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认同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古籍展览研究
2024-07-08谭碧雁
[摘 要]以地方认同理论为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凸显古籍展览地方特色。以《永乐大典》广西巡展为例,指出:展览需强化地方情感认同,通过展示蕴含地方历史文化的古籍文献来增强观众的地方联系;叙事构建是提升展览效果的关键,通过讲述地方故事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和文化理解;传播空间的设计对于展览的普及性至关重要,通过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空间和多元媒介空间,重构古籍的展示语境。
[关键词]地方认同理论;公共图书馆;古籍展览;叙事构建;传播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2.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24)03-0018-05
1 引 言
在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和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古籍收藏和推广的重要机构,在传承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各级图书馆开展了古籍普查与登记工作,提升了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水平。古籍展览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工作,并正逐步转型为结合实体与在线展览的新模式[1]。然而,传统的展览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2],如何发挥古籍资源优势,凸显地方特色,以及如何创新性地解读和呈现古籍信息,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实践挑战。
在学术领域,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展览受到研究者关注。在实践探索方面,研究包括展览内容、空间设计、观众互动、技术应用和教育作用[3-8]。理论分析方面,不同学者分别从资源共享、社会互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场域理论[9-13]等角度,主张明确定位、叙事化策略、拓展合作、组建讲解团队、多角度评估和优化服务,构建富有社会教育意义的展览场域。然而,地方认同在古籍展览中的作用和影响尚未充分研究。地方认同体现居民对居住地的归属感、身份认同和情感依恋,深刻影响观众对古籍展览的理解和情感共鸣[14]。引人入胜的展览往往能突出地方特色,成为观众与地方历史连接的桥梁。
本文运用地方认同理论,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古籍展览凸显地方特色。结合“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以下简称“《永乐大典》广西巡展”),具体探讨展览如何选择反映地方特色的文献展品、如何嵌入地方历史文化叙事以及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唤起观众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展览实践提供参考。
2 地方认同与古籍展览
2.1 地方认同理论相关研究
地方认同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夏斯基(Harold M.Proshansky)率先提出,研究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互动及其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行为的影响[15]。该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深化,探讨了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表现。研究发现,地方认同受个人经历、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并被应用于城市规划、旅游发展等领域[16-17]。
地方认同理论认为,地方认同是人们与地方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本文将其应用于分析古籍展览的设计、叙事与传播策略,以展示古籍文献与公众之间的地方历史记忆,唤起公众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旨在为地方认同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助力提升展览的实践价值。
2.2 地方认同理论与古籍展览的契合性
2.2.1 情感联结:地域情感融入古籍展览整体设计。地域情感是地方认同理论的一个核心维度,它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系[18]111。这种情感可能源于个人的经历、记忆、文化背景或与该地区的社会关系。地域性情感可以增强个体对特定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将地域情感融入古籍展览的设计中,可通过展览的主题、布局和互动体验,激发观众对特定地域的情感共鸣。这涉及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古籍文献信息深入挖掘以及如何通过展览叙事来强化观众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这些策略,古籍展览能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增强展览与地域情感的联系。
2.2.2 认知探索:地域认知嵌入古籍展览叙事框架。地域认知是个体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它涉及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与地方相关的信息[19]。这一维度关注个体对地方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古籍展览可以通过对展品的组织和阐释,提升观众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这包括通过展示与当地历史紧密相连的古籍展品,对其背景故事进行详细的解读,讲述地方故事,反映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此来构建地域性的叙事框架。这种叙事策略不仅能够教育观众,还能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从而在认知层面上帮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地域特色和价值。
2.2.3 文化互动:地域行动引入古籍展览传播矩阵。地域行动是个体或群体基于对特定地方的认知、情感和认同,采取的行动和参与行为[20]。这一维度强调的是地方认同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如何影响地方的发展和保护。古籍展览的传播策略应当促进观众的参与和行动,带动观众主动探索和体验,促进他们与地域文化的直接联系。例如,组织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工作坊、讲座和文化活动,鼓励观众通过亲手制作、体验传统技艺等方式,让观众在实践中体验地域文化,从而在行动层面上加深对地域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利用地方媒体和社交平台分享展览信息和活动,可以吸引更广泛的地域性观众群体,激发他们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案例研究与呈现
3.1 《永乐大典》广西巡展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纂,2 000余人参与,历时4年完成,全书22 877卷,目录60卷,11 095册,约3.7亿字。这部典籍汇集了古代图书七八千种,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然而,其存世仅400余册800余卷,散藏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收藏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家图书馆”)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数量的一半以上,是珍存《永乐大典》最多的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对《永乐大典》等古籍进行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21]。2022年,中国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领导小组将《永乐大典》的保护整理出版列为重大工程,并举办常设展览和巡回展览[22]。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8年和2021年先后举办《永乐大典》主题展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国家图书馆协商,2023年6月起《永乐大典》广西巡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历时1年。《永乐大典》收录60种广西方志,记录了广西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等内容。巡展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广西人民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
3.2 叙事手法:凸显地域情感与地域认知
3.2.1 展览的精选古籍展示地方身份认同。地方身份认同是个体或社群对所属地域的认同和归属感[20]。广西巡展侧重选取能够唤起观众地方情感和历史记忆的古籍文献,以此激发观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广西巡展选取了《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原件“宁”字册和“梧”字册,展出1个月,其中,“梧”字册入藏国家图书馆后首次“出京”,同时展出相关馆藏古籍文献16册(次)。《永乐大典》“宁”字册所辑多为南宁府及所属宣化、武缘、横县已亡佚的宋、元、明初旧志,保存了府县图八幅,南宁府及所辖各县城池建设、沿革以及赋税、户口、兵防、风俗、土产等珍贵史料。《永乐大典》“梧”字册保存了大量明初以前梧州府及所辖各县的珍贵史料和舆图,包括梧州府及所辖地区建置沿革、风俗、户口、土产、山川、官制、兵防、古迹、人物、古今诗集等。这些文献作为广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这片土地历史脉络的理解,也强化了人们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化与身份的桥梁,让广西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得以生动展现,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2.2 展览的叙事文本彰显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古籍具有文物性,与现代人有着“年代的隔阂”和“知识的疏离”。为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广西巡展在叙事构建上,将地方历史和文化嵌入对古籍文献的解读中,通过讲述与地方紧密相关的故事,增强了观众的情感投入和文化理解。例如,展览中的《永乐大典》“宁”字册,内容包括现存最早的南宁地方志,存8幅南宁府县图,展板中展示出其中一幅,同时该府图的高仿品在展柜中全叶展示。讲解员重点向观众讲解舆图中南宁府的山水、驿站和城池,尤其将舆图中出现的“昆仑山”“八尺江”与现代的南宁地理风貌作对比认识。为加深观众对“宁”字册的记忆,讲解员还专门讲述了该册作为首批入藏国家图书馆的60册《永乐大典》之一,如何在鲁迅先生助力下入藏的过程。这样的叙事文本充分展现广西的地方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同时让八桂儿女在新时代从内心深处升腾与凝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度自信,启发后人更好地去守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3.2.3 展览的配套展品重塑馆藏文献的内在联系。作为历史的瑰宝,古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知识。为更好地挖掘众多的馆藏古籍文献内涵和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配合广西巡展,围绕展览主题和目标的设定,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重新探索馆藏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知识整合和迁移。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细选部分馆藏文献——书籍和报刊,一方面,推出《永乐大典》辑佚文献展专题,向读者展示《永乐大典》的辑佚成果,展出《旧五代史》《水经注》《宋会要辑稿》《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等书籍;另一方面,推出《永乐大典》——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报刊展专题,展出记载着与《永乐大典》相关历史事件的馆藏报刊,其出版时间从1908年到2023年,横跨了一个多世纪,这些报刊不仅记载了《永乐大典》命运多舛的前世今生,也清晰地展现了《永乐大典》的回归与再造之路。总之,这两个文献专题既突出重点——《永乐大典》这部古代巨作,又能够使观众在地方馆藏文献的关联性阐释中理解广西巡展主题。
3.3 传播空间:构建历史延伸与文化交融的地域行动
3.3.1 巧妙的设计空间重构古籍的出场语境。在地方认同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巧妙的设计空间重构,综合使用地方特别设计的装饰元素、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现场体验活动等营造古籍展示的空间语境,塑造观众的地方记忆空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广西巡展,更好地感受地方身份与古籍的相互融合。一是构筑观众对古代经典古籍的记忆空间和阅读空间。为配合《永乐大典》作为皇家藏书的特殊身份,广西巡展场馆内部和展厅空间蕴含中华文化的视觉元素,内部装饰参照明代宫廷建筑样式。展厅外的馆内中庭设计悬挂四幅大型淡黄式的轻幔,上面印记着《永乐大典御制序》《永乐大典·凡例》《进永乐大典表》里的语句,视觉上仿如《永乐大典》的黄绢书衣,让观众一踏进图书馆就仿如置身于众多《永乐大典》的环绕之中。二是推出线上的数字化虚拟空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设计《永乐大典》系列线上活动,把《永乐大典》与广西相关的内容分专题推送。先后开展“才子解缙笔下的广西山水”“永乐大典与广西传统村落”“藏在苏轼诗词里的广西风物”等十期专题。三是组织现场体验活动打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空间。通过《永乐大典》临帖、包背装装帧体验,把典籍文化与手工体验活动相结合,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保护古籍的意识。
3.3.2 文旅融合的研学空间实现古今对话与互文。作为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观众的重要媒介,古籍展览应致力于将古籍知识在现代社会语境中进行创新性拓展,实现从历史到当下的知识生产与传播。通过这种方式,古籍展览不仅建立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而且加强了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地方身份的连续性与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充分利用阅读品牌“走读广西”,结合《永乐大典》中提及的八桂风貌,以研学游的形式,将展览空间由场馆内延伸至馆外八桂大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组织的“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分别以“乐载邕州”“珠还合浦”“山水浔州”“宝藏龙城”等为专题,先后到南宁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北海市合浦县、桂平市、柳州市柳侯公园,以文史学者专家现场讲授、情景剧演绎、现场实景以及实景沉浸式国风剧本杀等形式,
在带领读者行走八桂大地的同时深入和沉浸于《永乐大典》里的地方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在古今对比中感受地方山水文化。总之,“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开辟了文旅融合的研学空间,融合了古籍和地域文化的展示方式,带着古籍在现实山水和景观中寻觅历史文化,实现了古籍与现代的对话。这种地域性行动充分体现了地方认同理论中关于通过参与和体验来加强地方身份认同的观点,从而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3 多元组合的媒介空间拓展了古籍的传播向度。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展览已成为一个多元媒介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23]。为了使古籍“活起来”并让相关信息得以广泛传播,选择合适的媒介至关重要。广西巡展在传统陈列手法的基础上,根据《永乐大典》的内容信息,巧妙地区分和利用不同媒介的功能效果,形成了“影像+音乐+可触摸的辅助设备+新媒体”的媒介矩阵,从多角度、多渠道传递古籍信息。在展览的起始部分,广西巡展通过影像和背景音乐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体验,仿佛回到了600年前明朝编修《永乐大典》的历史场景中。随着展览的深入,观众在独立的小展厅中通过专题片《永乐大典沉浮记》深入了解其学术价值。另外,结合新媒体体验,如触屏游戏和透明屏互动,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籍知识和文化背景。此外,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交通台、地方文旅局等多个单位的微信视频号、抖音短视频号、B站直播间以及广西视听App等新媒体平台的线上直播,“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和观看。这些媒介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古籍的传播渠道,还增强了观众对广西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这样的多元媒介传播策略,广西巡展成功地将《永乐大典》的内容信息传递给不同群体,实现了展览的多元化传播目标,并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结 语
本文以地方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古籍文献展览凸显地方特色。通过对《永乐大典》广西巡展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公共图书馆在展览策划中应如何选择反映地方特色的文献展品,如何在叙事框架中嵌入地方历史文化以及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唤起观众的地方情感和历史记忆。
首先,展览设计应强调地方情感认同,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强化观众与地方的联系。在本案例中,展览通过《永乐大典》中与广西相关的内容,增强了观众对广西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叙事构建是提升展览效果的关键。图书馆应将古籍文献中的地方历史和文化信息嵌入展览整体的叙事框架中,通过讲述与地方紧密相关的故事,增强观众的情感投入和文化理解。再次,传播空间的设计对于古籍展览的教育意义和普及性至关重要。通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空间、文旅融合的研学活动以及多元组合的媒介空间,可以重构古籍的出场语境,使古籍展览具有更广泛的教育意义和普及性。
综上所述,本文为公共图书馆古籍展览的策展实践提供了参考,对提升公共图书馆展览的质量和影响力具有借鉴意义。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不同类型的古籍展览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认同理论,以及如何评估这些展览对观众地方认同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继海.新技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展览功能拓展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5):81-85.
[2]张晓翔.让文献“活起来”:公共图书馆展览策划的“叙事化”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23(1):47-53.
[3]马琳.基于内容策展的公共图书馆社群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4]谭翔尹.活化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形式和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4):87-92,103.
[5]孙雨萌.古籍展览及其陈列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6]于爱群.国内图书馆展览服务阶段性特征及发展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0):17-20.
[7]王雯雁.具身认知视角下展览设计实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读·万卷:清代内府刻书珍藏”展为例[J].博物院,2022(1):113-120.
[8]周婧景.图书馆展览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其成因探析[J].图书馆论坛,2023,43(1):78-86.
[9]路海生.资源共享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的定位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6,38(3):76-78.
[10]解天龙.社会互动理论下图书馆展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22(4):122-125.
[11]吕璐,雷崇鸽,何红.文化、教育、服务:高校图书馆展览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优化实施: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41(1):118-121,135.
[12]张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视角下的图书馆展览服务质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21(11):31-34,81.
[13]解天龙.场域理论视角下图书馆展览服务研究: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2(10):64-68,84.
[14]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
[15]周美岐,林锦屏,冯佳佳,等.国内外地方认同研究比较[J].地理科学研究,2021,10(2):191-201.
[16]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8-24.
[17]夏翠君.地方建构视角下的青田侨乡:幸村之民居景观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4):82-90.
[18]李苏,张淑玉.认知、情感与意向:地方文化认同及其建构维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7):109-111,131.
[19]刘慧梅,姚源源.书写、场域与认同:我国近二十年文化记忆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4):185-203.
[20]王金伟,蓝浩洋,陈嘉菲.固守与重塑: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J].旅游学刊,2023,38(5):87-101.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3-10-29].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2]《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公布实施[EB/OL].[2023-11-1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11/content_5717693.htm.
[23]赵祎君.博物馆展览的叙事性判定[J].东南文化,2021(4):151-157.
[收稿日期]2024-03-11
[作者简介]谭碧雁(1978—),女,本科,编辑,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说 明]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调研课题“公共图书馆古代文献展览的叙事与传播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