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求野
2024-07-06王谦
王谦
【编者按】先圣有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礼乐传统流传数千年,政教互动,礼俗教化,粲然大备,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然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礼乐传统颇受争议。当今中国,经济勃兴,国力崛升,文教再造,礼乐复兴亦适逢其时。本刊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职志,特辟“礼乐中国”栏目,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礼乐故事一一呈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开办有“礼乐微言”公众号,其中篇什对于普及礼乐常识、传播中国文化功莫大焉。本栏目将以此为基干,博采众文,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近年来每至农历年初,越南举行“藉田礼”的新闻都会引起国内媒体关注。新闻图片中,越南国家主席在耕牛身后亲执农具,耕于农田。礼仪现场的旗帜上,还有用汉字书写的“神农”“非农不稳”等字样。越南的藉田礼本来发源自我国,公元987年春,越南皇帝黎桓在碗山举行了越南史上第一场藉田礼,此后这一传统便在越南一直绵延至今。藉田礼在我国现已不存。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本文便以越南的藉田礼为引,谈谈古代中国的藉田礼。
一、藉田与藉田礼
藉田,在古代指由天子亲自耕种的田地,所以也叫“王藉”。每年春天,天子都要选择吉日带领百官象征性地在藉田中耕作一下,以表现自己对于农事的重视,这一仪式便是藉田礼。“藉”,古书中有时也写作“籍”或“耤”。关于此字的字义,古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藉”是“耕”的意思,另一种则认为是“借”的意思。甲骨文中便有“耤”字,字形为一个人拿着耒耕作的样子。因此,“耕”才是“藉”字的本意。而被理解为“借”,则是因为藉田虽然名义上由周天子亲自耕种,但实际上则是平民在耕作,于是古人就把藉田解释成“借助民力来耕种的田地”。除了“王藉”以外,藉田在古书中也叫“帝藉”,这是因为藉田中收获的粮食,并不用于日常饮食,其主要用途是祭祀以天帝为代表的各种神灵,因此古人便把这片将收获献给天帝等神灵的田地叫作“帝藉”。藉田的位置,据《礼记·祭统》记载,是在都城南郊。唐宋时期主张制礼因地制宜,因此建藉田于东郊。越南的藉田礼在首都河内以南的河南省举行,与《礼记》中记载的藉田选址标准相合。至于行藉田礼的时间,历代择用不一,但多选初春亥日举行。
藉田礼起源于何时?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系年》记载,藉田礼是周武王的创造,但从甲骨文来看,商代很可能就出现了藉田礼,因此《系年》的说法并不可靠。据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考证,藉田礼是从原始社会的礼仪演变而来的。藉田本是“公田”,是原始社会末期村社中集体耕作的公有地,其收获是用于祭祀、救济、尝新(按照时令将新成的果蔬、牲畜献给祖先品尝)等公共开支的,而藉田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脑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文献,我们最早可以了解到西周施行藉田礼的具体环节。《国语·周语》记载,西周的周宣王即位时(公元前827年左右),突然要废除长期实行的藉田礼,大臣虢文公为了劝谏他,便讲起了藉田礼的礼节,主要分为五项:
(一)准备工作
立春前九天,由太史观察土壤的变化,并通报给周王。周王而后通知百官做好准备,修筑祭坛,备齐农具。行礼前五日,乐师告知周王和风将至,周王和参加藉礼的百官开始斋戒三日。
(二)祭酒
举行藉田礼当天,周王先将用香草调过的鬯酒灌在地上献神,而后自己饮下甜酒。饮毕,便带着百官前往藉田。
(三)亲耕
亲耕时,周王只要用耒耜掘起一片土块即可,后续耕作的公卿百官则要依照爵位官职依次增加三倍,如公要掘起三片土块,卿要掘起九片。天子百官象征性地耕种之后,庶人要将藉田全部耕完。
(四)举行宴会
亲耕仪式结束后,开始享用准备好的太牢(即牛、羊、猪)祭品。这些祭品也是先由天子与公卿百官品尝,而后再由庶人吃完。
(五)监督劳动
藉田礼结束后,各级官员贵族要不断巡查,监督庶人劳动。
虢文公所讲述的藉田礼仪,基本被后世王朝所沿用。后世的改动主要有两点:首先,后世王朝所行的藉田礼,将皇帝在亲耕前祭酒的这一环节,转变成祭祀神农的仪式。其次,在皇帝亲耕这一环节,后世王朝采用的是《礼记·月令》中所说的“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的方式,也就是说,亲耕时由天子推动耒耜三次,三公推五次,卿和诸侯推九次,在天子众官象征性地完成耕作仪式后,由庶人将藉田耕完。不过,有些皇帝——如唐玄宗、唐肃宗——为了表现自己的重农之意,也有故意违反定制、行九推之礼的,但这只是少数,多数皇帝亲耕,只行三推之礼。
二、神农与藉田礼
越南的藉田礼现场有“神农”字样的旗子,前面所描述的西周的藉田仪式,与神农并不相关,那么藉田礼又是怎样和祭祀神农联系起来的呢?这要从古人对神农氏的祭祀说起。
古代王朝对祭祀对象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这种标准见于《国语·鲁语》与《礼记·祭法》。古人的祭祀对象,主要分为自然神与祖先神两大类,祭祀日月山川等自然神,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为民所用。而祭祀祖先神,尤其是那些对先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历代先贤,则是因为他们生前都“有功烈于民”。
传说神农辨识五谷,制作农具,教民农作,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历代皆注重对神农的祭祀。神农,古代又称他为“田祖”“先啬”“先农”等,这些称呼中以“先农”最常见,后世礼典中,大多把祭祀神农的仪式叫作“祠先农”或“享先农”。西周时期就应该有对神农的祭祀了。《周礼》有“祈年于田祖”的记载,《诗经·小雅·甫田》据传是祭祀神农的乐歌。秦代对神农的祭祀,虽然传世文献鲜有记载,但是近年来发现的周家台秦简、里耶秦简都有祠先农的条文,说明秦代依然保留着祭祀神农的礼仪。汉代以后,祭祀神农的文献材料就不绝于史了。
藉田礼与祭祀神农的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行藉田礼,先要“告祠先农”,祭祀完毕,而后“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后世行藉田礼,也继承了这一模式,其具体祭祀仪节,见于正史的“礼志”部分与历朝的官方礼典。后世王朝也多认为藉田礼的祭祀模式是东汉确立的,如明太祖朱元璋议定藉田礼时,礼官钱用壬便说:“至享先农与躬耕同日,礼无明文……至汉以耤田之日祀先农,而其礼始著。”《明集礼》也讲“东汉藉田仪,正月始耕,常以乙日祠先农于田所。先农已享,耕于乙地。由晋、魏以下,至于唐、宋,其礼不废”。可见明代人十分清楚,同日祭祀神农和亲耕藉田的传统虽然在礼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这种做法从东汉开始已成定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皆依汉法而行。藉田礼和祭神农融合为一后,帝王一般要先祭祀神农(祭祀时行三献之礼,即向神农敬三次酒),而后在藉田履行亲耕仪式。历代祭祀神农,还附带祭祀周人的始祖后稷,他是尧舜时期的农官,传说因勤劳农事而死于山间。一般说来,与亲耕藉田一样,皇帝是要亲自祭祀神农的,但北宋政和年间、元代以及明代嘉靖时,皇帝都曾因神农地位不够高而不亲自祭祀,只派遣官员代为祭祀。不过,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亲祭神农,而后亲耕。
三、藉田礼的青色主题
越南藉田礼中,另一个惹人注目的焦点是被涂画成五颜六色的耕牛。这些耕牛身上不仅有繁多的色彩,还有预示着吉祥的数字和图画。耕牛之外,周围的旗帜、来宾的服装、相关的器用,也都色彩不一,但在古代中国,藉田礼是有着统一的色彩风格的,那便是青色。在古人的五行配属体系里,春天对应五色之中的青色,因此在初春举行的藉田礼,也要突出青色元素。
先说衣服。南朝宋文帝时期,举行藉田礼要求“驾苍驷,建青旗,著通天冠,青帻,朝服青衮,带佩苍玉。蕃王以下至六百石皆衣青”。也就是说,皇帝要戴青色的头巾、身穿青色的礼服,参加祭祀的官员也都要穿着青色的衣服。此外,还要佩戴青色的玉饰,就连出行时乘坐的马,举着的旗子,也都要选用青色。南宋高宗时期明确规定,在皇帝百官耕种后,负责把藉田耕完的庶人也要身着青衣。
再看祭坛与祭品。古代帝王的藉田中,既有祭祀神农的先农坛,也有行亲耕礼用到的耕坛。先农坛,有的用青色的石料筑成,《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先农坛高五尺,广五丈,四出陛,其色青”;有时祭坛本身可能并不是青色,但要点缀以青色的装饰,《宋史·礼志》记载宋代行藉田礼时,要把先农坛“饰以青色”。耕坛之上,则要围上青色的幕布,如南朝宋文帝行藉田礼,“宿设青幕于耕坛之上”。不仅祭坛如此,献给神农的祭品——玉币,唐宋以来也要用青色。
最后来看看藉田礼亲耕所要用到的耕牛、耒耜与种子的青色元素。宋明时期,凡藉田礼所用耕牛,都要首选青牛,无青牛,次选黄牛,无论青牛、黄牛,都要着以青衣。农具方面,唐太宗称藉田礼要“乘青辂,推黛耜”,不仅皇帝所乘之车用青色,连使用的耒耜也要选用青黑色(黛)。不过,唐肃宗时曾对藉田礼所用的耒耜进行过一番改革,认为此前用到的耒耜专为行藉田礼准备,雕刻精良纹饰繁多,是“崇奢尚靡”的表现,应该改用农家常用的耒耜,后世由于大多遵守此制,因此行藉田礼是否还用黛青色的耒耜尚未可知。但是,宋明时期藉田礼所用到的耒耜,使用前后都要以青绢包裹,除了表示爱惜物用之意,恐怕也与藉田礼的青色主题有关。藉田礼用到的种子,隋代规定要用青箱盛放,唐代改用竹木箱,无盖,以青色装饰,盛放种子后还要覆盖青巾,后世大多也都遵从这一做法。可以说,青色元素在古代的藉田礼中十分重要,是一派春意的象征。
总的来说,古代所行的藉田礼具有如下的特点:其一,帝王百官亲行的藉田礼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表演性,不论是“三推”还是“九推”,都与真实的劳动相距甚远。其二,藉田礼反映了古代国家的等级秩序,行礼皆由天子带头,而后各个贵族、百官依照政治地位的高低依序进行,最后由百姓完成耕作。观瞻行礼,便可对国家的社会层级一目了然。其三,藉田礼还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藉田产出的农作物大多用以祭祀神灵,而非供自己享用。正如汉文帝所言,“朕亲率耕”的目的,在于“以给宗庙粢盛”。最后,亲耕藉田的仪式,还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古人以农业立国,在初春举行的藉田礼,具有劝课农桑,教谕子孙和百官体会稼穑艰难的教化意味。
除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越南、日本等国也保留着亲耕仪式。事实上,与藉田礼相近的仪式不仅见于古代儒家文明,也见于其他的文明。杨宽先生介绍说,古埃及也有类似礼仪,在水渠上举行,行礼时国王头戴王冠,手拿锄头,耕出第一道垄沟,后有专人负责将种子撒在沟里。这和《国语》中记载的周天子的藉田仪式基本相同。看来,在播种的季节,由国王亲耕种,来表达对农事的看重,以及祈祷获得丰收,大概是各个文明共同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清)秦蕙田. 五礼通考:卷一二四—卷一二五[M]. 方向东,王锷,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20.
[2] 杨宽. 古史新探[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 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 上海:中西书局,2011.
[4] 宋振豪.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 李竞恒. 越南主席阮春福履行“籍田礼”:起于中国商代,天子象征性耕作以“劝农”[EB/OL].[2022-02-13]. https://new.qq.com/rain/a/20220213A05SRH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