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宿松乡村文化研究
2024-07-06方娟汪淑萍陈许彬
方娟 汪淑萍 陈许彬
摘要:宿松县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文化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乡村社会的加速转变,宿松乡村文化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聚焦宿松乡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文化问题,通过多方努力、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于乡村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处于安徽塞邑的宿松县,居皖江之首,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波及,境内地形复杂,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成为宿松县的主导产业[1]。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宿松县自然也留存了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它们是关于乡民在‘衣、食、住、行、想五方面内容在长时间序列中交织、积淀而为‘文化的历史痕迹与生活总结。”[2]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在不断的社会形态变换与发展消亡中逐渐演变成村民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成为孕育人与社会的母体,是既以物质为载体又超越了物质的宿松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
发展乡村文化对于宿松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3]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宿松县深入发展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重要帮助。
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在乡村社会,文化能充分发挥其整合功能,通过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用以协调指挥村民的群体行为,进一步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年来,宿松县始终坚持以乡村文化为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开展移风易俗,在推动传统村规民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衔接和转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例如,每年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演出300余场次;程岭乡的大鼓书、长铺镇的断丝弦锣鼓四季开展活动;开展“大地欢歌 美好安徽”全省乡村文化活动年系列之“四季村晚”大联欢达几十场次。宿松县从文艺汇演、非遗传承、村民联欢等方面着手,深入发掘乡村文化,通过以文化人,切实发挥了乡村文化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
塑形主要是注重乡村社会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开发,从而真正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宿松县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宿松县区域文化中心提升活动方案》《宿松县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2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21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改造提升,其中高岭乡综合文化站还荣获2022年度安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此外每个村(社区)还成立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文化活动空间,各农家书屋配备图书1 000余册。全县各乡镇共打造非遗展厅、宿松民歌展厅等特色场馆20余处,好人馆、乡贤馆、戏曲曲艺馆等50余个。宿松县着力加快以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为重点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撑。
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宿松县立足资源禀赋,始终坚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着“清初三才子”之称的宿松县著名学者、古文学家朱书,是倡导皖江文化的第一人,对桐城古文学派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基于此,宿松县依托朱书墓园、杜溪书屋以及文化遗迹梨园,并合理利用朱书墓园外围的广阔农田和林地,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中小学国学研学基地,创建朱书文化农业及旅游业的品牌。宿松县以生态为农业园开发的立足点,以朱书文化为闪亮点,成功打造出文化产业的新“名片”,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此外宿松县还加快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围绕本区域内稻渔综合种养主导产业和葡萄等特色种植优势产业,升级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以观光采摘、休闲体验带动餐饮住宿和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5亿元。宿松县不断优化文化发展路径,通过“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宿松县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宿松县的发展历史中,农业占据着重要地位,乡村文化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加速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推动宿松县乡村社会形态的加速转变,乡村文化的稳定性慢慢被打破,乡村治理中的文化问题不断出现。
乡村文化失根和失序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社会快速发展,宿松县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盲目地追赶社会发展的步伐,依托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渐渐衰落,濒临消失,乡村文化失根。例如,宿松县唯一的国家级非遗——文南词,就面临着发展无力、后继无人的困境,于2021年被列入安徽省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计划予以保护。此外乡村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乡村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旧的文化体系难以为继,这就造成文化的失序。“世间没有‘自然人,人性的由来就是在接受不同文化的‘模塑。”[4]在以村民为中心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缺少了文化的“模塑”,乡村社会里“克己复礼”的道德规范逐渐被人们遗忘,进而造成乡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村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
文化是自成一格的现象,时代发展与文化要素之间是遵循功能定律的。现代文化凭借其极具时代性、能够满足村民更高精神需求的优势强势入驻乡村,对根植于本区域内的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渐渐忽视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特别是能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和特色的地方民歌、民谣和手工艺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大量本区域内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乡土文化优势得不到发挥。除此之外,以“老带小”为主要家庭结构的宿松县乡村地区的村民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家看电视、外出打牌娱乐,欠缺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偏低,村民文化意识较为薄弱。
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宿松县大量乡村文化人才外出务工、创业,大多集中于城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现有人才无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多文化岗位或是人员空缺或是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兼职。例如,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专人没有专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上由村干部兼职管理人员,虽然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文化发展情况,但缺乏专业文化知识的支撑,经常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
文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当前宿松县乡村文化供给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导致文化服务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乡村文化服务缺乏“上”与“下”的有效沟通,沟通不畅导致乡村文化设施与村民文化需求不匹配。其次文化供给政策的推进是以显性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乡村文化服务的成效,例如,建设了多少个文化场地,开展了多少场文艺演出等。这种情况下,基层部门容易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只关心考核指标的量化标准,而忽视了村民文化实际需要以及文化活动的服务效果。
乡村文化产业化程度低
宿松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文旅融合总体上处于浅层发展阶段,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开发、系统谋划整合还没有真正破题。此外宿松县乡村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层次较低,仍以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欠缺,未形成较具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发展品牌,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亟待提升。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宿松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村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现实需求。如何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完善乡村文化治理,切实发挥好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系统挖掘做好传统文化活态保护
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不能仅把认知、研究以及保护的注意力局限到它的自身,而是要放回到它真实存在着的系统中去,放回到整个乡村生活中去,结构性地保护和传承它。一是整合宿松县优秀文化资源。对现有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做好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历史名迹、传统村落的普查、建立名录、划定核心范围等工作,系统科学地保护民间优秀文化。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和资金保障。完善和落实宿松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其传承艺人给予资金扶持,激发村民文化保护的热情。三是扶持宿松县民间文化协会、文艺团体良性发展。鼓励宿松县民间协会利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积极传承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推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浓厚的乡村社会文化氛围。
以文化人凝聚乡村文化精神力量
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不论是亲缘关系,还是地缘关系,都处于一种“私人联系”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就个人而言,都处于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5]。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更要发挥人的力量。一是发挥乡村文化主体的作用。村民们在文化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必须让村民们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并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充分发挥乡贤群体的作用。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当的威信力和感召力,积极推动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更容易在村民中形成文化共识,从而发挥出乡村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三是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发扬优秀乡村文化。民间艺人在活跃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鼓励民间艺人传承、表演民间技艺,产生乡村文化认同,提高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招才引智保障乡村文化的良性发展
把乡村文化人才引进与培育纳入宿松县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增设编制岗位广纳人才。通过择优选聘,将文化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队伍中,着力解决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二是完善文化人才发展奖励机制。基层人才留不住是关键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宿松县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盘活现有文化人才,鼓励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提升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效。三是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针对乡村文化建设内容板块,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
多方发力强化乡村文化供给服务
乡村文化服务一定要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改善文化服务与村民文化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一是在文化供给对象上要始终坚持以“村民”为中心。深入了解村民们的文化需求,着力组织一些顺应乡村发展、满足村民需要的文化精品活动。二是在文化供给内容上要不断优化。结合当下乡村文化发展趋势与热点话题,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为基本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乡村文化内涵。三是在文化服务方式上要不断创新。文化供给服务要畅通“能动主体”与“受众主体”的沟通渠道,完善多方参与、上下融通的文化供给制度,建立村民投票表决、村民监督实施的文化供给方式,提高村民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提升文化供给服务的质量。
务实举措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乡村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助推器。将具有宿松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广出去,才能更好地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一是大力扶持宿松县文化产业发展。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实际发展需要,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乡村文化特色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二是实施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战略。聚焦宿松县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将文化的吸引力注入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中去,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将宿松县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转换为经济优势。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性,以宿松县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村民主体、企业推动和人才汇聚的多方合力,做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大文章。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乡村文化驱动力作用是根本的。通过文化铸魂提升村民文化自信,文化塑形助推乡村社会建设,文化赋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综上所述,宿松县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从乡村文化中汲取本质性的经验,把打造具有宿松特色的乡村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深耕细作,久久为功,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宿松经验。
参考文献:
[1]宿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松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杨豪中,李媛,杨思然.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023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为QS2023103)。
(作者单位:中共宿松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