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定发现的三方明代丁氏碑志

2024-07-07程雅玲

文物春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明代

程雅玲

【关键词】丁祥墓碑;丁勋墓志;丁时墓志;正定丁氏家族;明代;河北正定

【摘要】2014—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新区丁家庄村先后发现丁祥墓碑及丁祥重孙丁勋和玄孙丁时的墓志,现均藏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三方碑志记述了明代丁氏家族的世系、三人所任官职及功绩德行等,内容涉及明初征服蒙古太尉纳哈出、靖难之变、宣德初汉王之乱、嘉靖年间俺答进犯内地等历史事件及明代武职世袭制度,为研究武职官员承袭,纠正和补充地方史志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保存有三方明代碑志,于2014—2016年先后发现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丁家庄村,碑志主人丁祥、丁勋、丁时分别为祖、重孙、玄孙三代。下面结合碑志内容和文献资料对三人的生平功绩、丁氏家族世系及涉及的其他内容进行考释。

一、碑志录文

(一)丁祥墓碑

碑为汉白玉石质,高185厘米,宽84厘米,厚15.6厘米(封二)。首身一体,圆首,碑身下方有榫头,碑座已失。正面碑额阴刻篆书“明故挥使丁公墓志铭”3行9字。额题两侧浅刻云龙纹,上部正中线刻带背光坐佛,两侧刻持物菩萨。碑体四周及碑额与志文之间刻卷草花卉纹。志文为阴刻楷书,共23行,满行40字,计702字。碑阴额部正中浅刻带背光菩萨坐像,周围饰竹、石;碑身周边饰线刻卷草纹,其内刻文11行,内容为丁氏家族后辈姓名、身份,文字大多磨损。

录文如下。

明故昭勇将军指挥使丁公墓志铭」

直隶真定府真定县儒学训导朱韶薰撰文」

直隶真定府知府张志广篆额,通判叶顺宗书丹」

公讳祥,字□祯,滁州人也。烈考名刚,忠勇向义。子男二人,长即公,次曰胜。考于洪武初以武功居最,」诰命封忠显校尉、太原卫管军所镇抚。洪武乙卯,考殁。庚申,公袭父绩,封昭信校尉,调大同前卫所镇抚。」丁卯,从主将宋国公征进大宁、金山、一(亦)□□,□□赤归献功。癸酉,迁武略将军、蔚州卫镇抚,赠考为」武略将军,妣任氏赠宜人,夫人贺氏封宜人。公抚蔚州凡七年,恩信尤著。己卯,」太宗皇帝龙飞北京,公以全城归附,保□蔚民,遂授符节,迁武成后卫指挥佥事。是年正月,从主帅房宽」领兵驻北平,五月战济南、白沟河、沧州、东昌,屡有奇功,迁指挥同知。辛巳,复从房宽,功夹河、西水寨、」东阿、东平、灵璧,五月破泗州,录功尤多。六月,随」驾渡江,克复金川门,以公为首功,迁指挥使。永乐元年癸未,选调真定卫。公至,戒饬严谨,政令肃著,军民」安堵。公生于元甲辰十一月丙戌,永乐己丑十一月丙申以疾殁于家,享年四十有七。自昭信校尉」受官,凡五迁,至指挥使而终焉。且公束发从戎,几三十年,豪爽豁达,威武兼济,攻坚必取,守固必完,」临危不惧,蹈险履艰,不动声色,随机应变,捷出奇,出入死地,卒至成功,享天之录,荫及子孙,岂非忠在」朝廷、泽被生民之所致也?是年十二月辛酉,卜葬于真定城东临济之原,广平郡夫人贺氏附焉。夫人柔」惠淑婉,后公而殂。子男四人:长曰源,英杰有为,继袭公爵;次曰澄、曰洪、曰滨,俱习武艺。女二人,曰妙」德、妙贤,性资纯笃,俱适名宦。宣德辛亥八月丁未,迁葬于猪河之原,合附贺夫人茔。

铭曰:烈烈将军,」有威有武。历涉艰险,奔走御侮。曰守曰攻,树艺勋庸。刚明勇决,屡授荣封。慎终如始,龄胡不齿。光耀」九泉,名垂青史。葬兹高冈,恒滹之将。山明水秀,永固厥藏。孝子烝烝,思继显迹。断石刻铭,后昆垂成。」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八月十五。子男曰四人:昭勇将军、指挥使丁源,弟澄、洪、滨,立石永记。」侄男曰三:弟清、浩、深。镌匠唐本(此四字经凿毁)。」孙男曰四:昭勇将军、指挥使丁森,弟林、杲、栿。」镌匠唐本。」

(二)丁勋墓志

由志盖和志底两部分组成,青石质,平面呈正方形,略有残损,有铁锈痕。志盖盝顶,顶边长51厘米,底边长68.5厘米,厚18.5厘米,正中阴刻篆书“明故昭勇将军真定卫挥使丁公墓志铭”4行16字,周边以单线刻双框,框内线刻卷草纹(图二)。四刹及四侧面分别线刻卷云纹和莲花卷云纹(封三,1)。志底边长68.8厘米,厚18.7厘米。志文为阴刻楷书,共27行,满行32字,计678字(封三,2)。

录文如下。

明故封昭勇将军真定卫指挥使丁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南刘文庄撰」

赐进士、文林郎、知江阴县事、郡人王饼书」

赐进士、文林郎、知安丘县事、郡人杨时泰篆」

昭勇将军丁公卒,以其年九月二十二日葬于真定郡城东祖茔之次,法宜有」志及铭。粤:丁氏受世禄,自公之高祖始。高祖讳刚,世居滁州。」国初,以行伍建功,升太原卫所镇抚,传及子祥。洪武三十年,」召入,升大同前卫镇抚。三十二年,以靖内难功,升武成后卫指挥佥事,晋升指挥使。」永乐元年,调今卫,致仕,子源代之。宣德初,劳于武定之役,」上赐之仆马金帛,以示宠劳。源生森,气伉直过人,莅官善于其职,」诰封昭勇将军。中年始生公。既而公父卒,母王氏辅以成立,遂嗣职。公性资沉默,循」循然有礼度,而弓矢之技尤精。适巡按御史柯公至,特器重公,又俾之从学于」教授张公,图观厥成,寻复疏其能以荐于」朝。公于时感发奋激,竭力务学,迪于有成。弘治戊午,巡按李公推公秉卫政。公夙」夜励勤,比终岁,令行人和。辛酉,真、顺、广、大四府有盗患,巡抚张公檄公以提督」之责。公设策防御,盗乃遁去。正德间,巨寇焚劫畿内,势甚炽,公以巡抚宁公命」分守祁州等,地方百姓赖以安堵。握卫符逾二十载,士卒安其闾伍,不苦于苛」刻,惠政著焉。嘉靖甲申,婴痰疾,语其子时曰:“吾有疾,强事事不能也,世业汝其」承之勉之。”即状病杜门,促时诣司马部,请」命受职焉。公既谢政,深居简出,雅有逸趣,乐间湛寂,俯仰裕如。虽僚寀亲旧,相接亦」以时,遇戚?家有大事,戒舆一造而已。至于城市郊野、会集游赏之地,率无公」杖履迹,其所以安安晚境者,又人所鲜及也。公讳勋,字世臣,生于成化己丑四」月十七日,卒于嘉靖癸巳七月十六日,享寿六十有五。配刘氏,封淑人;继配穆」氏,俱先卒。子男二:长即时,刘氏出也;次曰用,侧室扈氏出也。女一,适神武右卫」指挥佥事任重。铭曰:」

显显世业,克敬克继。有积维厚,厥施斯利。持循弗违,终始一致。寿考令终,硕安」幽邃。光裕后先,庆流汪濊。百世有延,亦孔之贲。」

(三)丁时墓志

由志盖和志底两部分组成,青玉石质,平面呈正方形。志盖盝顶,缺一角,顶边长40厘米,底边长56.5厘米,厚8.9厘米,正中阴刻篆书“大明故真定昭勇将军兰溪丁公墓志铭”4行16字,周边以单线刻双框(图三)。志底边长56.3厘米。志文为阴刻楷书,共25行,满行26字,计535字(图四)。

录文如下。

大明故昭勇将军丁公墓志铭」

明进士、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前四川道监察御史、郡人杨时泰撰」

赐进士第、前知江阴县事、东皋王鉼书」

明选贡监生、前簿华亭县事、郡人张可知篆」

明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十三日,昭勇将军兰溪丁公卒。公讳时,字惟」中,直隶滁州人。洪武永乐间,厥祖刚、祥、源从军有功,历升真定卫指」挥使,逮公六世,勋业尤盛。公为人聪明素具,浑厚夙成。才德兼全,千」顷汪洋之陂;仪容闲雅,走盘活泼之珠。胤袭祖职三十年,允协人望;」掌掘卫篆二十载,屡下褒旌。无党无偏,克勤克俭。义制事,礼制心,可」希圣希贤;智有为,勇有谋,堪出将入相。下钦上爱,两无疑二之嫌;近」悦远服,一意斗山之仰。诚当代之人龙,」朝廷之柱石也。嘉靖二十一年,虏犯太原,巡抚刘公以井陉燕晋之冲,」故关襟喉之地,欲得人付任,保公为」钦依把总,虏闻退却,不敢东向。次年,虏犯云中,又荐公于」朝,推升为大宁都司。相机截杀,出师成功,敛锐御防,居民不扰,虽古」名将亦不过是也。初娶吴氏,未立嗣,先公卒。继配赵氏,」诰封淑人。子四:长曰光祖,中式壬子科武举解元,居官有声,见任故关」钦依;次曰光启,中式乙卯科武举亚元。女二,长适神机营游击应袭施」炳,次适大宁都司刘秉锡,皆赵淑人出。三曰光照,四曰光裕,侧室李」氏出。孙一,名喜,长子应袭。公生弘治壬子秋七月二十一日,享寿六」旬有二,葬城东原茔。有铭在后。铭曰:」

朔雪飘飘,白杨萧萧,忆公之德,美酒佳肴。」春鸟噰噰,春水淙淙,想公之面,良玉轻风。」厨有膏梁,囊有金紫,可食可衣,遗厥孙子。」日月之长,山河之久,勒石藏之,万年不朽。」

二、碑志主生平及家族世系

上述三方碑志均出自正定丁家庄,从内容看涉及丁氏三代人——丁祥、丁勋、丁时。丁祥生平及丁氏家族世袭官制情况于光绪元年(1875)《正定县志》[1,2]中有载,但较为简略,且有误记之处,三方碑志可补阙正误。

丁祥,祖籍滁州,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明永乐七年(己丑,1409)十一月二十八日,享年47岁。由其碑文可梳理其生平事迹。洪武十三年(1380),18岁的丁祥承袭父亲丁刚功业,封昭信校尉,选调大同前卫所镇抚。洪武二十年(1387),因元太尉纳哈出拥数十万众据金山,宋国公冯胜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兵二十万征之[3],丁祥从其征战大宁、金山、亦迷河,因降服纳哈出而报功受赏,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迁武略将军,任蔚州卫镇抚7年。碑文载“己卯,太宗皇帝龙飞北京”,指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发起靖难之变。次年(1400)二月[4]62,丁祥献蔚州城归降太宗朱棣,升武成后卫指挥佥事,时年38岁。之后,随主帅房宽驻北平,并征战各地,升指挥同知。建文四年(1402)六月随朱棣渡江南下,因攻克南京金川门[4]66立首功,升指挥使。永乐元年(1403)41岁的丁祥调任真定卫指挥使,自此丁氏始居正定。

综上,丁祥由大同前卫所镇抚,历蔚州卫镇抚、武成后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官至昭勇将军、指挥使。昭勇将军,为明朝正三品武官初授之散阶称号。指挥使,唐始置,明为各卫长官,正三品,与同知、佥事共掌各卫事[5]597。

据大明会典,“武官世职殁者承袭,老疾者替。凡袭职、替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军官亡故年老征伤,须以嫡长儿男承袭替职,或嫡长男早丧及笃疾残疾,则嫡孙袭替”[6],丁祥去世后,先后由长子丁源及后世丁森、丁勋、丁时、丁光祖等承袭祖职。下面综合碑志信息和县志所载,梳理丁氏家族世系如下。

丁刚,丁祥之父(?—1375),据丁祥碑志载,其于洪武初年因武功出色诰封忠显校尉,任太原卫管军所镇抚。身故后因长子丁祥受赠武略将军,妻子任氏赠宜人。碑文所记封赠情况与县志记载一致。

丁源,丁祥长子,袭昭勇将军指挥使。丁勋墓志载“永乐元年,(丁祥)调今卫,致仕,子源代之”,又载丁源“宣德初,劳于武定之役,上赐之仆马金帛,以示宠劳”。“武定之役”,指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反叛,宣宗皇帝“率师讨之”,后改乐安州为武定州[7],故称。武定(今山东省惠民县),属济南府。

丁森,丁源长子,袭昭勇将军、指挥使。

丁勋,丁森长子,字世臣,生于成化五年(己丑,1469)四月十七日,卒于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七月十六日,享年65岁。幼年丧父,20岁袭昭勇将军,30岁(弘治戊午,1498)始任真定卫指挥使,“秉卫政”。丁勋志文载:“辛酉,真、顺、广、大四府有盗患,巡抚张公檄公以提督之责。”辛酉为弘治十四年(1501),张公指时任正定巡抚张缙。张缙,字朝用,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阳曲县),成化己丑(1469)进士,初授沧州知州,官至南京户部尚书[8]。史料载,弘治十三年(1500)八月至十四年(1501)四月,“右佥都御史张缙巡抚正定、保定等府,饬士马以防寇掠有发,辄得寇几绝”[8],即志文所述“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盗患”。志文又载:“正德间,巨寇焚劫畿内,势甚炽,公以巡抚宁公命分守祁州等。”巡抚宁公,指宁皋,辽东海州卫人(今辽宁省海城市),进士,正德七年(1512)任真定巡抚[9]16。丁勋在上述两次领兵作战中表现卓越,故志文中特意记述。嘉靖三年(甲申,1524)丁勋因病致仕,长子丁时替职。丁勋自弘治十一年(1498)任指挥使,至嘉靖三年(1524)致仕,共26年。

丁时,丁勋长子,字惟中,志盖文称其号兰溪,生于弘治五年(壬子,1492)七月二十一日,卒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月十三日,享年62岁。志文称其袭昭勇将军30年,任指挥使20年,多次受到嘉奖。志文又载:“嘉靖二十一年,虏犯太原,巡抚刘公以井陉燕晋之冲,故关襟喉之地,欲得人付任,保公为钦依把总。”“虏犯太原”,指嘉靖中期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所属各部多次侵犯内地。“巡抚刘公”指真定巡抚刘隅。刘隅,字叔正,东阿人(今山东省东阿县),嘉靖二年(1523)进士,累官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官至副都御史,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奉命“防守井陉故关”[10],并推荐丁时为钦依把总守备故关。

丁光祖,丁时墓志载为丁时长子,壬子科(嘉靖三十一年,1552)武举解元,曾领兵故关。

丁光启,丁时墓志载为丁勋次子,乙卯科(嘉靖三十四年,1555)武举亚元。

光绪《正定县志》关于武举的记载始于万历年间,故丁时墓志可补方志之阙。

根据三方碑志信息可梳理出丁祥一支家族世系。丁祥之父丁刚有二子,长子丁祥,次子丁胜;丁祥有四子二女,长子丁源、次子丁澄、三子丁洪、四子丁滨,长女丁妙德,次女丁妙贤;丁胜有三子,分别为丁清、丁浩、丁深;丁祥孙四人,分别为丁森、丁林、丁杲、丁栿。因丁祥有四子,故除长孙丁森可确定是丁源之子外,其余孙丁林、丁杲、丁栿是何子之后需进一步查证。丁森长子为丁勋。丁勋有二子一女,长子丁时,次子丁用。丁时有四子二女,长子丁光祖,次子丁光启,三子丁光照,四子丁光裕。至丁时卒,丁光祖育有一子丁喜。

三、撰文、书丹、篆额人

丁祥撰碑人为朱韶薰,碑文载其为“真定府真定县儒学训导”,吉水人(今江西省吉安市)。顺治十七年(1660)《吉安府志》记其永乐时为吉水县学训导[11],光绪《吉水县志》记其“以明经授真定府训导,升泰宁教谕,改临朐”[12],光绪《正定县志》记其“宣德三年任训导”,光绪《临朐县志》记其为“景泰教谕”[13]。训导为明清地方学校之学官,明洪武二年(1369)始置,各府、州、县学均设一人,分别为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之副职,分掌教授生徒之事。教谕在明朝为县学正官,不入流,每县一人,掌学政,教诲生徒[5]283,725。综上可知,朱韶薰于宣德三年(1428)以明经由吉水县学训导改授真定府真定县学训导,到宣德六年(1431)为丁祥墓碑撰文时仍为县学训导,后升泰宁(今福建省泰宁县)教谕,景泰年间(1450—1457)改临朐(今山东省临朐县)县学教谕。

丁祥墓碑篆额人张志广,碑文载其为“真定府知府”,金华人(今浙江省金华市)。本籍方志与碑文一致,记为“永乐朝岁贡张志广同知升真定知府”[14]。“岁贡”,为府州县学每年按定额选拔资格老的廪生贡于京师、入国子监讲习的学生。乾隆《正定府志》及《畿辅通志》记“张忠广宣德三年任真定知府”[9]24,[15],应是误将“张志广”记为“张忠广”。

丁祥墓碑书丹人叶顺宗,乐清人(今浙江省乐清市),《乐清县志》仅记其为“永乐十五年岁贡”[16],任职情况无载,碑文所载“真定府通判”可补方志之缺。

丁勋墓志撰文人刘文庄,字寅中,祖籍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后入真定籍[17]。光绪《正定县志》载“刘文庄明弘治己未(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左都御史”[18],初授章丘(今山东省章丘市)[19]知县,正德元年(1506)任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20]知县,正德十三年(1518)任浙江右参政[21],嘉靖三年(1524)由河南布政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22]。志文称其为“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说明其为丁勋撰志时(嘉靖十二年,1533)官职有变。左都御史为明清都察院之主官,掌院事,明洪武十六年(1383)初设,左、右各一人,秩正三品,十七年(1384)升秩正二品[5]249。刘文庄进士出身,官至二品,为明中后期正定名宦,据光绪《正定县志》载,正定城内曾为其立有方伯坊、都宪坊、接武坊、乡贡进士坊共4座功德坊[23],其墓在县东北西洋村,由杨宜为其撰墓志铭[24]2。因其身份贵重,文章练达,常被邀请撰写碑碣传记,如嘉靖二十二年(1543)《重修正定府城隍庙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隆兴寺记》、《置儒学祭器书籍记》[25]、《丁侯祠堂碑记》等[26]。

丁勋墓志篆额、丁时志文撰文人杨时泰,字道亨[27],号恒南,祖籍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真定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授富平(今陕西省富平县)知县,因疏渠、赈灾为百姓称颂并刻碑志德[28],九年(1530)调任章丘(今山东省章丘市)知县[29],十一年(1532)任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知县[27],同年转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市)知县[30],十五年(1536)授监察御史[31],二十三年(1544)由四川道监察御史升按察副使[32],后授行太仆寺卿,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33]。其在嘉靖十二年(1533)为丁勋墓志篆额时任安丘知县,三十二年(1553)撰写丁时志文时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可与方志相印证。据光绪元年(1875)《正定县志》载,“明参政杨时泰墓,在城南高家营村东”[24]3。

丁时墓志篆额人张可知信息有待考证。

四、其他相关问题考证

(一)碑志内容补阙、纠错

1.丁祥碑文补阙。碑文第6行“丁卯,从主将宋国公征进大宁、金山、—(亦)□□,□□赤归献功”。据《明史》载,洪武二十年(1387)宋国公冯胜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军20万征讨元太尉纳哈出,驻兵大宁两月有余,最终以派观童晓谕的方式使纳哈出降,“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3]。《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中记,“纳哈出”为唐古特语“纳克楚”译名,又作“纳哈赤”[35]。综上推断失字部分为“迷河,纳哈”。

2.丁勋志文有误。志文第7、8行记述丁祥“洪武三十年,召入,升大同前卫镇抚”,与丁祥碑文第5行所记“庚申,公袭父绩,封昭信校尉,调大同前卫所镇抚”不符,洪武年间庚申年仅有洪武十三年(1380),故应以本人碑文为准。第14行记“弘治戊午,巡按李公推公秉卫政”,弘治戊午即弘治十一年(1498),但据《正定府志》,当时巡按为张纶,李良至弘治十四年(1501)才任巡按[8],故推荐丁勋的应是巡按张纶,志文中“巡按李公”应是笔误。

(二)补正光绪《正定县志》错漏

1.光绪《正定县志》中关于丁祥生平的记载有两处讹误。其一,《正定县志》载丁祥初受“大同卫镇抚”[1],与丁勋志文第8行所述“大同前卫镇抚”相同,而丁祥碑文第5行则为“封昭信校尉,大同前卫所镇抚”,为“所镇抚”。昭信校尉,明朝为正六品武官初授之散阶称号。镇抚,元朝始置,明朝于各卫镇抚司设,二人,从五品,掌本卫刑名;所镇抚初为正六品,后改从六品,掌狱事,无狱事则管军,百户缺则代之[5]848。应以丁祥碑文所记为准,丁勋志文与县志所载均缺失“所”字。其二,光绪《正定县志》载丁祥“录功尤多,升指挥使,以入金川门首功改授正定卫”[1],而丁祥碑文记“屡有奇功,迁指挥同知……随驾渡江,克复金川门,以公为首功,迁指挥使。永乐元年癸未(1403),选调真定卫”。两处所述升迁经历不同,当以碑文为准。

2.光绪《正定县志》载丁氏世袭名录为:“丁祥以靖难功授正定卫指挥使;丁源,祥子,英杰有为,袭指挥使;丁森,源子,袭指挥使;丁勋,森子,袭指挥使;丁光祖,森孙,袭指挥使。”[2]其中缺失了丁勋之子丁时的记载,且误将丁时之子丁光祖记作丁森之孙。丁祥、丁勋、丁时碑志还原了丁氏世袭脉络,即:丁刚—丁祥—丁源—丁森—丁勋—丁时—丁光祖。

(三)关于洪武年号

丁勋志文第8行载“(洪武)三十二年,以靖内难功,升武成后卫指挥佥事”。“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燕王朱棣始终不承认建文皇帝的正统地位,其北方属地拒绝使用建文年号。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破南京,于“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36]终明之世,始终未加建文帝庙谥,也不使用其年号,而是仍沿用洪武,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朱允文才由清廷追谥为恭闵惠皇帝[37]。丁勋墓志撰写于嘉靖十二年(1533),故谈到祖上丁祥生平时用洪武年号,而不用建文年号。

(四)丁氏家族墓迁移及丁家庄由来

丁氏家族墓以丁祥始。丁祥永乐七年(1409)葬于“临济之原”。临济指林济村,隶属南关厢社,位于正定县城东南,紧临滹沱河。因滹沱河“宣德六年山水暴涨冲坏堤岸”[38],丁祥长子丁源携其子侄众人将丁祥与贺氏合葬墓向北迁至“猪河之原”。“猪”应是“诸”字之误。诸河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处于滹沱河北岸,地势较低洼,除滹沱河、周汉河、旺泉河外,还有一些小河岔流经此地,便取诸河汇流之义取名诸河,后讹传为朱河[39]126。据光绪《正定县志》载,朱河村属东关厢社,“在城东,至城八里”[40]22。三方碑志出土地为丁家庄村东,应即丁祥迁葬的“猪河之原”和两方墓志所记“城东祖茔”。丁家庄属南关厢社,在“城东南,至城五里”[40]31,自丁祥落户正定后丁氏一族应即定居于此,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村落。在1992年《正定县志》收录的“光绪三十三年正定县地图”[39]95中,这三个村的位置关系清晰可见:林济村位于正定县城东南,朱河村位于县城东,而丁家庄村位于朱河村西南,其东北与朱河村相接。万历五年《真定县志》[41]中尚无丁家庄村记载,到清顺治三年《正定县志》[42]开始出现丁家庄,虽无确切年代记载,但可以据此推断丁家庄村应形成于万历五年至顺治三年间,即明末清初1577至1646年。

三方明代碑志记述了丁氏家族的世系、官职、功绩德行等,内容涉及明初征服蒙古太尉纳哈出、靖难之变、宣德初汉王之乱、嘉靖年间俺答进犯内地等历史事件,反映了明代武职世袭制度,为纠正和补充地方史志中的讹误、缺漏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拓片:杨会、魏华磊、魏华光

————————

[1]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卷三七:武功[M].刻本.1875(光绪元年):5.

[2]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卷二六:卫官世袭[M].刻本.1875(光绪元年):4.

[3]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冯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3798.

[4]张廷玉.明史:卷四:恭闵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6]申时行,等.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兵部铨选三:武职袭替[M].内府刻本.1587(万历十五年):1.

[7]明宣宗实录:卷二十[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542.

[8]李鸿章.畿辅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宦绩录五[M].刻本.1886(光绪十二年):13.

[9]郑大进.正定府志:卷二三:职官[M].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

[10]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六十四[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5238.

[11]李兴元.吉安府志:卷四:荐辟[M].刻本.1660(顺治十七年):14.

[12]彭际盛.吉水县志:卷二七:荐辟[M].刻本.1877(光绪三年):10.

[13]姚延福.临朐县志:卷一一上:秩官表上[M].刻本.1884(光绪十年):7.

[14]黄金声.金华县志:卷六:诸贡人物[M].刻本.1823(道光三年):29.

[15]李鸿章.畿辅通志:卷二九:职官[M].刻本.1884—1886(光绪十年至十二年):13.

[16]永乐温州府乐清县志:卷七:宦绩·岁贡[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21.

[17]刘于义,沈青崖.陕西通志:卷三〇:选举[M].刻本.1735(雍正十三年):32.

[18]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卷二八:科目[M].刻本.1875(光绪元年):3.

[19]王赠芳.济南府志:卷二七:秩官[M].刻本.1840(道光二十年):20.

[20]胡德琳.济阳县志:卷六:知县[M].刻本.1765(乾隆三十年):3 .

[21]马如龙,杨鼐.杭州府志:卷一四:会治各宪中[M].刻本.1686(康熙二十五年):35.

[22]张居正.张文忠集:用人[C]//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編:卷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13—14.

[23]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卷一三:坊表[M].刻本.1875(光绪元年):2.

[24]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卷一四:丘墓[M].刻本.1875(光绪元年).

[25]孙传栻,王景美.直隶赵州志:卷一三:艺文[M].刻本.1897(光绪二十三年):19.

[26]翟燿,石经世.饶阳县志:卷三:丁侯祠堂碑记[M].刻本.1609(万历三十七年):34.

[27]范绳祖,庞太朴.高平县志:卷四:官师[M].刻本.1658(顺治十五年):7.

[28]李鸿章.畿辅通志:卷二百二十一:列传二十九[M].刻本.1884—1886(光绪十年至十二年):48.

[29]吴六鳌,胡文铨.富平县志:卷七:人物[M].刻本.1778(乾隆四十三年):7.

[30]毛永柏,李图,刘耀椿.青州府志:卷二五[M].刻本.1859(咸丰九年):10.

[31]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七[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3958.

[32]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二[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5484.

[33]觉罗石麟,储大文.山西通志:卷七十八:职官[M].刻本.1734(雍正十二年):48.

[34]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M].刻本.1508(正德三年):71.

[35]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元史国语解:卷一五:人名[M].刻本.1789(乾隆五十四年):25.

[36]张廷玉.明史:卷五:成祖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75.

[37]杨光.明奉圣夫人李氏及其子吕俊墓志考[J].文物春秋,2010(5):69.

[38]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卷五:山川[M].刻本.1875(光绪元年):5.

[39]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定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40]庆之金,贾孝彰,赵濂文,等.正定县志:图[M].刻本.1875(光绪元年).

[41]周应中,杨芳.明万历真定县志:卷三:乡村[M].正定:正定县史志办公室,2011:39—41.

[42]陈谦.清顺治三年真定县志:卷五:乡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16.

〔责任编辑:李琳〕

猜你喜欢

明代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各家“本色说”之于中国奇观电影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