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2024-07-05吴阳丁元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

吴阳 丁元

摘要: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落后、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不足等问题。推进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应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字生产模式、填补数字治理空缺、提升数字生活质量等方面破题,对农业农村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进而奠定现代农业城发展的基础,尽快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11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提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从“实施”到“深入实施”,再到“持续实施”,用词的递进,足见党中央非常重视数字乡村建设的谋篇布局。

一、推进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确定了数字农业建设的时间节点,部署建设农产品生产环节数字化监测、数字种业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化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培育等十项重点工程。“十四五”时期,长春市应以数字乡村为切入点,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以数字生产为纽带,利用脱贫攻坚中政府和社会积累的重资产,优化乡村的发展道路。同时,对农业农村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从而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激活乡村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通过数字赋能将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双向流动,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乡村向城市单项输出的历史格局。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城乡传统的物理空间将更多地被数位空间所取代,数字技术正成为破解“城乡分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内容。将数字治理理念注入传统乡村治理工作,使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简化乡村治理程序,加大村务监管力度,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夯实“三治融合”治理根基,有助于夯实长春建设现代农业城的基础,尽快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二、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意识不足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数字技术的应用需求也不如城市迫切。而长春市有关数字城市和智慧社区的规划较早,但对于数字乡村规划却相对滞后,已有的数字乡村规划和实施意见也多表现出碎片化、表面化的特征,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局谋划。此外,在建设资金分配、人才培养、项目规划、技术服务配套等方面明显表现出乡村让步于城市的趋势。城市偏向的建设倾向是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掣肘,是导致长春市乡村数字化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

●数字基础设施落后

拥有信息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物联网设备等数字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先决条件,其覆盖范围、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发展乡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等都需要依赖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否则无法有效开展业务和服务。但目前长春乡村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无法支撑起数字化建设需求,光纤网络、5G网络都尚未实现全覆盖,因而无法满足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运行需求。

●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不足

数字技术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长春市绝大多数乡村尚未真正找到农业生产与数字技术应用之间的契合点,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和节约、提高农业生产的总量和质量、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是仅停留于“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环节上,离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目标尚远。

●农民数字素养欠缺

农民的思维观念和知识储备制约了乡村“数字生产力”发展。面对人工智能、“互联网 +”等专业化信息化平台以及生产环节中自动数据采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数字技术时,农民在获取、理解、创造和传播数字信息的能力以及安全有效使用数字工具的技能上仍有很大欠缺,大量的“数字贫困户”成为遏制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三、推进长春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举措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一是建设一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率先实现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统一与制度并轨。首先,对照城区现行标准补短板。对乡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确保城乡发展“数字机会”均等。其次,超前布局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等未来网络设施建设,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连接数量大、抗干扰性强、安全可靠等优势,为数字乡村发展注入强势动能。二是改造一批“转型促进”型基础设施。对乡村现有的传统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迭代升级,并全面融合新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全力打造集成智慧村务、智慧党建、网格化综治管理、普惠金融数字服务、“数字乡村积分宝”、“数字土壤”等应用系统的乡村治理数字平台,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充分利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和商贸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机会,推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设施建设,筑牢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基础。三是培养一批“融合应用”型基础设施。批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时,应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全面开展教育、医疗、养老等跨界合作。通过激发和释放数字技术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和普惠效应,真正实现乡村公共事务的良善治理,满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新需求。

建设数字乡村,对于人口分散的村落,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撤并类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权衡各类技术带来的价值与应用成本,统筹推进新基建工程建设。

●构建数字生产模式

以“数字技术+生产要素”为核心,夯实数字乡村的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一是发挥“数字技术+土地要素”优势。首先,开发“数字土壤”系统,助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长春市应尽快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嵌入卫星遥感图、行政区划图、卫星影像图、地形图、超图等底图,描绘市域数字土壤地图,实现土壤安全利用信息可视化。横向整合农业农村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数据资源,建立起农用地、未利用地、抛荒地数据库;纵向对接省级平台数据,建立起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库,通过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监管归口的土壤基础信息、空间信息、管理信息,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价值实现。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结合遥感卫星探测等技术,赋能土壤成分检测、智能灌溉、水肥智能决策、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达到实时监控且调控土壤微环境的目标,从而提高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产效率。再次,聚焦数字化管理,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在巩固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成果的基础上,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核对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全部纳入数据平台管理。通过数据平台对承包合同进行监测预警,做到合同到期前、承包费到期前自动预警,实现信息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最后,搭建县域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与产权交易平台系统进行对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互联互通的产权交易信息体系,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实时共享、互通互联。总之,未来要从泛在感知、业务牵引、空间数化、大脑汇智、场景赋能等层面,迭代更新乡村土地资源数字化转型路径,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为土地注入活力。二是发挥“数字技术+资本要素”优势。当前,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信贷成本高昂、业务风险难判、服务效率低下、客户触达范围有限等缺点,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亟需打造金融“新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并进一步要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春市应牢牢把握“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这一政策机遇,先行先试,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首先,建立普惠金融数字管理“驾驶舱”。由市财政投资建设普惠金融数字服务系统,针对乡村金融业发展需求,设计开发普惠金融实时监测软件。通过普惠金融数字服务平台,实现对融资对接、存贷款比例、金融投诉受理等金融信息的实时汇总和分析调度,为乡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金融数据支撑。其次,将农商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再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力扩大金融服务惠及面。依托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嵌入信息查询、融资对接、数据填报和信用评价等主要功能,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三方信息对接共享的“线上桥梁”。定期开展金融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园区等五类信用主体评定工作,同步更新动态信息,推动贷款风控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数字量化型”转变,全面把控信贷风险,实现精准放贷。最后,搭建数字金融服务新场景。推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小程序等各类线上渠道建设,优化资金申请、审批、放贷、还款等环节的数字化便捷方式,通过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最大程度地提升农民的使用体验。三是发挥“数字技术+劳动力要素”优势。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数字人才的支撑。首先,长春市应着力提高农民数字素养。由政府发起,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参与支持,建立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平台,通过提供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远程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切实提升产业数字化、新技术应用、电商销售、新媒体应用等技能。只有全面提升农民的数字时代适应能力和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能力,数字技术才能真正赋能乡村建设。其次,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数字技术人才。为避免数字乡村建设变成简单的技术堆砌,长春市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领军人才。该类人才应有能力寻找到新型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民主自治等方面的契合点,从而夯实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的智力支撑,切实激发起数字乡村建设新的内生动力。四是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数据要素具有规模报酬递增、非竞争性、低成本复制的特点,作用于不同主体,与不同要素结合,即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倍增效应。国家数据局等十七个部门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以数字赋能现代农业行动,正推动数据要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长春市应加快各领域数据的综合开发利用,尽快打通农业农村局、气象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及其附属机构的数据壁垒,共享历年来各机构搜集到的农业情报、经营信息、市场变动信息等,率先完成生产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尽快把生产经验转化成数字模型,以期最大限度地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提升减灾防灾能力。经销商亦可充分利用数据要素精准预测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引导农民以消费和市场为中心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提高农产品供需匹配程度,稳定供销关系。

●填补数字治理空缺

一是创建党建新模式。根据农村基层党员年龄高、外出务工多、流动大的特点,长春市可探索开发包括线上学习“三会一课”、参与民主决策、查阅电子会议纪要及党建数据统计、访问学习资源库等功能在内的党员管理系统,将相关内容搬上云端,党员只需通过手机等终端便可参与其中,解决部分党员无法规范参加组织生活的难题,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扩宽服务群众新渠道。首先,推动涉农政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依托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推动“互联网 + 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最大限度地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到村级受理,打通便民服务终端,实现农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其次,全面构建农民“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农民“评单”的工作模式。由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域内志愿服务力量,梳理出可提供的医疗健康、孝善敬老、教育助学、法律援助、应急救援等类别的接单服务,农民在家登陆乡村治理数字平台,便可发起“点单”预约服务,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将任务派发给专业的社会组织或志愿者,全面提升乡村志愿服务帮扶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服务实时化程度,大幅度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打造治安防控新工程。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以雪亮技防工程为核心载体,借助联通沃家云视“视频汇聚”、电信“天翼云监控”、移动“千里眼”智能监管设备,打造乡村高标准“雪亮工程”,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换。这样既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多用途的智能监控,又能存储监控图像,为相关案件的及时出警提供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警务工作效率,为创建“平安乡村”添砖加瓦。四是推行村务治理新措施。首先,将数字化手段融入到村务工作各环节,紧扣农民最关心的内容,创建“党建引领”“信息惠民”“阳光村务”“财务公开”“网格监督”等服务管理,农民通过手机App、IPTV电视、微信小程序、触摸一体机平台等途径,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村级会议、重大事项、村务公开等情况,实现零距离在线沟通。其次,长春市可以效仿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江西大余县“时间银行”模式,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创建“数字乡村积分宝”掌上平台。以村为单位,围绕技术创新、勤劳致富、诚实守信、院落卫生、好人好事、善行义举等行为制定积分细则,村镇管理人员在后台便可完成对辖区内农民的实名管理,发布参与村务活动的积分以及积分查询审核等工作。农民只需实名登录后,便可随时随地“领单积分”,也可以自主支配积分兑换粮油副食、化肥农药、生活用品等各类商品。通过线上申报积分、线下兑换礼品的方式,引导农民深度参与村庄治理,将“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让农民共享数字乡村治理的成果。

●提升数字生活质量

一是推动“数商兴村”工程,促进城乡消费均衡。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者对线上渠道消费的便捷性、货品品质的信任度、价格的感知度、物流的时效性、退货退款保障等消费体验方面尚存有疑虑,但一旦建立信任,电商将成为快速缩短城乡消费差距、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长春市需提前规划布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动农村邮政、快递、交通、供销、电商等各类主体深化合作,共建乡村寄递公共配送中心,促进“一店多用”,打通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打造文化数字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生活。借助数字技术渗透、融合、跨界、互动等优势,推动数字出版、数字表演、数字教育等新兴文化业态在乡村落地生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可借助数字技术,开发数字文化展示场景,将乡村民间工艺、民歌戏曲、民俗活动、节庆赛事等特色内容广泛传播出去,扩大乡村传统文化影响力,增强本土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吴阳,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 数字治理;公共政策。

丁元,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 王宝珍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