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河南省乡村振兴共富路
2024-07-06张坤
张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远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本文以河南省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为研究对象,找出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给出河南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主要对策,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河南省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些差异是河南省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河南省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些年,河南省经济转型等宏观经济压力较大,但是全省农村经济依然实现快速发展。
农村社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2020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54 997.07亿元,其中农村经济增加值达到5 620.82亿元,增长6.4%。全年全省粮食产量6 544.19万t,比上年减少281.61万t,减产4.1%。从农村经济增加值和粮食产量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上涨迅速
2021年河南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811元,同比增长率为8.1%。其中,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095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33元,同比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2,比上年缩小0.04。但是,河南三项可支配收入指标均低于全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全国城镇可支配收入47 412元和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1元,河南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8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 073元,相比上年增加了1 872元,同比增长15.34%。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 916元。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不断缩小。
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带,地势平坦开阔,居民居住集中,但是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加上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慢,基础设施维护主体单一;此外,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村集体经济落后,导致其修建无法获得该有的资金问题。
科技在农业发展中没有获得有效运用,农业经济发展
太过缓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会上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抓好乡村振兴工作,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现阶段河南的农业经济发展太过缓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极为匮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河南省农业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缺乏,高水平科研院所资源相对匮乏。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涉农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等方面的衔接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深度协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效果评估体系还需完善,这一情况在高校尤为突出。科研力量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尚待发挥。现有的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二是基层村干部素质较低,缺乏科技推广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河南省广大乡村地区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导致河南省大部分村干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村干部文化水平相对普遍不高,对涉农政策理解不深。在执行政策时,主要停留在简单机械性地实施补贴政策。忽视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村干部未重视农村企业品牌建设和高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没有重点推进农村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三是农民科技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一方面,大多数的乡村孩子在完成初高中教育之后就选择外出打工。加上农村对职业教育固有的偏见。导致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凤毛麟角。因此,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文化层次较低,对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接受度也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河南地区种地的主力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口,他们的逐渐老去,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现代科技的接纳能力较弱,他们更多的愿意希望采用前人流传下来的耕作方式来种植方式农作物和进行畜产品的养殖。他们认为这种耕作方式和畜产品养殖方式更加稳妥安全,风险更低。同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中青壮年越来越少,从事种植业的大多年龄在六十岁左右,他们思想观念较为守旧,对农业先进技术以及畜牧业的知识的接受程度较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果不佳。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限制农业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当前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小、分散化等,导致其与市场经济出现很大的矛盾。
一是河南农村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短缺和公共服务欠缺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的道路等级缺乏升级改造,导致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受限;农村的通信设备相对落后,通信线路老化,电网设施缺乏更新换代;农村的供暖供气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二是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河南是农业大省,但是河南的农业品牌数量缺乏;城乡要素流动不畅,随着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要素回报率逐步提高,城镇要素呈现流向农村的新动向,但整体来看,农村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城乡要素流动不通畅、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转型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农村集体企业少,个人企业大都是作坊式的,科技创新能力低,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科技成果,赚的都是最基本的简单加工。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农村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且深度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整体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企业难以参与更深层次的产业链。附加值水平相对低下。缺乏吸纳和利用人才的平台,尤其难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这些都给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障碍。
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一方面,近些年河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33元,与2020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108元相比,有显著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收入占比仍较低,主要收入依然来源于务工收入。农民对于农业的投入较少,导致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农业高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另一方面,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缺位相当严重,这源于农业技术在开发、推广上缺乏相应的保障。同时由于项目缺少相应的技术设备以及资金保障,导致整个项目无法实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河南省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部法律从全面系统地规范和指导乡村振兴工作,旨在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它将有利于促进乡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推进“三农”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对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首先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全方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应改变原有的资金投入方式,采用用政策支持,调动大家积极性,用市场办法,引入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配套融合,稳定市场预期,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的资金来源。其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转变农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积极发挥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积极作用,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开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农业模式导致农业面对自然灾害时非常脆弱,加上工业化的进程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青壮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因此,如何吸引劳动力留在农村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的农业补贴就成为吸引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的重要手段。国家的农业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通过直接发放资金的方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式。这种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政府通过采用指导价来固定农产品,以此鼓励农业生产,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种补贴相对而言,其所得效果有限。因此河南省需要积极优化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并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以科技创新为方向。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要求,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时,都需要坚持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将二者兼顾,同时保护环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之下,必须把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转变由粗放型粮食增长转向提高粮食质量。
培育新型集体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培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随着城镇化的不断进行,农村空心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吸引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是河南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改变单一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格局,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需要加快培育留住劳动力的各类主体。一是培育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职业化农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中的老一代农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的土地的耕种率越来越低,河南又是农业大省,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因此,培育新型的职业化农民就更加迫切。要尽快打破传统关于农民的观念,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走入农业,加快建立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培育各类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挥村集体的作用,依靠村集体自己的认识自主开发、自我奋斗,培育各类集体新型经营主题,带动农民共富,实现乡村振兴。三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用社会资本引导农村产权市场的发育,用社会资本带动各类集体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四是进一步引导社会爱农村,愿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人才下乡。尤其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利用乡村独特的文化吸引消费者到乡村消费,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的发展。五是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借助我国产业经济的不断升级,利用河南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富裕、廉价的优势,积极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实施招才引智工程
积极发挥政府在乡村招才引智的作用。一是支持河南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合作,采取多种方式,为全省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展乡贤经济。引导河南省籍在外创业成功企业家回乡创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三是依托省内外高校院等院校,尤其是懂农业的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每年从省内外高校选调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愿意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锻炼。以此促进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有着巨大的责任。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后,乡村振兴必然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挑战,应积极实施乡村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招才引智,推动本土的均衡发展。来确保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发展,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