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2024-07-06赵志慧
赵志慧
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既是一项时代使命,也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国家、社会、教育、经济等层面的价值逻辑。从现实实践中,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着贡献、定位、动力等难题:如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适配衔接脱节、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供需结构失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缺乏多元主体协同。基于此,通过力促职业教育价值属性回归,优化乡村人才组织效力;助推产教融合供需结构平衡,激发乡村产业发展能力;挖掘革命老区文化内涵阐释,焕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等方式,构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和实践路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深化职教产教融合,建设农业现代化;激活革命老区文化因子,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必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高职院校育人全过程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求,也是培育乡村振兴建设力量的重要举措。
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广元市辖区有3所高职院校,15所中等学历教育学校,其中,国家级中职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建设项目学校3所,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5.1万人,其中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广元作为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偏僻的地理位置限制,经济欠发达,远离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其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脱贫攻坚之前,广元是全国少有的全域贫困市,7个县区中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地方高职院校让数万个家庭实现了子女走出特困山区接受高等教育,入学后享受教育部与财政部建立的奖、助、贷、免等资助政策,一方面,能够减轻家庭负担、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政策,一定程度上使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长效化,助推乡村治理效能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向解决精神贫困转变;另一方面,这些职教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利用所学专业技术服务家乡发展,在产业发展、人才资源、文化传承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助力,职业教育通过人才的“上行”与“回流”,一定程度上为缩小城乡差距,以解决农村贫困为主向城乡统筹融合转变,促进共同富裕做出重要贡献。
深化职教产教融合,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
广元市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打造具有较强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化解乡村长期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发展困境,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过渡至第二、三产业,但目前第二、三产业仍然聚集在城市,乡村招商引资、发展核心群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的难度较大,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更多的职业人才、专业技能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亲产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与技术技能的迭代更新、劳动力需求及职业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面向产业、依托产业、融合产业。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升学教育”的传统价值导向,同质化现象突出,与产业存在严重脱节,面对长期的“定位难题”和就业市场的现实痛点,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不断推动广元市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激活革命老区文化因子,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引擎
广元市作为革命老区具有许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红军城、红军渡、木门会议会址等红色文化资源,翠云廊、唐家河等三国历史文化,剑门蜀道、皇泽寺、千佛崖等蜀道文化,白花石刻、麻柳刺绣、歧坪手工真丝地挂毯等非遗文化,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为乡村输送大量多元复合型人才,创新乡村文化表达方式、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革命老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激发革命老区文化因子,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培育良好文明的乡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高职院校以资金、人才、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将夯实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助推村“两委”构建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转变发展理念,助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转。
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贡献难题: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适配衔接脱节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和国民经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定位是为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广元革命老区发展目标是以服务现代化城市建设为宗旨,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壮大职业教育集群,加快建设四川知名教育高地,培养更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但是在“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影响下,广元职业学校大多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陷入“考证热潮”与“升学考试”的漩涡中。产业实践和技术技能需求相背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办学特色淡化,就导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各行其道、脱节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如何立足于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和发展目标,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专业设置体系、产学融合实践环节、学生“三农情怀”培养等方面主动衔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广元职业教育的难题所在。
定位难题: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供需结构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承担着农村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等重要任务。在地方高职院校服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高职院校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侧在人才支撑方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滞后。根据广元市“十四五”规划,广元市重点构建“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康养旅游和生态农业两大产业。而广元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较为陈旧,特别是与新型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生态农业相关的专业很少,特色专业与重点产业关联度不大,同地方发展的产业结合度不高,因此,广元市当前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无法满足立足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全方位、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极大限制了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才支撑需求难以满足。广元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薄弱,在资金、技术、产业等方面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同时,在就业选择和价值导向上受“跳出农门”传统观念和“高学历”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广元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回农村就业创业,导致其不惜脱离在学校学到的相关农业生产技能和对口专业也要去省会或周边大型城市就业,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影响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
动力难题: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缺乏多元主体协同
当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广元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构建“3+3+N”产教融合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各企业机构共建产业研究院和产教联盟,培育2~4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目前,广元市内的校外实践基地占比较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覆盖范围不足、服务内容不充分、服务形式较单一,无法体现出促进广元市经济发展的高职区域特征。在现实实践中,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对话机制还不成熟,校地合作还不够紧密,政策保障落实、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和服务“三农”顶层设计的衔接上缺乏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和统筹机制,如何将广元革命老区的教育链、信息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有效衔接,如何将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资源精准投入“三农”事业,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成果转换,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业态和新产业助力,是当前广元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现实困境。
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力促职业教育价值属性回归,优化乡村人才组织效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方面要促进职业教育在内涵式建设上发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价值属性和职业属性错位、片面强调职业功能而忽视人文情怀的错误思想,促使职业教育回到“立德树人”服务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避免当前职业教育“升学潮”和“离农化”的传统教育痛点。另一方面,对接国家政策找准办学定位,增强服务广元意识,客观分析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和政策机遇,职业教育以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对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改革,精准对接广元革命老区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地方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高超、善于治理、培育新业态的人才支撑。
助推产教融合供需结构平衡,激发乡村产业发展能力
地方高职院校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要着眼于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和核心,也是乡村形成自造血功能的关键所在。激发广元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要从传统被动的“等靠要”到主动的“闯创干”的理念转变,从过去“扶智扶志”到未来“强智强志”的行为转变,需要统筹乡村发展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相匹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走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方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如现代学徒制模式、订单班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如广元职高创建“白花石刻工艺坊”“麻柳刺绣工作坊”,苍溪职中与当地猕猴桃研究所共同研发的“红心猕猴桃”,川北幼专面向帮扶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开展“普通话+职业技能”的扶志赋能培训,促进人才教育链和产业创新链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提升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广元产业发展契合度,紧跟市场需求以服务广元“十四五”规划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践操作,针对广元未来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构建“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建设现代装备与制造技术专业群,完善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适应的农业类专业群,如“广元七绝”、“白叶一号”、红心猕猴桃、土鸡养殖产业;开设生态农业相关专业、优化康养旅游专业,打造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康养旅游类专业群、温泉康养旅游和中医药康养服务,壮大职业教育集群,推进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集群,从产业振兴的层面培养重实践、求实效的全能型人才。
挖掘革命老区文化内涵阐释,焕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社会得以延伸的基础。一方面,广元职业教育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中融入工匠精神、职业情怀和奉献意识,在课程教学中逐步构建乡村振兴思政课程体系,将广元革命老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和历史人物融入思政教学中,如红四军在广元、“三线精神”、李化武等革命英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为广元乡村振兴建设培养一批潜心农业、扎根乡村、服务农民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三农”情怀,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信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发挥专业特色依托广元革命老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例如,人文艺术专业依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和红色文化创作文艺作品,打造农村“10里文化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依托广元博物馆、红军城、红军渡等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爱国主义基地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康养旅游专业依托剑门关、千佛崖、曾家山、唐家河、米仓山等生态资源,助推乡村打造森林康养度假区,依托翠云廊古柏群等珍贵古树名木保护,将绿色“活化石”、珍贵“活文物”打造成乡村旅游文化宣传名片,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对接革命老区特色资源,打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特色化发展之路,助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的实现。
以服务广元现代化城市建设为宗旨,不断壮大职业教育集群,要着眼于构建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必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工作机制、助推产教融合人才供需结构平衡、挖掘革命老区文化内涵阐释,为乡村振兴提供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新一代大国“农匠”,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