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G表现是否促进了企业出口?

2024-07-05安占然王帅朱廷珺

南方经济 2024年6期
关键词:贸易壁垒信息不对称

安占然 王帅 朱廷珺

摘 要: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国际市场愈发重视企业的ESG表现。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研究ESG表现与企业出口的关系对于我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整合2009—2016年中国海关企业与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将其与华证评价体系下的企业ESG评分相合并,系统考察了ESG表现对上市公司出口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ESG表现能显著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ESG表现的效应分解显示,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维度的良好表现均会对其出口规模扩张产生积极影响,且相较于社会责任,环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表现对不同类型企业及产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推动了非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及目的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出口;机制检验显示,ESG表现通过提升企业声誉、减少贸易壁垒限制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企业出口。此外,文章还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提升企业出口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促进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并提高其出口技术复杂度。文章为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出口提供了证据,也为我国推进ESG建设和助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ESG 企业出口 贸易壁垒 企业声誉 信息不对称

DOI:10.19592/j.cnki.scje.411866

JEL分类号:D22,F18,Q56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6249(2024)06 - 138 - 21

一、引 言

近年来,受气候危机、疫情蔓延、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影响,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谢红军、吕雪,2022)。据《2022年ESG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相关的全球政策法规已逾千项。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要求》,为全球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这也标志着ESG报告披露成为企业国际化的必选项。尽管中国的ESG实践起步较晚,但社会各界对其重视程度不减,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在《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指出,央企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完善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ESG表现已经成为企业融入国际体系和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建设贸易强国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地缘政治冲突、中美贸易摩擦等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额出现波动,这对研究如何稳定我国外贸基本盘提出了现实要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贸易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企业迈入了新发展阶段,研究ESG表现如何助力企业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进而为其构建新型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于环境规制(杨冕等,2022)、环境信息披露(李昭华、方紫薇,2021)、社会责任履行(李峰、崔康乐,2022)、高管海外经历(许家云,2018)、公司治理(赵永亮等,2011)等角度,探讨了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或公司治理单个方面的表现对其出口的影响,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认为,企业为环境、社会责任或公司治理所作的努力将增加其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而对企业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任力、黄崇杰,2015;李昭华、方紫薇,2021);也有学者指出,这些行为会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许家云,2018)并增强国外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李峰、崔康乐,2022),继而促进企业出口。

那么,ESG表现能否提升企业出口规模?这一影响通过何种路径实现?对于企业污染程度、产权性质及出口目的国属性又存在何种异质性?除出口规模外,ESG表现是否会影响企业其他出口行为?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尚未有研究给出清晰的答案。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海关企业与A股上市公司匹配数据,系统考察了ESG表现对上市公司出口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表现能显著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在以“泛ESG基金持股数量和金额”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分析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非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及目的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中更为显著。同时,ESG表现的效应分解表明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维度的良好表现均会对其出口规模扩张产生积极影响,且环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强。ESG表现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声誉、减少贸易壁垒限制和降低信息不对称三个渠道促进企业出口。此外,文章还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提升企业出口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促进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并提高其出口技术复杂度,这对我国稳定外贸基本盘、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如下:第一,本文为提升企业出口绩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完善了相应的理论框架。虽然已有研究对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Melitz,2003;Minetti and Zhu,2011;朱信凯等,2020;金祥义、戴金平,2019;朱丹等,2023),但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探究ESG表现与企业出口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企业声誉、贸易壁垒及信息不对称渠道,对ESG表现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的理论逻辑进行刻画,是对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框架的有益补充,同时丰富了ESG经济效应及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二,除考察ESG表现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外,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验证了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方面的表现对其出口绩效的积极作用。同时,本文还探究了ESG表现对企业其他出口行为的影响,发现ESG表现不仅有益于提升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还能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且有助于提升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扩展和丰富了ESG表现的贸易影响效应研究。第三,从现实意义看,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企业践行ESG理念对稳定我国外贸基本盘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解,对推进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随着贫富差距、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频繁出现,可持续性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议题。ESG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ESG表现的经济效应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有文献对ESG表现影响企业声誉、创新、信息透明度、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理论和机制进行了细致分析。首先,良好的ESG表现能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邱牧远、殷红,2019),帮助企业提升客户稳定性(陈娇娇等,2023),强化企业价值链话语权(李颖等,2023)并提高其长期价值(伊凌雪等,2022)。其次,ESG表现对企业创新也具有积极影响:胡洁等(2023)指出ESG评级会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外部化,对企业创新产生激励效应;方先明、胡丁(2023)则认为ESG表现所体现的员工关怀能缓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提升员工福利及其创新积极性,进而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再次,良好的ESG表现能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及声誉。Drempetic et al.(2019)认为,企业的ESG信息作为财务业绩报告之外的补充性披露,将向外界传递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提升其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地,孙慧等(2023)发现ESG表现带来的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加会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研究中,谢红军、吕雪(2022)将企业ESG表现纳入经典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框架,发现ESG表现作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可以降低OFDI融资成本并克服对外投资过程中的外来者劣势,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相对而言,鲜有研究将ESG表现与企业国际竞争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探究ESG表现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与本文相关的另一支文献是对企业出口的研究。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重要方式,企业出口历来备受学界和政界关注。现有文献表明,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Minetti and Zhu,2011)、创新能力(王奇珍等,2016)、供应链稳定性情况(谭娜等,2022)等均会对其出口产生影响。Melitz(2003)则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纳入垄断竞争模型,得出企业出口状态取决于自身生产率水平的结论。也有文献指出,贸易壁垒会加剧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增加企业的进出口合规成本及生存风险(何有良,2018),降低企业出口积极性和贸易效率(鲁晓东、赵奇伟,2010),进而阻碍企业出口规模及市场范围的扩大(朱信凯等,2020)。除此之外,因经济主体做出决策时对信息的依赖性,信息摩擦与企业出口的关系也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Handley(2014)认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能减少企业出口成本,提升企业出口规模。金祥义、戴金平(2019)则提出企业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减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交易成本,提升其创新能力,继而扩大企业出口规模。进一步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国家或地区声誉作为国外消费者判断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将对企业出口产生重要影响。Cagé and Rouzet(2015)指出,从短期来看,良好的国家声誉能促进企业出口;但从长期来看,低质量产品出口企业将从国家声誉中获益,高质量产品出口企业却反受其害。叶迪、朱林可(2017)在计算企业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得到地区质量声誉指标,发现良好的地区质量声誉不仅能提高该地区企业的出口绩效,还能提升其出口产品的价格。

现有研究从声誉(Cagé and Rouzet,2015)、贸易壁垒(朱信凯等,2020)、信息摩擦(金祥义、戴金平,2019)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以谢红军、吕雪(2022)为代表的研究深入分析了ESG表现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但ESG表现在企业出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少有文献关注。国内外学者虽然分别就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和企业出口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除公司治理对企业出口的积极影响(赵永亮等,2011;许家云,2018)被学界普遍认可外,环境和社会责任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杨冕等(2022)发现环境规制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出口;李峰、崔康乐(2022)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将增强东道国消费者的品牌信任,进而增加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部分研究则从生产成本角度指出环境规制增加(任力、黄崇杰,2015)或社会责任履行(张静中、蔡东青,2006)会抑制企业出口。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将ESG表现与企业出口相联系,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企业的ESG表现如何影响国外消费者、企业以至国家对其产品的认可度,进而促进其产品出口,以此揭示ESG表现促进企业出口的微观基础和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既有研究表明,企业国际化进程中ESG表现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谢红军、吕雪,2022)。当企业将ESG原则纳入自己的决策过程,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转向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时,其出口竞争优势的形成就不仅仅局限于产品价格和质量等方面,还会涉及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ESG表现在企业出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首先,优异的ESG表现构建的企业声誉,能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何美贤、罗建河,2016),进而促进企业出口;其次,ESG所强调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及公司治理不仅符合进口商的认知要求,也逐渐成为企业规避进口国环境规制的重要手段(杨冕等,2022),良好的ESG表现能降低出口企业面临的监管处罚和诉讼风险,继而提升其出口意愿;再次,企业ESG报告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李增福、冯柳华,2022),这不仅能增强国外消费者和采购商对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认知,还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贸易双方匹配效率并扩大合作范围,从而促进企业出口;最后,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各个国家对本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谢红军、吕雪,2022)。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自身努力,更需要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共同参与。当存在可持续发展压力时,进口商更倾向于和具有高ESG表现的企业合作,这不仅有益于提升进口企业自身的ESG评分(Shin,2021),还能避免因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其造成负面影响1。据此,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ESG表现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于公众的消费决策中(方先明、胡丁,2023),ESG表现带来的企业声誉作为企业差异化的最好指标(Hansen et al.,2008)和企业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Devine and Halpern,2001),逐渐成为吸引国外企业和消费者,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竞争优势(Flammer,2018)。现有研究表明,ESG表现所传递的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努力,不仅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和采购商对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认知,还可以向他们传递可靠的产品信息和积极的商业信号,进而为企业培育良好的声誉(孙慧等,2023)。那么,企业声誉如何促进出口呢?首先,受信息摩擦影响,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了解往往有限,作为产品质量的信号(杨冕等,2022),良好的声誉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获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其次,当消费者感知到企业声誉与其自我定义相匹配时,他们更容易与企业产生自我联结,这能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Albuquerque et al.,2019),增加其对企业产品的支持;最后,企业声誉能建立客户忠诚度(高维和等,2009),激发消费者的自发支持行为,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正面传播。当媒体对企业进行虚假抹黑报道时,消费者可能基于声誉为企业辩护,降低媒体负面报道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何美贤、罗建河,2016)。综上所述,国外消费者会对高声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表现出更强的购买意愿,这对高声誉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大有裨益。

对进口商而言,在合作达成前,声誉意味着排序效应,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往往是该行业中的佼佼者(Hansen et al.,2008)。通过企业声誉选择合作伙伴不仅能提高进口商对出口企业的道德资本做出正确评判的几率,增加双方合作可能性,还可以有效降低进口商的搜寻成本,提高贸易双方匹配效率,继而对企业出口产生积极影响。在企业间合作关系建立后,良好的企业声誉意味着可信任性,这会降低出口企业违反契约条款、损害进口商利益的概率(Flammer,2018)。因此,合作双方无需耗费额外资源进行风险防范和关系维护,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机会主义倾向带来的资源占用,还能加深供需双方合作关系并扩大其合作范围,进而促进企业出口。据此,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提升企业声誉,进而促进企业出口。

ESG表现对于降低企业面临的贸易壁垒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危机激增,环境保护审查与劳工权益保护等隐性壁垒数见不鲜。这些壁垒不仅对企业的出口造成了大量的非财务性问题,也对我国企业的产品“走出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进口国政府可能通过关税政策或其他方式(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表现出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产品的歧视性(朱信凯等,2020)。如欧洲2023年引入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欧盟制造商规定的进口品征收“碳边境税”,该政策不仅会对水泥等碳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生影响,也会通过关联效应抑制我国其他行业产品的出口。

严格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所构筑的贸易壁垒,抑制了不满足进口国要求的企业的出口,同时会通过贸易转移效应为具有高ESG表现的出口企业创造新的竞争机会。一方面,高ESG表现的企业更有能力突破进口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增加出口目的地多样性,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具体而言,注重环境责任(E)的企业在环境风险管控(杨冕等,2022)、绿色创新能力(胡洁等,2023)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有助于减轻绿色贸易壁垒对其产品出口的限制。注重社会责任(S)的企业会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避免出现损害员工及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从而减弱社会责任壁垒对其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公司治理(G)则能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短视和投机行为,减少因产品质量或其他不满足进口方要求的产品问题造成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由于高ESG表现企业的产品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要求(谢红军、吕雪,2022),进口国可能将这些产品视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本国总体福利的重要方式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故而,具有较高ESG表现的企业面临因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标准而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的风险也较小,这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促进其出口规模扩张。据此,本文提出假说3:

假说3:良好的ESG表现可以减少企业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而促进企业出口。

当前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一则,信息不对称将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削弱企业的成长能力和同业竞争能力,潜在地抑制企业出口规模扩张(金祥义、戴金平,2019);二则,当存在较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出口商可能虚报产品质量、隐瞒自身履约能力,出于对风险的防范,进口商可能压低产品价格,从而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出现,影响企业出口(Cagé and Rouzet,2015)。

ESG评级要求企业披露更多信息,这减少了出口商与进口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首先,为获得ESG评级,企业需要在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额外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将向外界传递更多企业内部信息,降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双方信任水平。当买卖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时,能有效减少代理成本及沟通协商成本(Cheng et al.,2014),降低产品价格,促进企业出口。其次,为维持前后披露信息的口径一致,企业会尽可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这种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外在的信息壁垒,提升交易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匹配概率,改善交易匹配的质量,减少整个交易过程的低效率问题(金祥义、戴金平,2019),进而对企业出口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企业ESG信息会得到更多具有专业分析工具和能力的分析师关注(Baldini et al.,2018),专业分析师对ESG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将更多的企业信息传递至交易市场(李增福、冯柳华,2022),帮助进口商了解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能力,规避交易风险,还能强化对企业ESG实践的监督,降低企业在改善自身ESG表现过程中“纸上谈兵”的可能性,为进口方依据出口企业ESG表现进行的交易提供保障。据此,本文提出假说4:

假说4:良好的ESG表现可以降低贸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促进企业出口。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随着气候危机等社会性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重塑企业的经营理念。鉴于此,本文以中国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究ESG表现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所使用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Wind数据库、世界银行及中国统计年鉴。为便于计量分析,本文将华证ESG评价体系下企业ESG评分的C—AAA九个等级1赋值为1—9分,数值越大代表企业的ESG表现越好。针对数据匹配,首先,本文借鉴Yu(2015)的做法对相关数据库中的企业名称进行清洗;然后,按照股票代码将企业ESG指标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最后,按照企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及7位电话号码依次将上述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进行匹配合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ST类、企业年龄为负及控制变量严重缺失的数据剔除,为减少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稳健性造成的干扰,本文也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水平的缩尾处理。此外,考虑价格因素影响,本文以2009年为基期对企业出口额、进口国人均GDP等涉及价格的数据进行平减处理。由于华证ESG数据自2009年公布,而中国海关数据库仅更新至2016年,在数据处理完成后,本文共得到2009—2016年间1350家企业的429882个企业-产品-出口目的地层面观测值。

(二)模型设定和样本选择

为深入探究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本文设定回归模型如下:

[lnvalueitmk=β0+β1ESGit+β2Contorl+dj+ui+ωf+vt+τikm+εitmk]         (1)

式(1)为基准回归模型,其中[lnvalueitmk]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出口规模,借鉴金祥义、戴金平(2019)的做法,本文以企业-出口目的地-HS8位产品维度出口金额的对数衡量;[ESGit]为解释变量,代表企业的ESG表现,本文以华证ESG评价体系下企业的ESG评分衡量;下标i、j、f、t、m、k分别代表企业、行业、企业所在地区、年份、出口目的地及出口产品种类;[β0]为常数项,[β1]为本文所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系数,[β2]为控制变量组的系数,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预期回归系数[β1]为正;[dj]、[ui]、[vt]、[ωf]和[τikm]分别为行业、企业、时间、地区和企业-产品-出口目的地固定效应,[εitmk]为随机扰动项。[Contorl]代表可能影响企业出口规模的控制变量合集,用以降低识别偏误,提高计量模型准确性,包括:企业价值(TQ)、企业规模(Size)、融资约束(SA)、政府补贴(Sub)、企业年龄(Age)、现金流(CF)、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地区贸易开放度(Open)、进口国人口总量(People)及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GDP)。具体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主要回归结果

1.ESG表现与企业出口规模

本文采用高维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对式(1)进行估计,以考察ESG表现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规模,表2汇报了基准回归结果。第(1)列中,在控制固定效应的基础上,本文只考虑了ESG表现与企业出口规模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ESG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初步表明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2)列中,本文加入了企业层面控制变量,在控制遗漏变量对回归结果稳健性造成的冲击后,企业ESG表现对其出口规模的影响仍显著为正,证明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第(3)列中,本文进一步加入国家及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ES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考虑国家及地区层面影响因素后,ESG表现促进企业出口的结论依然成立。其余控制变量符号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总体而言,表2验证了假说1成立。

2.企业出口的ESG影响效应分解

已有研究考察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各个维度的表现与其出口的关系时,多基于环境规制(杨冕等,2022)、环境信息披露(李昭华、方紫薇,2021)、社会责任履行(李峰、崔康乐,2022)、高管海外经历(许家云,2018)等视角,但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是其各维度下多项指标的综合考虑。如环境得分不仅包括环境规制、环境信息披露,还要考虑企业的绿色经营目标、绿色产品、自身及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等。且除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出口的结论被学界认可外,环境及社会责任项下各子指标与企业出口的关系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本文感兴趣的问题是,企业较为综合的ESG分项表现如何影响其出口规模?为此,本文将基准回归中的ESG指标分别替换为华证ESG体系下分维度的环境评级(E)、社会责任评级(S)和公司治理评级(G),并进一步将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评级纳入同一回归模型下进行实证分析。

表3的(1)—(3)列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方面的优异表现均会提升其出口绩效。原因可能在于,环境责任评分较高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风险管控及绿色创新能力,在气候灾难频繁出现背景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还有益于缓解绿色贸易壁垒对其产品出口的限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重视消费者、员工及其他社会成员福利的行为,将为其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并减弱社会责任壁垒对其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公司治理则能有效抑制企业管理者的短视和投机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可信任性,继而减少贸易双方的代理成本及沟通协商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使得企业出口绩效提升。表3第(4)列的回归结果表明,相较于社会责任,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对其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强。在气候灾难和社会责任危机等社会问题影响下,可持续发展越发被各国政府、企业及人民所重视,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维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所作的努力,都将提升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度,进而促进其出口。但相较于社会责任,气候变化因其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公司治理水平则因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ESG表现的可信性,也越发被国际市场所重视,使得企业在环境及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对其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强。

(二)内生性分析

1.Heckman两阶段模型

本文在基准回归中以出口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了ESG表现与企业出口的关系,但这种排除非出口企业样本的行为可能引致样本选择偏误问题。为此,本文进一步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削弱该问题对回归结果稳健性带来的干扰。首先,本文以企业是否出口(若企业存在出口行为,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Probit模型估计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并进一步计算逆米尔斯比率(IMR)。之后,本文将IMR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第二阶段模型中,考察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后,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此外,为保证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识别有效性,本文借鉴杜明威等(2022)的思路,将滞后一期的企业出口行为作为排他性变量加入第一阶段回归。表4第(1)列汇报的第一阶段结果显示,ES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优异的ESG表现将提升企业出口的概率。表4第(2)列汇报的第二阶段回归结果显示,IM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说明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存在,证明了本文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缓解样本选择偏误问题的必要性。同时,ES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后,企业的ESG表现对其出口规模扩张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2.工具变量检验

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提升其经营效益,这也为企业的ESG披露及实践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动力,使得模型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问题。此外,由于模型设定及指标测度的局限性,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和指标测量误差问题,对回归结果稳健性造成冲击。为削弱内生性问题带来的影响,本文借鉴谢红军、吕雪(2022)的做法,参照《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1)》的“泛ESG基金”名录,选取出口企业被“泛ESG基金”持有的市值(FQ)和次数(FV)并将其进行对数化处理,以此作为企业ESG表现的工具变量,使用2SLS方法进行内生性分析。该工具变量的合理性在于:公募基金投资者可以通过“以脚投票”的方式影响企业的ESG实践,投资机构也可以通过私人接触的方式督促企业重视和改善自身ESG表现(谢红军、吕雪,2022),满足相关性假定;同时,“泛ESG基金”的成立和规模由基金公司决定,而持股组合和变化受基金经理影响,其对企业出口规模产生直接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满足排他性限定。2SLS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第(3)列和第(5)列汇报的工具变量第一阶段回归结果表明,“泛ESG基金”持股与企业ESG表现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工具变量和内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且F检验的结果远大于10,拒绝了弱工具变量的假设。此外,LM检验的P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证明不存在工具变量不可识别问题。在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第(4)列和第(6)列汇报的第二阶段回归结果显示,ESG表现提升企业出口绩效的结论依然成立。

(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测量偏误问题,本文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在表5第(1)—(2)列中,若企业的ESG评分大于等于6,本文将其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得到解释变量的替代指标ESG1;然后对离散的ESG评分取对数将其转化为连续变量,得到替代指标ESG2,之后将所得替代指标引入基准回归并进行计量分析。第(3)列中,借鉴杜明威等(2022)的做法,本文将基准回归中的核心被解释变量替换为企业-出口目的地-HS6位产品维度出口额的对数进行检验。第二,考虑行业和城市层面逐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本文第(4)列在基准回归固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行业-年份和城市-年份固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三,为削弱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稳健性带来的干扰,本文在第(5)列中对企业出口额最高和最低的5%的样本进行截尾处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第四,在基准回归中,本文使用了产品层面聚类稳健标准误。进一步地,本文允许同一年份出口产品间的相关性,在第(6)列中加入时间维度的聚类标准误进行回归。第五,考虑遗漏变量可能对回归结果稳健性造成的干扰,本文在第(7)列中将影响企业出口规模的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及制度距离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回归。表5的(1)—(7)列回归结果显示,ESG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在考虑各种可能对回归结果稳健性造成冲击的因素影响后,ESG表现仍可提升企业出口绩效,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可信性。

(四)异质性分析

为检验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差异性,本文从企业污染程度、所有权性质和出口目的地角度,考察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异质性作用,以求深入探究ESG表现与企业出口规模之间的联系。

1.企业污染程度差异

相较于非重污染企业,重污染企业提升自身ESG表现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这会增加其“漂绿”的可能性,一旦市场识别到这种行为,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但也有观点认为,重污染企业优异的ESG表现说明其更愿意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有利于企业行稳致远(王翌秋、谢萌,2022)。那么,在出口过程中上,ESG表现对污染程度不同的企业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依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将所有样本划分为重污染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并进行分组回归。回归结果通过了Chow检验,表明两组系数具有可比性,表6第(1)—(2)列的回归结果显示,非重污染企业ESG表现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大于重污染企业,说明相较于重污染企业,非重污染企业的ESG表现对其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强。一则,重污染企业本身的污染属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将企业进行ESG实践归结为其本身应该承担的固有责任,降低了对重污染企业履行ESG责任的敏感度。二则,重污染企业在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中定位较差,利益相关者往往将重污染企业履行ESG责任认定为基于媒体或者政府压力的“漂绿”行为,对企业是否真正有意愿和能力实现源头治理和绿色转型存在怀疑(潘爱玲等,2019)。三则,相对于非重污染企业,重污染企业欲提高其ESG表现须投入更多成本,这会增加该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降低进口商的合作意愿。

2.企业产权性质差异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ESG表现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结论。然而,这并未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进行ESG披露和实践时动机和目的差异会对企业出口规模产生异质影响。为此,本文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国企和非国企并以基准模型进行分组回归。表6的(3)—(4)列回归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ESG表现的系数显著为正,同时Chow检验表明两组间系数具有显著差异,说明ESG表现对非国有企业出口规模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一方面,作为纯粹的市场参与者,非国有企业提升ESG的动机除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其主要目的是提升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拥有“经济人”和“政治人”的双重身份,其进行ESG实践要考虑制度、政策等因素,注重响应国家号召。因此,非国有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和实践更多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国有企业进行ESG实践则是配合国家政策的需要。企业提升ESG表现存在的动机和目的差异,使得非国有企业ESG表现对其出口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因其承担的风险往往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ESG表现的提升带来的利益相关者认可,能有效缓解其融资压力,有益于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使得非国有企业的ESG表现对其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3.出口目的地差异

考虑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能影响其ESG实践及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导致ESG表现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在目的地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具有异质性。本文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依据国家收入水平将所有进口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进行计量分析。表6的(5)—(6)列回归结果显示,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Chow检验,且ESG的系数仅在发展中国家组别中显著,表明ESG表现有利于中国企业将产品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第一,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ESG方面的知识和实践均处于劣势(谢红军、吕雪,2022)。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期望提升自身ESG表现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通过与高ESG表现的企业合作,国外企业不仅可以从进口产品中学习绿色技术,还能借鉴其先进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经验,进而提升自身ESG评分。第二,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ESG实践起步较晚,发达国家更高的ESG要求筑起的ESG壁垒,阻挡了中国企业依托自身ESG表现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导致ESG优势在助力企业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时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五、机制检验和拓展性分析

(一)机制检验

基于上文分析,可以得出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结论。进一步地,本文预期ESG表现可能通过以下渠道影响企业出口:(1)企业声誉。具有高ESG表现的企业通过践行环保理念、承担社会责任等方式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出于自身或社会利益,国际市场会对这些企业的产品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2)贸易壁垒。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各国实施了大量限制贸易的措施,如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使我国企业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但ESG表现较好的企业往往更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这将缓解贸易壁垒对企业出口的限制。(3)信息不对称。为获得更好的ESG评分,企业要披露更多的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这能降低贸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升进口方的合作意愿,促进中国企业产品“走出去”。为验证上述预期的有效性,本文借鉴江艇(2022)的方法进行机制检验,并设置如下计量模型:

[Medical=β0+β1ESGit+β2Contorl+dj+ui+ωf+vt+τikm+εitmk]              (2)

式(2)中[Medical]为机制变量指标,包括企业声誉、贸易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程度,[Contorl]为控制变量集合,与基准模型回归一致,本文控制了时间、企业、行业、地区及企业-产品-出口目的地固定效应以降低其对回归结果稳健性带来的干扰。

1.企业声誉机制

已有文献表明,企业声誉作为企业差异化的最好指标(Hansen et al.,2008)和企业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Devine and Halpern,2001),有益于帮助企业建立客户忠诚度(高维和等,2009)并提升消费者认同感(Albuquerque et al.,2019),这使得高声誉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的被认可度,有助于企业出口规模扩张。那么,ESG表现是否会提升企业声誉?为回答该问题,本文参考管考磊、张蕊(2019)的做法,在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声誉评价的基础上,选用12个因子指标1,以因子分析法计算企业声誉(Fame)得分并将其按照1—10进行赋值,数值越大,企业声誉越好。同时,为验证结果稳健性,借鉴李增福、冯柳华(2022)的方法,本文通过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得到企业的媒体关注度,以企业每年在报刊和网络报道中正面报道数量+1的对数作为企业声誉(News)的衡量指标,该指标越大,企业声誉越好。若模型(2)中ESG的系数[β1]显著为正,则表明ESG表现能够提高企业声誉进而促进企业出口。企业声誉机制检验结果如表7的(1)—(2)列所示,对于不同方法衡量的企业声誉,ESG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证明ESG表现对企业声誉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良好的ESG表现带来的声誉提升将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假说2成立。

2.贸易壁垒机制

大量学者指出,贸易壁垒会加剧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增加企业的进出口合规成本及生存风险(何有良,2018),降低企业出口积极性和贸易效率(鲁晓东、赵奇伟,2010),朱信凯等(2020),谭娜等(2022),杨冕等(2022)分别以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制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研究对象,同样验证了贸易限制措施对企业出口的抑制作用,而优异的ESG表现可以减少企业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而扩大企业出口规模。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的贸易壁垒主要以反倾销、反补贴等形式的限制性措施为主(Niu et al.,2018),因此本文借鉴胡贝贝、靳玉英(2020)的做法,通过全球贸易壁垒数据库1获得特定年份各国出台的,可能对中国HS6位层面的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的贸易限制措施,将其与已整理好的数据相匹配,得到企业在某年出口至特定国家的HS6位层面的产品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数量,以此作为企业面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替代指标(NTM),同时将企业在特定年份面临的贸易限制性措施总量(NTM1)作为稳健性检验指标。若模型(2)中的ESG系数[β1]显著为负,则表明ESG表现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出口过程中面临的贸易壁垒助力企业扩大出口规模。表7的(3)—(4)列汇报的贸易壁垒机制检验结果显示,ESG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具有良好ESG表现的企业面临较低的非关税壁垒,这将对企业出口产生积极影响。假说3成立。

3.信息不对称机制

Handley(2014)指出,贸易政策信息的不对称会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推迟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继而降低企业出口规模。Novy and Taylor(2020)的研究也表明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企业决策,进口商可能减少国际货物订单量,以降低相关信息成本带来的冲击,致使出口商出口规模急剧削减。金祥义、戴金平(2019)从信息披露质量角度,同样得出了信息不对称增加将抑制企业出口的结论。为验证缓解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加双方信任度并降低交易成本是ESG表现提升企业出口绩效的机制,本文进一步检验ESG表现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影响。借鉴修宗峰等(2021)的做法,本文以企业被分析师(团队)的关注次数(AnaA)+1和研报跟踪分析次数(ReportA)+1的对数作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衡量指标。分析师的关注和分析能有效提升企业披露信息的可读性,并对企业形成良好的监督,因此本文认为分析师关注度越高,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此外,金祥义、戴金平(2019)认为在缓解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信息披露质量可能比信息披露的数量更为重要。因此,本文借鉴李春涛等(2018)的做法,以KV指数度量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式(3)中[Pt]代表第t日的股票收盘价;[ΔPt]为[Pt]与[Pt?1]的差值;[volt]、[vol0]分别代表第t日的交易量和年度日均交易量。在式(3)回归的基础上本文得到[λ1],最终求得KV=[λ1]*[106],KV指数越高,代表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差。表8汇报了信息不对称机制的检验结果,第(1)列和第(2)列中汇报的分析师关注度结果显示,ESG表现越好的企业越容易得到分析师的关注,而这种关注能有效缓解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第(3)列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的ESG表现越好,其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同样可以缓解信息摩擦问题。表8的回归结果证明ESG表现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这有益于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假说4成立。

(二)拓展性分析

在前文,我们基于出口贸易总额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上验证了ESG表现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及出口技术复杂度维度探究ESG表现与企业出口的关系。

1.ESG表现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

自Melitz(2003)基于企业异质性模型将贸易流量划分为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以来,出口二元边际就因其在贸易福利获取及贸易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借鉴陈雯、孙照吉(2016)的方法,以企业对各目的国出口的HS6位产品种类的对数作为企业出口的广延边际(EX),将企业在HS6位产品层面对各目的国出口产品金额与种类比值的对数作为其出口的集约边际(IN),进一步分析ESG表现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9的(1)—(2)列所示,企业ESG表现的提升对其出口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均有正向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良好的ESG表现带来的企业声誉提升及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能有效提高客户依赖度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出口集约边际。而企业在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中各个维度的表现不仅能降低企业出口过程中面临的非关税壁垒,还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员工创新效率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其新产品种类,这提高了企业产品进入新市场及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有益于企业出口广延边际提升。

2.ESG表现与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1。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逐步实现企业贸易模式转型升级,对于稳外贸、稳增长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借鉴许和连等(2020)的方法,以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比重2作为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OTshare),进一步探讨ESG表现与企业出口贸易模式的关系。表9第(3)列的回归结果表明,ESG表现的提升有益于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相比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在获得更高利润的同时也面临更高的成本:一则,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这不仅要求企业依据国外消费者的偏好和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许和连等,2020),还需要企业收集和了解国外消费者的偏好信息;二则,不同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需要企业全额缴纳中间品进口关税,这些原因都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企业的ESG表现不仅能提高外部投资者对其关注和认可度,还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当企业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承担生产和出口成本时,为获得更高收益,企业将提高一般贸易的出口比重。

3.ESG表现与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贸易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贸易强国的建设不仅要注重出口规模的增加,更要提升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强化企业出口竞争力。为探究ESG表现在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借鉴盛斌、毛其淋(2017)的方法,在依据各国HS6位产品出口信息及人均GDP计算产品层面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按照企业产品出口比重加总得到企业层面的出口技术复杂度(EST)。表9的第(4)列回归结果显示,ESG表现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其创新能力紧密相关。而企业ESG表现带来的融资约束下降、员工创新效率提高及风险承担能力提升均能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方先明、胡丁,2023),提升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此外,企业ESG实践带来的出口规模扩张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这不仅能为具有高资源投入特性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企业进口更多种类的高质量中间品,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这些中间品将作用于企业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进而提升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六、结论与启示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ESG表现所传达的中国企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所作的努力,会提升国外消费者、企业及政府对中国企业的认同感,这对于塑造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系统探究了ESG表现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表现会显著扩大企业出口规模,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ESG表现的效应分解显示,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各个维度的良好表现均会对其出口规模扩张产生积极影响,且相较于社会责任,环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表现对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及出口目的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良好的ESG表现会提升企业声誉、降低企业面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国际市场对我国企业产品的需求,还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出口风险,从而促进企业出口;在拓展性分析中,本文还发现良好的ESG表现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出口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还能通过降低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出口贸易模式转型升级。此外,ESG表现还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从而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启示如下:第一,政府应在借鉴国际通行准则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ESG信息披露提供指引。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逐步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话语体系,避免在西方ESG评价体系下,中国企业的ESG评分被低估的问题。第二,政府既要积极引导建立第三方审查机构,对企业ESG报告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查,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企业ESG实践的监管,避免部分企业出现虚假披露或者“只说不做”的“漂绿”行为,提升我国企业ESG表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可信度。此外,政府和企业也要加强对中国价值链上下游企业ESG表现的审查和关注,降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三,鉴于ESG表现对企业出口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企业应平衡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更积极的态度践行ESG理念,建立“共益”价值观,把ESG理念视作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机遇,将其融入到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中;另一方面,企业要对接国际ESG披露标准,提高自身披露信息质量并强化自身ESG实践,以提升自身国际ESG表现。同时,企业应准确把握ESG表现为其产品出口构筑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推进自身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陈娇娇、丁合煜、张雪梅,2023,“ESG表现影响客户关系稳定度吗?”,《证券市场导报》,第3期,第13-23页。

陈雯、孙照吉,2016,“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9期,第22-39页。

杜明威、耿景珠、崔岩,2022,“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出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世界经济研究》,第9期,第119-134+137页。

方先明、胡丁,2023,“企业ESG表现与创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第2期,第91-106页。

高维和、陈信康、江晓东,2009,“声誉、心理契约与企业间关系:基于在华外资企业采购视角的研究”,《管理世界》,第8期,第102-112页。

管考磊、张蕊,2019,“企业声誉与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还是寻租观”,《会计研究》,第1期,第59-64页。

何有良,2018,“贸易壁垒会加剧中国出口企业生存风险吗?——以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为例”,《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第145-153页。

何美贤、罗建河,2016,“企业声誉对消费者情感依恋和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顾客—企业认同视角”,《中国流通经济》,第4期,第108-114页。

胡贝贝、靳玉英,2020,“限制性贸易壁垒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效应研究”,《财贸经济》,第9期,第146-161页。

胡洁、于宪荣、韩一鸣,2023,“ESG评级能否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的验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第90-111页。

江艇,2022,“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第100-120页。

金祥义、戴金平,2019,“有效信息披露与企业出口表现”,《世界经济》,第5期,第99-122页。

李春涛、刘贝贝、周鹏、张璇,2018,“它山之石:QFII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金融研究》,第12期,第138-156页。

李峰、崔康乐,2022,“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东道国消费者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品牌国际化视角”,《华东经济管理》,第6期,第89-104页。

李颖、吴彦辰、田祥宇,2023,“企业ESG表现与供应链话语权”,《财经研究》,第8期,第153-168页。

李增福、冯柳华,2022,“企业ESG表现与商业信用获取”,《财经研究》,第12期,第151-165页。

李昭华、方紫薇,2021,“环境信息披露与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影响机制与资源配置效应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第90-105页。

鲁晓东、赵奇伟,2010,“中国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第21-35页。

潘爱玲、刘昕、邱金龙、申宇,2019,“媒体压力下的绿色并购能否促使重污染企业实现实质性转型”,《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第174-192页。

邱牧远、殷红,2019,“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ESG表现与融资成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第108-123页。

任力、黄崇杰,2015,“国内外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第5期,第59-80页。

盛斌、毛其淋,2017,“进口贸易自由化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世界经济》,第12期,第52-75页。

孙慧、祝树森、张贤峰,2023,“ESG表现、公司透明度与企业声誉”,《软科学》,第115-121页。

谭娜、高峰、何传添,2022,“贸易摩擦与中国企业出口——基于供应商关系的视角”,《国际贸易问题》,第9期,第35-52页。

王翌秋、谢萌,2022,“ESG信息披露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经济研究》,第11期,第75-94页。

王奇珍、朱英明、朱淑文,2016,“技术创新对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基于微观企业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第62-71+82页。

谢红军、吕雪,2022,“负责任的国际投资:ESG与中国OFDI”,《经济研究》,第3期,第83-99页。

修宗峰、刘然、殷敬伟,2021,“财务舞弊、供应链集中度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会计研究》,第1期,第82-99页。

许和连、金友森、王海成,2020,“银企距离与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经济研究》,第11期,第174-190页。

许家云,2018,“海归与企业出口行为: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金融研究》,第2期,第118-134页。

杨冕、王恩泽、叶初升,2022,“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增量提质”,《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第155-173页。

叶迪、朱林可,2017,“地区质量声誉与企业出口表现”,《经济研究》,第6期,第105-119页。

伊凌雪、蒋艺翅、姚树洁,2022,“企业ESG实践的价值创造效应研究——基于外部压力视角的检验”,《南方经济》,第10期,第93-110页。

张静中、蔡冬青,2006,“国际贸易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第6期,第105-107页。

赵永亮、朱英杰、王方方,2011,“企业内部治理、外部优势与企业出口竞争力——基于异质性理论的微观数据考察”,《产业经济研究》,第6期,第46-52+94页。

朱丹、武睆、王孝松,2023,“全球价值链中心度与中国企业出口——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10期,第82-102页。

朱信凯、孔哲礼、李慧,2020,“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基于出口强度与市场范围视角的考察”,《国际贸易问题》,第3期,第56-70页。

Albuquerque, R., Koskinen, Y. and Zhang, C., 2019,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Risk: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Management Science, 65(10): 4451-4949.

Baldini, M., Maso, L.D., Liberatore, G., Mazzi, F. and Terzani, S., 2018, “Role of Country- and Firm-Level Determinants in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0(1), 79-98.

Cheng, B., Ioannou, I. and Serafeim, G., 201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ess to Fin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5(1), 1-23.

Cagé, J. and Rouzet, D., 2015, “Improving ‘National Brands: Reputation for Quality and Export Promo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5(2), 274-290.

Devine, I. and Halpern, P., 2001, “Implicit Claims: The Rol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in Value Creation”, 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4, 42-49.

Drempetic, S., Klein, C. and Zwergel, B., 2019, “The Influence of Firm Size on the ESG Scor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atings Under Re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67: 333-360.

Flammer, C., 2018, “Competing for Government Procurement Contracts: The Rol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299-1324.

Handley, K., 2014, “Exporting Under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4(1): 50-66.

Hansen, H., Samuelsen, B. M. and Silseth, P. R., 2008,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in B-t-B Service Relationships: Investiga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7(2): 206-217.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6): 1695-1725.

Minetti, R. and Zhu, S. C., 2011, “Credit Constraints and Firm Export:Microeconomic Evidence from Ita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3(2):109-125.

Niu, Z., Liu, C., Gunessee, S. and Milner, C. 2018., “Non-tariff and Overall Protection: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and Over Time”,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54: 675-703.

Novy, D. and Taylor, A. M., 2020, “Trade and Uncertain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02(4), 749-765.

Shin, D., 2021, “Corporate ESG Profiles, Matching, and the Cost of Bank Loans”, SSRN Working Paper.

Yu, M., 2015, “Processing Trade, Tariff Reductions and Firm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The Economic Journal,125(585):943-988.

Has ESG Performance Promoted Enterprise Exports?

—Micro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 Zhanran  Wang Shuai  Zhu Tingjun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increasingly emphasizing the ES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wnturn of the global econom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G performance and enterprise exports has great significances for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de power and build a new system of open econom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ESG performance on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data of Chinese customs enterprises and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9 to 2016 and merging it with the enterprise ESG scores under the Huazheng evaluation system.

The study finds that ESG performanc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enterprise exports, and this conclusion still holds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The effects decomposition of ESG performance shows that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export scale expansion, and the good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a stronger promotion effect th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export scale expansion of enterprises.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es show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ESG performance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and products, and it mainly promotes the export of non-state-owned, non-heavy-polluting enterprises and products destined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Mechanism tests show that ESG performance promotes enterprise exports by enhancing enterprise reputation, reducing trade barrier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good ESG performance can enhance the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margins of enterprise export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 export trade patterns and improve their export technology complexity.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for how ESG performance affects enterprise exports, and it also gives useful policy insights for China to promote ESG construction and help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Keywords: ESG; Enterprise Exports; Trade Barriers; Enterprise Reputat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责任编辑:徐久香)

*安占然,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E-mail:anzhanran@126.com,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段家滩路496号,邮编:730020;王帅(通讯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E-mail:18205487817@139.com,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邮编:100070;朱廷珺,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zhutj1965@163.com,邮编:730070。感谢匿名审稿人和编辑部的宝贵意见,作者文责自负。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业智能化应用对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22AJL012)、教育部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双循环背景下数字经济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22JHQ062)、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深化甘肃与白俄罗斯经贸合作对策研究”(GBEYZ202301)资助。

1 2024年4月24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要求符合规定的企业对其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自查,并处理任何侵犯人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否则将被处以罚款。

1 华证ESG评分将企业ESG表现按照从低到高划分为C、CC、CCC、B、BB、BBB、A、AA、AAA九个等级。

① 考虑本文所使用被解释变量币种为人民币,因此将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国人均GDP以人民币与美元的年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进行衡量。

1 指标包括:企业资产、收入、净利润、价值在行业内的排名、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比、每股收益、每股股利、是否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可持续增长率和独立董事比例。

1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壁垒数据库网站Global Trade Alert。

1 资料来源:“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

2 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企业一般贸易出口额/企业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

猜你喜欢

贸易壁垒信息不对称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对策
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建材市场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cost Chinaexporters US$57.432 bln in 2009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