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角下绍兴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研究报告

2024-07-06胡莹丰晓芳

村委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板桥绍兴市绍兴

胡莹 丰晓芳

摘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正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愈发凸显。非遗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是文章重点研究问题。文章以绍兴市为例,依据绍兴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选取绍兴市坡塘村、九板桥村、倪梁村、安桥头村等4个示范村庄为研究样本,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发掘和总结上述示范村庄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具体措施,挖掘非遗和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赋能机制,发现其中存在的异同点,更好地把握“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的独特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然而,非遗并非僵化的文化遗产,它应是活态的文化实践,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在共同富裕这一大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保存,更应关注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目标和2050年目标,都鲜明地体现了改善人民生活、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共同富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共同”不是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而是指全体人民[1]。从总体上来看,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具体地看,共同富裕面临着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动力不足等多重困境。

以县域为基础单元,研究共同富裕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促进乡村振兴实践途径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在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被全面挖掘、发展模式不够创新、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着[2]。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寻找出一条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

绍兴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案例概述

坡塘村——艺术赋能,文化引领

坡塘村文化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文字记载和村民口述,以情入景。再现范蠡泛舟隐退、唐茂盛拜师学艺等文化场景;培育“绿野仙踪”徒步大会、范蠡文化节、莲花落选拔赛等特色活动,擦亮“绍兴莲花落之乡”等文化名片。

坡塘村将自身共富和创新与文化结合起来,锁定“风雅坡塘”这一定位,将自身文化底蕴和乡村发展充分融合。同时,坡塘村也是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盛的故乡,如今已成为绍兴莲花落传承基地。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文化馆曲艺干部、人称“白牡丹”的陈祥平,作为“行走乡村 文化润乡”活动的驻村艺术家,在村里开了一个绍兴莲花落普及班,村民们可以参加每周举办的公益曲艺培训班学习莲花落,以这种形式将莲花落这一传统文化不断普及发展下去。

绍兴市鉴湖街道坡塘村将自身发展与绍兴传统艺术相融合,循着一声声婉转悠扬的绍兴莲花落,打造出坡塘村“艺术乡建”的乡村非遗文化创新发展之路,充分激活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内生动力,带动全村人民共同致富。

九板桥村——宋韵花村,百工非遗

位于漓渚镇的九板桥村百工非遗馆,设“板桥遗闻、古道遗韵、三堡遗风、墨池遗篇”四个板块,展陈着泰永棉铺、张记米行、阿牛铁铺等人文风情与非遗底蕴,运用非遗底蕴来助力村落发展。在村里聚集着百余位手艺传承人,因此九板桥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展示基地。这里汇聚了老陈弹棉花、如意糕点、永昌灯笼、润和陶艺、祖传扯白糖等多种传统手艺,使得过去的传统文化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在九板桥村的百工非遗特色馆里,村民赖以生存的手艺和技能,演化为以百工为特色的非遗之路,成为漓渚镇深化文旅融合的一个典型样板。九板桥村是鉴水源头和兰花祖地至今仍是绍兴花市所在地,“花”文化始终贯彻九板桥村的历史。九板桥村立足自身村庄的特色,应浙江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这一政策的号召,顺着时代潮流推出“宋韵花村九板桥”品牌,鼓励村民积极种植花卉。

在非遗百工馆和“宋韵花村九板桥”等的助力下,九板桥村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共富路径,为广大乡村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更好更广阔的舞台,助力全体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倪梁村——浸润书香,非遗竹纸

倪梁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明末名臣、著名书法家倪元璐的故乡,村内剪纸和竹雕等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同时也拥有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倪元璐故居、元璐书房等将“倪元璐文化”、竹雕、剪纸这三颗文化珍珠完整地串起来,展现出这个小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魅力。

文化礼堂也是倪梁村的特色名片之一。倪梁村为打造村内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文化礼堂多次举办了倪元璐杯书法大赛作品展、竹雕培训班、非遗传人剪纸培训班等文化活动,不仅打响了倪梁村文化礼堂的知名度,同时也提升了村民对文化礼堂的接受度以及对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文化礼堂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如今倪梁村已将村中的书法、剪纸、竹雕这三张文化名片串联起来,既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又打响了村子知名度。倪梁村借助剪纸与竹雕艺术,以文化赋能打通文化建设“最后一米”,吸引大批艺术爱好者造访,带动起集体旅游经济的勃勃生机,扎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为实现农民群众精神富有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安桥头村——文旅融合,竹编传承

安桥头村将鲁迅足迹融入竹编手艺之中,实现“文化寓于技艺,技艺传承文化”的文旅乡村振兴的创新内核。安桥头村始终致力于传承鲁迅文化,建设文化长廊、水乡古戏台等多个相关景点,组织开展“祝福节”“丰收节”等与鲁迅文化息息相关的文旅融合节会活动。打造“场景+”“艺术+”的旅游模式。

如今,安桥头村正在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将文旅结合,积极打造特色民宿和研学游等具有鲁迅文化气息的项目,让鲁迅文化“活起来”,争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同时安桥头村为了将非遗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有机融合,更好地传承竹编“非遗”,在文化礼堂开展多次开展竹编画制作活动等文艺活动,让竹编这一非遗文化能得以传承。安桥头村这一系列举措是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路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

绍兴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案例特点

传承非遗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末发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至2035年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3]。绍兴市通过各种活动和展览来展示和推广非遗项目,例如,通过戏曲展演、文旅推介、展示展销、手工体验、数字集市等七大板块,集中展示了100多项绍兴非遗项目,通过推广来带动社会的共同富裕。绍兴市还通过教育和传承来培养非遗人才。绍兴市在非遗赋能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实践探索,通过制定标准、展示推广、教育和传承等方式,使非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注重人才培养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这片大地上蕴藏着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以保存、继承和发展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群通过不断努力致力于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这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绍兴市作为非遗大市,非遗阵容目前已较为强大,非遗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绍兴市为赓续非遗传统文化,积极走进乡村,探访非遗之美,发掘非遗在新时代的价值[4]。因此,绍兴市为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十分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不断建设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

融合非遗旅游

非遗的发展不仅要结合好的时机,还要和当下人们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于是近年来绍兴市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旅游”成为一种新的热潮。通过线上传播、IP打造这些举措,让绍兴非遗“活”起来。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这个大环境下,非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资源和手段,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绍兴市在传统旅游品类上进行了“破局”,以制定标准和认定授牌作抓手,撬开了“研学游”这块市场的广阔前景。绍兴市草拟出《非遗研学游基地认定标准》和《非遗形象门店管理规范》两个地方标准,公布了首批16家非遗研学游实践基地并使之融入旅游路线,以旅游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环节中,融合了越剧、绍剧、黄酒三张绍兴金名片的《美哉古越》惊艳亮相,绍兴花雕酒坛作为主要道具也在其中华丽出现,50位演员的表演将越剧《梁祝》和绍剧《金猴献瑞》完美融合。借助“亚运会”这个IP,绍兴市在旅游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创新,助力绍兴文旅走向新的高潮。同时,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热潮不熄,综艺节目也更加重文化和旅游元素的呈现,以此来增强观众的自身体验感。

绍兴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现有不足

非遗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现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一些非遗项目生存以及发展困难,无法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完美结合。而绍兴市是一个拥有众多非遗项目的城市,非遗数量庞大,因此有些较为“较为小众”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获得大众的关注,也吸引不了大量的青年人成为其非遗传承人,导致一些非遗技术失传,一些非遗项目处于困难的境界,正濒临消失,非遗保护计划刻不容缓。

非遗发展资源缺乏

非遗涵盖的领域众多,非遗发展需要大量资源的倾斜。因此,非遗的会牵涉到文化、旅游、教育等多个政府或地方部门。而且非遗工作不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才能得以不断完善。从绍兴市目前非遗保护情况看,对社会资源缺少有机整合,合力尚未很好形成,长此以往将会很难适应新时代非遗工作的需要。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体系尚待完善

绍兴市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虽处在全省前列,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非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短期就可以妥善完成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涉及范围和方面广泛、任务量巨大。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采取的方案仍需创新完善,因此无法培养出大量非遗优秀的传承人;另一方面,没有规范非遗项目的整理、分类,不利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管理。

绍兴市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优化路径

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

非遗与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一方面,绍兴市应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绍兴市要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发展振兴体系和传播体系,深入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加大政府对非遗发展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出台了许多有关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法律条例和政策,绍兴市政府不仅要积极响应这些政策,还要联合旅游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来作出相应的举措来支持非遗项目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预算,例如,设立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等的专项资金,以及设立优秀传承人、优秀传承基地等奖励方式,来推动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群众在非遗发展中的参与度

非遗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其的大力支持。一个非遗项目需要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才不会被遗忘。要使非遗项目与现代社会有一个良好的结合点,促进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让群众了解非遗,参与到非遗中来,以此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使其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非遗文化保护以及乡村振兴都是复杂而巨大的工程,我国的非遗文化资源正在消散,保护非遗文化刻不容缓。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带动文旅业发展,以此来带动乡村的共富发展,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选择。文章总结了绍兴市坡塘村、九板桥村、倪梁村和安桥头村等地区的先进发展经验,运用多角度、多理论来分析非遗文化对乡村振兴带来的切实效益,总结出了一条适合拥有非遗资源的乡村走向产业振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晓哲,苗青.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23(10):1-9+94.

[2]刘晴,卢凤君,李保明,等.县域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模式研究——来自浙江山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缙云县的证据[J].中国软科学,2024,(S1):441-45.

[3]陈铭霞,吕锡月.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证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09):116-122.

[4]郑洁.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非遗之城[N].中国文化

报,2021-03-17(4).

2023年绍兴文理学院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共同富裕视角下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模式”。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

猜你喜欢

板桥绍兴市绍兴
绍兴
板桥情(外一首)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市越城区孙端成校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绍兴大闯关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