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景观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性研究
2024-07-06谢婉钰
谢婉钰
摘要:农业活动将乡村自然景观与乡村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了农业景观,是学科研究与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文章从农业景观与农村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入手,以分析探究农业景观对乡村发展的促进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景观的优化可以促进农村地区资源合理利用、环境可持续、经济多元发展以及人居水平提升;为了更合理有效地研究发展农业景观,文章提出了农业景观的新概念关联模型,在乡村背景下,模型涉及农业景观、农业资源以及农业生产三个方面。文章为实现乡村的促进性发展和阐述乡村农业景观的研究进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典型农业地区乡村景观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实际构建与发展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类建设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一直以来全球农业用地都占用了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比例近50%[1]。传统的农业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农业、林业、农牧业、副业、渔业五种行业,而狭义的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在农业中种植业作为基石与人类社会的物质保障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2]。随着城乡和农业发展,农业景观研究格局不断发生改变,众多国内外学者基于本国的农业基础,对农业景观做出了相关研究[3]。前人研究主要从外部构成或功能角度关注农业景观的形态特点,对乡村尺度的农业景观进行二级分类体系[4],对于农业景观的概念也众说纷纭。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城市规划、景观的关注更高,这加剧了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经济、人文等不同方面的不平衡,而当前发展现状对乡村地区的农业景观关注不足,对于农业景观如何作用于乡村发展的肌理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缺乏进一步深入了解。
乡村中的农业景观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农业景观领域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农业景观作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学术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一些欧美国家对农业、乡村景观以及景观生态做了诸多分析,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景观理论体系,但也存在将乡村景观与农业景观混淆的情况[3]。二十一世纪前后,众多学者则分别从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景观学等不同角度对乡村中的农业景观进行探讨。有外国学者对“农业景观转型”做出论述,其被用作研究景观生态现状的探讨关键[5]。我国学者傅伯杰在黄土区的农业景观格局分析中较早提出农业景观一词[6],其后农业景观一词在学界大量出现。随着研究视角的逐渐扩大,研究领域拓展到人文学、旅游学、空间规划学等,农业景观从以农学为主学科的研究更多地往人类文明与空间格局方向侧重。农业景观格局和其变化在一定阶段成为农业景观领域研究的重点。从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来讲,农业景观是由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的。景观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景观格局变化体现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变化上。农业景观格局受到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共同影响,是各种复杂的条件相互作用而成的,随着景观格局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景观在空间和其他方面上与乡村发展的相关性也逐渐显露。梁发超等学者进一步对农业景观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联系做出研究,提出新时期我国农业景观是城镇以外地域范围内农业生产服务的多种景观板块的镶嵌体,并阐述了农业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在农业景观对乡村发展建设的影响探索上,农业景观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农业景观或将成为乡村发展的一大经济支撑。为了更合理有效地整合乡村农业景观资源,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景观结构以及特征要素分类上(表1)。同时通过构建农作物景观生态研究的概念框架和多功能农业景观新研究范式的概念框架,将为乡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
国内现状问题
以当前农业景观在中国乡村中的现状来说,一方面由于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带来的农地抛荒、农地占用等现象出现,致使农业景观逐日消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集约化带来的污染问题使得农业景观的功能以及可持续性倒退。整体来说,在城市化的裹挟下农业景观出现了严重破碎化、缺失多样性、照搬城市,还伴随有管理和保护举措不到位等问题。
综上,学界研究从前期农业景观的提出以及多角度的概念界定,到后来将农业景观与乡村发展建设研究相结合,足以说明农业景观与乡村发展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农业景观联动模型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农业景观对乡村发展的关键影响,在乡村发展背景下,文章提出了一个更聚焦农业景观的概念模型(图1)。这一模型将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明确农业景观如何在乡村发展中呈现以及理解在乡村发展中包括农业景观在内的各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农业景观的传统概念模型研究基于景观模式、农业实践与自然资源三个板块,这一概念模型内容主要围绕自然资源与景观模式为重点展开。文章提出的农业景观新概念模型将基于传统模型的基础上,以乡村发展为研究视角,将模型的重点集中到乡村农业本身,剔除了一部分与农业关联性不大的要素,从而形成农业景观的动态闭合链。该模型的关键因素分别为农业景观、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农业景观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基于自然中的可耕农业资源且在出现的同时伴随着生产的特性,我国最早具备生产性质的景观为唐代园林[7],自此农业生产、景观、资源就作为三个要素相辅相成,发展至今三者得到了更多的综合体现,例如都市农业、田园城市、农业园等(图2),这些农业景观模式都带有生产特性,在结合农业资源的同时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不同的农业景观在特点表征上有不同的侧重。可见,农业景观始终会与农业资源、农业生产这两个因素产生联系。
模型关系
文章认为在乡村背景下,三者的关系应该表现为:(1)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农业资源是农业景观成型的基础;农业景观是农业资源的升级表现,良性的农业景观对农业资源起到一定的维系作用。(2)农业景观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驱动(主动)作用,良性的农业景观将刺激农业生产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并带动其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推动(被动)农业景观的形成,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会带动农业场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当地的人文要素向农业景观转换。(3)农业生产作为乡村经济重要支柱,所产生的收益会反哺农业资源,使农业资源得到一定的保护管理与维护成本。
因此,通过这个模型能够得出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都离不开农业景观,展现了农业景观作为关键一环对其余两个部分的积极作用。这将进一步展现农业景观对农业生产以及乡村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农业景观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还将促进乡村其他产业的持续发展,维护乡村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农业景观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
通过以上对农业景观在乡村发展中的概况分析以及对农业景观新概念模型的概述,能够明确新概念模型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农业景观、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这三个部分并不平均制衡,其中农业景观将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乡村背景下的农业景观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分析:(1)乡村经济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农业景观与农业生产。(2)乡村生态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农业景观与农业资源。(3)乡村人文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农业景观、资源、生产。
基于农业景观的乡村经济发展路径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2020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经归纳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有:实现产业融合、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以及科学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8]。为推进乡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就要明确在整体规划视角下将农业景观为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运用到乡村经济发展上。农业景观对农业生产的驱动作用使农业生产拓展出更多的发展模式,同时解放了乡村经济的来源途径,其发展路径有:开展乡村教育,全面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理念,有关部门培养具备新发展思想的人才;给予更多资金政策支持,构建从实际出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例如,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景观模式(图3、图4);同时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产业相融合,争取既要丰收又要打造乡村“农旅名片”。乡村农业景观基于农业资源并作为农业资源的提升可以为农业产业带来除了一产之外的高质量经济收益,且农业景观的保护与管理将间接性地使乡村经济达到可持续的目的。
基于农业景观的乡村生态发展路径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已经进入国际视野[9]。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针对我国乡村生态环境现状,乡村生态学的地标就是探究其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性[10]。乡村的良性农业景观对农业资源的维系作用将会使生态环境同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为主的农业景观是我国乡村景观的形式之一,农业景观在乡村生态中可作以下应用方法:一方面,以观赏性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景观通过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乡村生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农业景观小品和地域特色农业为乡村生态增加层次感和艺术美感。
基于农业景观的乡村人文发展路径
根据乡村景观系统性的评价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人们不但关注自然生态以及美的感受,同时也十分关注乡村人文部分[11]。当前我国在乡村建设中人文景观现状呈现出乡村文化资源破坏、脱离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商业化等问题。乡村人文的发展需要挖掘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呈现“晒秋”习俗的篁岭村的梯田景观,传承信仰文化,使农业景观具备乡村归属感、认同感,保留历史文化进而使乡村人文得到传承与持续发展。
通过结合农业景观概念模型对以上乡村经济、生态以及人文三个方面的分析罗列,说明乡村通过农业景观作为关键驱动环节联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资源这两个部分促进其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状态在这个体系中成为可能。
综上,当前对农业景观如何作用于乡村发展的内容关注不足,同时农业景观联动模型对乡村发展的促进板块仍需深化。在本篇论述中对农业景观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在农业景观领域如何促进乡村发展进行了讨论研究。文章认为农业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协作的结果,且良性的农业景观将作为关键要素驱动农业生产,从而达到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后续研究发展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农业景观的综合特征类型研究范式以及着眼于对农业景观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应用案例分析求证,从而继续构建一个以农业景观为关键驱动要素的乡村发展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Tilman D, Cassman K G, Matson P A, et 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practices[J]. Nature, 2002,418(6898):671-677.
[2]解晓丽.乡村景观中农业景观的探索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5.
[3]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等.农业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 2021,41(06):223-231.
[4]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5]Moss M R. Interdisciplinar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J]. Landscape Ecology, 2000,Vol.15(NO.3):303-311.
[6]傅伯杰.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 生态学报, 1995(02):113-120.
[7]徐芃.中外生产性景观概述[J]. 江西农业学报, 2012(3):23-25.
[8]霍达.加快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3):108-111.
[9]Liu Y, Li Y.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548(7667):275.
[10]王松良, 施生旭, 吴仁烨, 等. 乡村生态学: 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1-10.
[11]于佳,王雷.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初探[J]. 农业经济, 2021(9):45-46.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资助“乡村空间规划与景观可持续发展耦合设计研究”(项目编为SJCX231257)。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