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山东“小三线”
2024-07-05穆宝忠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国家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这就是“三线建设”。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暨山东省从1965年初在沂蒙(沂蒙山)、泰莱(泰安、莱芜)山区拉开“小三线”建设的序幕。
建设初期,从地方各级政府、大型企业、老军工企业遴选了大批优秀分子支援“小三线“建设。在济南军区和山东省的正确领导下,山东“小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山东完善的军工体系,生产出大批优良的军工产品,为改善我军装备,巩固国防作出了应有贡献。20世纪80年代,山东“小三线”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军转民”,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经过奋力拼搏,成功实现了“军转民”的战略转移,生产出市场上紧俏的民用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出新的辉煌。实践证明:山东“小三线”军工是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建设山东“小三线”,时间紧、任务重,史无前例。山东“小三线”军工之所以在建设和生产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关键有一支敢打硬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是他们在企业生产关键时刻,刻苦攻关,排除万难,为军工顺利生产创造了条件,他们是“小三线”军工人的排头兵。
以曾获得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授予“大庆式企业”荣誉称号的山东民丰机械厂的职工队伍为例,就足以证明山东“小三线”军工有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建厂初期,民丰厂一无所有,到沂蒙山沟的创业者们只能住在该厂周围社员家腾出的房子里,地上撒一层干草,铺上席子,就是睡觉的地方。没有电,夜间点煤油灯。喝水要去村边小溪里用水桶挑。当新建的“干插缝”单身宿舍刚竣工,内墙还没完全干时,大家就搬进去居住。
三线军工人有着冲天的革命干劲,生产任务年年提前完成。1970年的生产任务仅用八个月零十天就全面完成。干部职工有一种主动找工作、自愿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积极性。厂党委因势利导,做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打山洞(即现在的岱崮地质博物馆),扩建54式14.5毫米高射机枪枪弹生产线的决定。从下半年开始,全厂的干部职工一分为二,一部分坚持军工生产,一部分组织打山洞。当时流行一句口号,“当英雄、当好汉、俩人工作一人干”。在挖山洞施工现场抡大锤、打炮眼、拉石渣,这都是些重体力活,下班后都累得浑身像散了架子,就是这样也没有人叫苦喊累。女职工和男职工一样抡大锤、运渣土,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全面完成了面积6066平方米的打洞任务。
从前方车间节约一副手套、一两棉纱,到后方服务部门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立方水,民丰人就这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仅使全厂职工、家属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还积累了大量资金。虽然节约了钱,但厂领导从没给职工乱发奖金,也没给职工搞任何福利,更无人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而是把节约的钱用在工厂的持续发展上,1973年引进了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弹曳光管生产线,没有向国家申请一分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工需求的不断提高,厂需建造一座职工俱乐部,但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财政上没有钱支持各单位建造楼堂馆所。厂无须国家投资,全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省下来的钱。
民丰厂的这支职工队伍不仅是山东“小三线”军工系统的先进典型,就是在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也很有名气。1978年6月,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兵器系统“兵器工业学大庆会议”,山东民丰机械厂被授予“大庆式企业”、四车间被授予“学大庆红旗单位”、一车间工人李在业被授予“学铁人标兵”荣誉称号。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以上事例不仅证实了山东“小三线”曾经的辉煌,对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证实了山东“小三线”军工是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作者:原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