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7-05张甜甜李洪群程小荣
张甜甜 李洪群 程小荣
摘 要:在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规划及支持下,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对于高职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需求。本文首先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剖析汽车智能与网联专业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情况。发现存在课程设置落后、教师知识体系落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包括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师队伍,加强产学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智能化汽车的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如通信、计算机、电子等。这就需要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实现不同技术的有效融合。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仍停留在传统燃油汽车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当前各高职院校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抓紧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加速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此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较好较快地为社会输送既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又可以进行应用的高技能人才 。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教学中,产教融合模式的应用很有意义,包括:1.贴近产业需求:使教育与产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2.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4.增强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然而,该模式在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知识体系滞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及产学合作机制不够顺畅等,亟待通过创新性的对策加以解决。本文基于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出创新实践策略,以进一步推进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1.1 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5G 时代的重要产业之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经基本完备,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处于全球并跑阶段,不同等级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进入市场,并在多场景下蓬勃开展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自动化驾驶:逐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2.车路协同: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高效交互;3.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使汽车具备更强的智能决策能力;4.大数据应用:基于海量数据优化汽车性能和服务;5.5G 通信普及:实现更高速、低延迟的通信;6.绿色环保: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7.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8.安全性提升:运用先进技术保障行车安全;9.成本降低:随着技术进步,降低相关成本;10.广泛的行业融合:与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度融合。
而当前汽车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针对传统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检修及制造装配,面对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快速响应,进行变革、转型,主动寻求发展。根据媒体报道,到2025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净缺口约为3.7万人,而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仅不到万人。可以看到,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这对我们高职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2 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情况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的模式探索,其以校企合作为内核,构建起协同育人的模式。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很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据调查,从 2019 年开始,全国已经有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目前,江苏省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正式开设了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包括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与金龙等汽车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深度的产教融合。于2021年9月开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招入第一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学生,共一个班34人。2022年招收一个汽车智能技术班,共41人。2023年招收一个汽车智能技术班,共46人。学院与企业联合构建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CAD辅助绘图、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原理与实践、汽车构造、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部署与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装调与测试、人工智能Python编程及智能车应用、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智能网联汽车装调与测试等。并通过引入1+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智能网联车辆安装与安全操作能力、智能网联车辆传感器装调能力、智能网联车辆数据采集与标注能力、智能网联车辆线控底盘CAN通信测试和智能网联车辆综合测试能力。将最新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同时,该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保持紧密的产业联系。
2 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存在问题及挑战
一个优质专业所输出的人才一定要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调研,了解了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市场需求及毕业生需求等信息,从而总结出当前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2.1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1 课程设置滞后
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的课程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以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甚至是传统燃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相关课程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针对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的课程只有《汽车智能与网联概论》《线控技术》《C语言》这三门课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快速,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可能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行业需求,从而在毕业后面临技术过时的困境。
2.1.2 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滞后
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是来自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专业,并未完整地受过汽车智能与网联方向的专业培训,导致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滞后,并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常常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
2.1.3 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教学过程应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融入相应的实训项目内容,做到知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我院为例,虽然实训设备上购买了装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定位导航系统的智能小车。但是一方面因为生产厂家制造经验不足、教师采购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实训设备频出状况,常常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在课程应用中,学生并未能够获得较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培训。
2.2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2.2.1 技术快速更新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更新快的主要原因有:1.市场需求的推动: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和互联功能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制造商加快技术更新;2.竞争压力: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厂商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3.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等领域的快速进步,为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4.政策支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交通的鼓励政策,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5.安全要求:随着车辆安全标准的提高,智能网联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6.功能拓展: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导航、车联网等功能的不断拓展,要求技术持续更新。7.数据驱动:大量车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技术优化提供了依据。8.行业合作:汽车制造商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紧密,加速了技术创新。
这些因素使得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在短时间内不断演进和更新。行业技术发展迅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2.2.2 多学科融合
汽车智能网联技术需要多学科融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功能复杂性:智能网联汽车涉及多种功能,如自动驾驶、智能导航、车联网等,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实现。2. 技术综合性:该技术融合了通信、计算机、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的技术。3. 系统集成要求:将各种组件和技术集成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4. 满足用户需求:涉及用户体验、安全性等方面,需要多学科的视角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5. 适应市场变化: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多学科融合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6. 保障可靠性:多学科的协同作用有助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多学科融合是实现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跨学科能力。
3 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3.1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师队伍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迅速,课程设置需要不断更新,以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并应强化实践能力: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
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教师需要不断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优秀的教师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稳定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定。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
3.2 加强产学合作
我院正在探索与金龙、比亚迪等优质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构筑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进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传感器拆装、标定、检测、执行控制开发的实训场地和设备,满足实训需求。加大学生参与和动手实践操作力度,提供给学生的实训项目符合市场需求,输送能够胜任企业工作的智能网联汽车技能型人才。
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包括可以降低实训室建设成本,同时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感,通过交互学习,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政府、企业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室,包括智能网联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视觉识别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检修实训室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体验。在虚拟仿真实训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障碍物识别、紧急制动、路径规划、动态地图信息采集及创建、车道偏离预警及车辆自适应巡航等功能的实训教学。我院于今年3月建设完成三维动态仿真实训室和VR实训室,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部分内容,后续将会不断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相关软件课程。
3.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智能网联车辆安装与安全操作能力、智能网联车辆传感器装调能力、智能网联车辆数据采集与标注能力、智能网联车辆线控底盘CAN通信测试和智能网联车辆综合测试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求职基础,输出易受企业青睐的优质毕业生。
4 结语
产教融合是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产教融合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可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下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晗,马敬天.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汽车教育,2023:125-127.
[2]梁海鸽,齐静.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20):51-52.
[3]张甜甜,崔传真.基于“一体三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汽车,202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