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
2024-07-06边豫于航
边豫 于航
职业培训是我国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路径,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生产方式更新的重要方式。文章以职业教育培训为研究方向,分析我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的触发条件,提出实践模式与可行性路径,以期促进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素质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在主体,其技能提升是关键。自2012年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出台后,国内外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对高素质农民的相关问题予以关注。农民身份向职业方向的转变,本质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它要求高素质农民在熟练掌握并应用农业科技知识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能力。随着高素质农民培育市场的扩大,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逐渐显现。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推动下,农村职业教育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技能提升课程,为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实践的难题提供了通道。但纵观现阶段,农业生产技能需求与高素质农民技能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作为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如何赋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职业教育赋能的触发条件是什么?通过什么模式进行赋能?其路径选择包括哪些要求?这是当下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职业培训赋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触发条件
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诉求分析
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符合“造血式”农业发展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集约化农业与高度商品化农业的统一结合,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展不断地由传统形式向工业化、市场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演变,对农民的需求程度又有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等的“输血式”引导,更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赋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的“造血式”革命,其中包括文化素质以及科技素养,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便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我国农民的质量处于劣势,大多数农民仍然属于依靠经验以及体力劳动的传统农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开展农民的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根据数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我国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重心有所转移,初中及以下学历由2015年的69.49%减至2021年的42.97%,而高中学历由25.32%增加至38.19%,大专及以上学历由5.19%增加到18.84%。学历的提升要求职业教育的培训应区分重点:
第一,教学内容应与农民的需求相吻合。适当加入针对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的技能培训,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教学人才引进也应放在重要地位,目前一些农业职业学校普遍面临农业培训教师不足、缺乏精细化培训等问题,截止到2019年,农业、涉农院校专任教师职称为正高以及副高的老师数量为3.31万人,占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21.3%,占比虽有提升但仍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实际需要。第二,职业教育带动高素质农民就业韧性需求。随着城镇与乡村的不断融合以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依靠技能型的农业对系统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具有旺盛的需求,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仍客观存在,目前农村的新生劳动力大都不再务农或进行兼业,据数据统计,第一产业比重已由2016年的8.1%降至2021年的7.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也由2016年的27.7%降至2021年的22.9%,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回乡村就业的几乎微不可见,尽管农业高校的招生人数在不断上升,但其中最受青睐的仍然是在岗农民,通常采用半读半工的形式,若要改善我国乡村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剩余以及留村的高素质农民不足的矛盾,需要优先考虑改善留存农民的质量与素质,即改善乡村存量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也就是通过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赋能其技能需求,增加农民的就业宽度,从而改善其就业韧性。
职业培训胜任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分析
目前我国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正在稳步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正在积极推进,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3亿元,与2020年持平,较19年增幅15%;招生稳步推进,我国的农广校在农民培育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专业农民培训2 335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1 186万,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由454 576人增加到514 436人,增幅13.17%,其中农业及涉农专职教师达106 409人,线上教育用户达600万人,累计在线解答农民问题950万条,解答率高达92%,农广校的体系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弹性学制,规范办学等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素质农民。无论在政策意见指导、经验教训以及农民所具有的独特性等层面,都彰显出高素质农民的技能提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农业和涉农职业院校办学现状呈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全国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数目为1 663所,其中高职院校数量为1 423所,农业高职院校以及涉农高职院校共为240所,较2012年相比,高职院校由1 297所增加至1 423所,增幅为9.7%,农业高职院校由40所增至42所,增幅为5%,涉农高职院校由175所增加至198所,增幅13.14%。我国农业和涉农职业院校的办学情况总体呈提升态势,其中,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类及相关专业数也呈上升趋势,农民的技能学习受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很大,对学科的选择缺乏自主性。
职业培训赋能农民能力提升模式选择
职业培训由于其功能的要求以及技术本身的价值,导致其成为一种多措并举的实践活动,职业培训通过技术赋能、场域教学赋能以及推广跟踪来实现高素质农民技能的提升,形成“技术实践化、形式多元化、场域结合化以及服务深入化”的教育结构模式。
技术赋能农产模式
职业培训赋能农民技术使用能力。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是职业教育培训中有效的培训手段,也是职业培训赋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的过程。借助于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硬件支持,例如,数字农业方面以及专家技能教学、教育媒体资源的应用等,用理论为前延,以科技为工具与手段,广泛使用互联网、广播等远程教育技术,让先进农业技术教育无边界,送先进技术进乡村、入农田,通过科技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调度,不仅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符合现代农业需要,同时可以做到农民的半公半学模式,提高现代技术远程应用于乡村的水平。
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布的2019—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素质报告可以看出,截至到2021年,已有82.91%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60.1%的高素质农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可见我国高素质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程度较高。技术为高素质农民的职业化扩展出新的概念,高素质农民通过技术的赋能,便于进行土地整合,机械化的提升也会产生更高的受益。技术铸就了农产的新模式,因此,农业的职业教育应结合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合理地引入技术手段,帮助高素质农民实现技术提升的需求。
场域结合赋能“三民”身份融合
场域结合,场指的是地点,一般指农田,域则有宽泛的概念,可以是多元信息的结合,也可以是某种关系网络。而“场”与“域”的结合更符合当下高素质农民的需求,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包括文化素养培训、技能培训、理念培育以及实践,也只有在场域结合的概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培训应体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措施重点包括:首先,应发挥涉农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农科院的联合作用。让实验室走向田间,建立田间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国家重点项目例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形成试验地、技术支持人才以及实训平台三位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其次,将培训效果进行正向催化。提高理论探究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批既有文化素养又有实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最后,高素质农民的技能提升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应以农民为培育主体,强化层次间资源配置需求,立足于直播、互联网等多种营销手段,满足农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要,发挥农业对人力资源容纳的优势,缓解城乡中就业压力。
推广赋能实践,完善跟踪保障服务
职业培训对农民的技能提升环节包括训前的个人化需求、训中的规范化培训以及训后的跟踪指导功能。其中,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功能一直是薄弱环节,也是职业培训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环节。对高素质农民的持续性跟踪服务主要体现在培训后仍进行技术指导以及理论更新,确保知识的流通性,反馈于农民上的始终是最新的技术和实时更新的理论结果,保证培训的持久效应。一是要有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划分为跟踪服务部门、教育指导部门以及反馈结果部门三个部分,跟踪服务部门要明确跟踪主体的现实需求以及技术点需求,责任分配到人,可借鉴大学内的导师负责制,对其发展困境做出初步研判并向下一个责任部门进行有效交接。教育指导部应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线上以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线下形式强调实践性,线上形式则讲究时效性,组合式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渠道更契合农民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反馈结果部门应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对问题的解决和流程做好记录,总结归纳经验,杜绝训后跟踪辅导成为名不副实的部门。二是要善于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借助媒体、网络等流量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推广,引进高等人才,并调动社会其他部门提供金融、数据、平台等全方位的支持。
职业培训赋能农民技能提升实践路径
政策:保障先行稳定性
自2019年《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培养一批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之后颁布的《关于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其中都强调要加大技术技能的培训和相应的跟踪指导,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民的技能提升培训。不论是近年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均可看出国家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政策的稳定输出以及持续投入,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契机。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势,一是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针对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多、相对年轻、技能需求不同等问题,统筹结合农民技能教育的供给问题,站在国内外全局的视野上,内外共同驱动,既要发挥政策帮扶保障作用,也要发挥出高素质农民的自主性。二要重视技能教育培训的立法,纵观国外农业强国,都是以法律作为保障,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以及政策意见等顶层设计下,加强各政策的细化落地以及执行程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户籍、土地、金融贷款等方面的改革,切实保障高素质农民的权益。
多措并举:提升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育供给能力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新需求,以及高职院校扩招百万计划的新形势,需要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育的供给能力。一是要优化职业教育机制。强化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育体系建设,筑巢引凤,以优质平台建设吸引人才加入,充分发挥平台的人才吸纳效应,同时要加强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紧密衔接,推进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精准目标、细化任务,形成周期性的培训任务,学的内容能用上,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二是要加强资金投入以及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教育培训设备升级,鼓励农民接受技能培训,采取弹性教学的方式,方便农民就近入学,随时入学,技能培训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协调资源发展基层农村的带头人,加强宣传将技能培训落于实处,强化后续跟踪服务来探索建立农民技能教育的长效机制。三要整合多方力量。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示范园区等都应落实技能培训辅导,加强对周边农户和村民的示范带头作用,将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进行结合升级,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需要的技能培训课程。
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我国高素质农民的发展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四个部分,其中,根据近五年的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来看,东北地区的发展指数最低,在队伍发展、产业水平以及示范带动方面还需要不断增强,针对各区域的发展不均问题,一是要继续加强人才的技能提升,只有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才能发挥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二是要根据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东北地区具有面积辽阔,土地资源丰厚的优势,适合发展规模化农业或培育优质农产品,农民的技能培训应加强机械化使用,拓宽海外市场,打造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要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市场等优势,建立起多方共建的培训模式,提升农民的教育培训质量。
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需提高其潜在主体即高素质农民的技能学习。目前政策已稳步实施并在不断优化,在政府、各级单位以及农广校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职业培训通过技术赋能农产、场域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及推广跟踪来完善保障等来实现对高素质农民的技能提升。其实践路径的平稳推进需要以政策为保障,在此基础上优化职业教育体制、加强资金投入并采取多方协作的方式,最后,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区域优势的显化实现全域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农民的技能提升。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