽视。推动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有机融合与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市场机制。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该领域,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器及相关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健全的产业链条,形成集创作、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体系。

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凭借市场敏感度和技术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结合现代人的精神和消费需求,开发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趋势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例如,将古代神话传说改编成互动式新媒体游戏;或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使文物“活”起来,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作为文化内容的创造者,艺术家应在保持艺术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市场的结合点。通过与企业合作,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有机结合,正如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响乐章,谱写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旋律。面向未来,我们应坚定信念,持续探索与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的羽翼下飞得更高更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照亮前行之路。

本文系2023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校科研项目党建与思想政治项目(项目编号:2023DS—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2.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