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2024-07-05白媛魏书亮王思林

大学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思政教育

白媛 魏书亮 王思林

[摘 要]高校校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落实思政育人任务,是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挖掘校史文化资源、搭建校史思政教育平台以及强化校史教育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提出高校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探究思政教育新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校史文化;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00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记录着学校办学理念、校园建设、育人成就、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校史文化是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具有启发、引导和塑造作用,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教育功能。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策源地,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2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2]。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多年来,始终与中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在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师大在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史文化为根基,探索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与综合育人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

(一)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一部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兼具的高校历史,是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认识学校、理解学校、认同学校的重要依据。高校校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同向同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校史文化资源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校史馆、陈列馆、校史展览、校史文物、校史读本等,将这些校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还能在与学生主体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学府,已将校史文化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传统。学生在入学之初,便能通过参观形象陈列馆、聆听校史文化讲座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辉煌历史,深刻感受学校爱国进步的文化传统。如今,校史文化教育已成为北师大思政教育的入学第一课。

同时,校史中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可以作为立德树人的宝贵思想资源。高校历史中的学生运动、革命英烈、模范人物等均可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是当之无愧的“红色师范”,始终同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基层组织之一。在这里,走出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走出了五四运动八勇士、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先驱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志士。高校把校史中的红色记忆融入思政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思政课堂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把信念火种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拓宽高校思政教育渠道

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拓宽全面、立体的思政教育渠道,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场所的局限,更有效地促进思政小课堂与校园大课堂的结合。高校校史文化可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校园环境中自然呈现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中矗立着鲁迅先生雕像、五四纪念碑、三一八殉难烈士纪念碑、一二·九纪念碑等校园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的背后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事业中荡气回肠的校史故事和无数可歌可泣的校史人物。师生漫步于校史文化长廊,于无形中领悟校史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革命传统,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环境育人的功能。

通过校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思政教育的渠道得以不断拓宽。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时效性强,校史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校史文化的传播渠道,加大了宣传效率和推广力度。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思政教育内容也日益丰富,这些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巧妙地将红色党史和百廿校史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精心制作的“百廿初心 红色基因”微视频,以1~3分钟的时长,生动地介绍了李大钊、缪伯英、魏野畴等校史人物,并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以及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历史事件。该微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校园新媒体官方平台累计获得1078万次浏览,受到了广泛关注。2022年,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北师大拍摄了形象艺术影片《无负今日》。该片讲述了在百余年历史长河中,三个不同时代的感人故事,回顾了梁启超、黎锦熙、王梓坤等著名学者的往事,并详细叙述了北京师范大学自创建以来的国语运动、倡议设立教师节等重要历史事件。影片在全校学生中引发了观影热潮。如今,众多新媒体形式已成为学校历史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和思政教育的新课堂,同时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校史是国家与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深深扎根于历史,又具备鲜明的现实意义。学校峥嵘岁月中凝练、积淀的办学思想理念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这种精神内涵既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有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策源地,北京师范大学自百年前就率先派出海外留学生、开办教育研究科、创办平民学校,到20世纪80年代首倡设立新中国教师节,形成了爱国进步的优良传统和弘扬师道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北师大立足于师范院校的根本职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提出了打造 “行走在祖国大地的思政课”的理念,引导学生砥砺能力素质,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成为乐教、适教、善教的“四有”好老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些校史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使得思政教育突破了课堂局限,打破了学科壁垒,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神州大地上,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二、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一)挖掘高校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高校应重视对珍贵校史文件资料、声像材料和典型器物的挖掘、收集、保护与展示工作。挖掘校史文化中名师先贤和时代楷模所展现出的爱国进步、锐意进取等文化品格,并将这些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其次,高校应加强将学校历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策引导。在高校设立校史文化研究部门,加强档案史料的多维度开发、校史研究和校史资料库建设。同时,积极编撰与出版校史丛书、专题研究成果集等文献,以丰富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此外,高校还应全面开展校史课程开发工作,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校史文化基础课程,制订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通过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学校一个个栉风沐雨的历史片段和可歌可泣的校史人物转化为思政课堂上的经典案例,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怀。最后,高校要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史馆、陈列馆、主题雕塑、文化景观等相关设施,并定期举办校史文化专题展览。这些文化景观与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了将学校历史文化融入教学的丰富素材和脚本。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团队在校史资料收集、校史编撰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编研基础,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图志》《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第一卷 1902—1949)》《北京师范大学纪事(1902—2011)》《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发展百年图志》等校史读物,全面参与学生入学教育,且不定期为学生开展“学习党史校史 传承红色基因”“北师大的大学精神与光荣传统”等校史讲座,主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红色师范与百年传承”主题展览以及建校120周年的“百廿京师 教育兴邦”主题展览,为学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撑,有效提升了校史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二)搭建校史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同时注重各类课程、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积极搭建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平台,以进一步提升二者的协作效应。

第一,重视大学校史馆、主题陈列馆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校史文化元素遍布大学校园,使其文化价值有机融入校园环境。这些场所不仅是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是德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有目标的体验式学习,从而深化学生对学校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形象陈列馆是学校主题团课和党课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近1万人次学生参观。由历史学院学生组成的专业讲解队伍,将静态的历史文化信息转化为动态的教育情境,使讲授双方都能从校史文化传承中获得深刻的教育体验。

第二,搭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利用这些平台以微电影、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学校的历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以及头条号、澎湃、百度、哔哩哔哩、央视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拥有官方账号。利用不同时间节点,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通过不同方式推出与校史文化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见表1)。例如,在五四青年节,推出北京师范大学“五四纪念碑”的介绍;在12月9日,回顾一二·九运动中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发出的时代先声。这些新媒体平台将北京师范大学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融入现代生活,让思政教育贴近实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校史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应强化校史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并丰富其教育形式,以提升教育效果。在传授校史文化知识的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校史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并鼓励他们将这些内涵付诸实践;还应建立师生合作讨论、合作备课等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了解学校历史的机会,甚至参与校史教学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加入校史研究团队和宣讲团队,使他们积极成为学校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为传承和发扬校史文化贡献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类校史思政教育实践活动(部分活动见表2),旨在教育引导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近年来,北师大举办“红色师范,百廿长风”党史校史宣讲活动、“绽放新时代的师范荣光——学习回信精神,接力筑梦强师”“中国梦 强师行”等主题宣讲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并讲述学校光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此外,学校还每年举办暑期社会实践论坛,回顾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坚定北师大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促使他们践行报国之志。同时,这些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爱国爱校、欢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校园各处的生动实践。

三、结语

历史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开展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有效手段。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高校应将校史文化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加以展开。通过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搭建校史思政教育平台,并强化校史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课程。这不仅是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委会.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第一卷 1902—194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魏书亮,姜文.高校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北京教育(高教),2021(7):59-62.

[4] 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0-64+68.

[5] 马玉婕.行业特色高校红色校史资源的内涵与价值[J].北京教育(德育),2022(10):76-80.

[6] 张红霞.以红色校史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21(1).

[责任编辑:梁金凤]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思政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在破局与建构中迎接融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