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24-07-06陈炀刘国平
陈炀 刘国平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差距同样在不断地扩大,为此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将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文章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出发,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对农民进行高素质的培育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文章相应地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策略。希望这些内容为农村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各地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育路径,激发农民的创造能力,培育出更具地域特征的职业农民,将农民素养提升上去,让农业农村真正成为农民提升能力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目标。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动乡村建设的关键和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素质农民又称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更能掌握与运用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先进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因此,推动型农民培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起来,将农民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上去,才能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相关的生产或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并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农业生产一线的体力劳动者,也是集技术推广、推广营销、经营管理为一体的新一代智力劳动者。此外,也有学者从生产性耕地的占有、主体时间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跨区域、流动性、社会化和职业化,以及人员范围(不仅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包括一般的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等视角定义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乡村振兴具有推动作用。农民的生产技术,技术服务,以及经营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实现农村全面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有利于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利用直播带货、农场直播、新闻媒体对农产品进行大力宣传,打破了传统的农业销售模式,拓宽了销售路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的需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农民。因此积极培育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对国家政策文件的积极落实[2]。需要从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改变农民的观念,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职业农民技术技能素质的要求,让农民能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3]。
此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人才流失的重要途径。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如何培育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的流失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迫于生计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荒废,农业发展落后。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4]。通过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不断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从而吸引人才回流,增添乡村高质量发展底气。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村培养现状
培训资金支持不足
当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引入力度不足,国家已通过各种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撑新型职业农民长期工作的开展,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地区没办法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导致培育新型农民成为空谈,资金引入渠道狭窄也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资金的缺乏也会导致相关的项目无法全面落实,各种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无法满足培训的需求,导致相关的培训项目受到影响。
培养方式落后
目前,对农民开展的培训多采用集中班级授课方式,这种方法无法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农民参与度不高,积极性缺失。同时培训地点和时间也不一定合适。此外,集中授课方式不能针对性地处理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调整中起到的作用很小,培训覆盖范围不够广泛,难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组织难度大
由于农民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文化水平有参差,年龄结构不均衡,农村劳动力多向城市转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难度加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培训的开展及要求不知晓等问题,有培训愿望的会错失参训机会,符合培育条件的对象不多。农民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愿望不强烈,参训会存在“主动来培训还是要我来培训”问题。农业生产靠老办法、老经验,不能把所学的用在指导生产上[5]。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培训
培育高素质农民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立足产业、以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用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农民参与培训。一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鼓励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研究的新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全面应用。二是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培训的资金支持,拓宽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确保有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培训学习中;三是对参与培训的农民,在用地、保险、农机购置、农资等方面给予扶持或补贴,具备条件的可同等享受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现有的扶持政策[6]。
开发针对性课程,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兼容性
第一,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新兴农业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邀请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第三,加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提高实训科目的比重,提高对培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第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考虑不同行业、部门、层次人员的培育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科学培育方案和分级分类的培育方式。
建立“四联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创新机制
政府统筹引导,学院刚性需求培训,企业基地合作,农村社会组织形成合力打造资源集合平台。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统筹领导,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农村社会组织共同打造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运行机制。建立教学基地,联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对学员进行创业理念和技能培养。通过运行机制建立教学基地、企业基地、高职院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各方资源共建共享,既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个性化教育培训的需求,也为各类资源主体提供了参与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渠道和途径。
拓宽农民参与培训的渠道
通过对培育对象、培育模式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预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实施培育,缓解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要整合一切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渠道,尽最大可能培育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以及农民自身条件的差别,出台最合适的培育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
利用高新技术,丰富培训的方式
在全面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训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结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真正将各种技术在培训的过程中传递给每一位农民。在对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将各种先进的技术融合在培训过程中,以此来将培训的方式进行丰富,拓展培训的范围,并且在内容选择的方面可以涵盖农业种养技术、配套生产经营技术、市场营销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各类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还可以将各种专家请到现场进行教学,以此来保障培训内容的时效性,促进农民对各种理论知识的掌握。
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监督和评估机制
农民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所在。为此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过程中,农村要进行健康稳定长久的发展,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全面的培育,从而为乡村的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在全面的落实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相关的策略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对项目展开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考察,及时掌握培训的实际状况,从而为相关策略的落实和完善,为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优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体系[8]。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提高培训工作的效率,帮助农民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提高收入。
加强村级阵地建设
在经济方面,要加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职业培训和推荐就业力度,为困难、弱势群体增加就业机会。在政治方面,应该积极开展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活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相关理论培训,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和治理能力,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根本保障。文化方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坚持直接嵌入与渗透融入相结合,在文旅产业布局、地域特色文化宣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增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地位,为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推进乡村治理高质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综上可知,高素质农民群众队伍的建设,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均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是推动乡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推动新型农民培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育,以爱农精神、强农素质为培育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育路径,激发农民的原生创造能力,培育出更具地域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农民素养提升上去,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提升能力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新仓,刘新志.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10):76-77.
[2]杨成明,张锦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2(28) :77-78.
[3]王有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85-86.
[4] 杨冬梅,罗明忠.农业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影响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09):222-228.
[5]孙双慧.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 人才资源开发,2022(17):49-50.
[6]马建富,谭宝仪,邹心鋆,等.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回溯与未来指向——从“十三五”到“十四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21-31.
[7]肖兴政,吴亚丹.乡村振兴视角下高素质农民培育面临的困境与突围[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1):16-33.
[8]曹红梅,叶克.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究高素质农民学历培养模式创新[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63-69.
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为Z202112025)。
(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