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人口普查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
2024-07-04史思平
摘 要:统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人口普查准确率及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入探析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人口普查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全面分析了统计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合法合理、快捷高效、长期有效等原则,为其作用发挥指明了具体方向,总结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于传统的人口普查模式具备的优势,并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建立健全技术支撑、创建合适数据库、设计合适算法等具体问题。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建设 人口普查 互联网发展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45-02
前言
在最近一次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层面的信息化统计制度,并在部分领域微观层面具有智能化的雏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基层末端落实、不同节点统计等方面,信息化制度还未完全建立。本文从信息化统计建设在全局中的作用出发,创新性提出人口统计专业数据化建设、算法设计原则及方法、建立技术支撑等方法,最大程度提升人口统计的准确性,避免重复统计、漏统计等问题出现,为建立人口统计常态长效机制、促进数字政府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立足人口普查效率的提升,着眼于统计信息化建设,针对相关概念、应坚持的原则、作用表现、方式方法等开展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统计信息技术
统计信息技术是统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和必要条件,缺乏科学有效的统计信息技术就难以保证统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统计信息技术就是为保证全面、准确、高效地识别、获取、转移、处理、传递、应用及分析相关统计数据信息,所采用的一系列相关方法、技术和理论,统计信息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和统计技术,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
(二)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按现行人口普查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口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一般来说,要统计全国范围内及行政区划内人口数量、质量以及其他相关情况。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全范围、一次性调查登记计算,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包括资料评价、汇总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七次人口统计,最新一次的人口统计是在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人口统计往往与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及其他各项专业性普查充分结合,尽量减少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人口普查中应坚持的原则
统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多项原则,下面仅对最重要的三项原则加以论述。
(一)合法合理原则
一方面,必须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人口统计信息涉及人民群众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职业、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有些地区还可能涉及血型、健康状况、个人经历等详细信息,在进行信息化统计的时候,务必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性。要从制度、技术及思想层面阻断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链条,采取设置复杂密码、加密、使用国产化数据库等方式不断完善技术措施,对试图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严格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法规进行处罚,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防止出现“灯下黑”、监守自盗的情况,促使工作人员严格树立“人民群众信息安全重于天”的思想;另一方面,必须严格遵守合理性要求。要谨防以信息化建设为名,造成基层更大的负担,要在立项之初进行充分的论证,确保统计信息化建设能够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不造成基层工作者的负担。
(二)便捷高效原则
要确保信息化系统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洁,使得普通工作人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后可以较为轻易上手操作。要秉持节约节俭原则,在开发信息化系统过程中不造成过多的时间、财力、人力的浪费。要预留代表不同功能的接口,方便后续添加各项功能。要具有较高的空间存储率,能够满足人口较快增加的需要。要具有适当的容错率,能够在较快时间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改。
(三)长期有效原则
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变化速度快、变化周期短的实际,在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提升信息软件寿命,不断提升软件可维护性。要通过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相融合的方式,正确选用大容量的数据测试算例,充分考虑到边界数据、冗余数据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软件测试,针对错误和不合适的情况,及时进行程序修改和改进,确保质量过关。要定期加强统计信息化软件的排查与维护,及时发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数据存储长期有效、安全可靠。
三、统计信息化在人口普查中的优势
(一)与传统人口普查相比,统计信息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与传统人口普查方式相比,信息化人口普查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是数据资源方面。传统人口普查是信息孤岛,开发受限,具有阻隔化、分散化的缺点,而信息化人口普查在数据汇聚和数据链接中实现整合化与资源化。二是调查方式方面。传统人口普查由于纸质化和手工操作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保管缺损和信息偏倚的情况,而信息化人口普查由于数字办公和人机交互,具有电子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三是在业务能力方面。传统人口普查由于信息不足和分工越来越细等原因,具有碎片化和裂解化的特点,而信息化人口普查在实现项目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标准化与融合化的特点更加彰显。四是组织管理方面。传统人口普查具有层级下达和部门壁垒及科层化和结构化的特点,而信息化人口普查通过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管理,实现了信息交互,加快了工作节奏。总体来说,信息化人口普查具有精准、简约、便捷和高效的特点。
(二)充分适应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
以2010年6月作为起始点,以2020年6月作为终点,全面考察10年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首先说明的是,网民特指每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中国居民,年龄限定在6周岁及以上,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带孩子过程中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供孩子娱乐或者学习的方式,并不被纳入到统计范围之内[2]。
在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方面,2010年6月网民数量为4亿多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0%左右,而2020年6月网民数量为9亿多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0%多,增长了1倍多;在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比方面,2010年6月手机网民数量接近3亿人,手机网民占网民占比为60%多,而2020年6月手机网民数量为9亿多人,手机网民占比为100%,分别增长了3倍多、1.5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4G及5G技术以及手机制造技术迅猛发展;在城乡互联网普及率方面,2010年6月城镇互联网普及率40%多,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接近20%,而2020年6月城镇互联网普及率接近8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多,分别增长了接近1倍、2倍多;从网民年龄结构情况来看,区分6周岁到10周岁、10周岁到19周岁、20周岁到29周岁、30周岁到39周岁、40周岁到49周岁、50周岁到59周岁、大于等于60周岁7种不同的情况,6周岁到10周岁、40周岁到49周岁、50周岁到59周岁、大于等于60周岁4个年龄区间呈现上升的情况,而10周岁到19周岁、20周岁到29周岁、30周岁到39周岁3个年龄区间呈现下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层次结构变化所导致的,6周岁到10周岁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二胎及三胎政策的放开,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数量占比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小学低中年级教学中,更多要求使用互联网设备的原因。
(三)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吸收传统人口普查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化统计方法,有利于实现人口信息数据的长期安全存储,通过设置合适的导引,便于从海量数据中准确定位到每个人的信息,从而实现快速查询。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人力、时间、精力、财力的节约。此外,通过接入公安、财政、教育、医疗、司法、养老、生育等专业数据库,便于实现部门之间的系统联动,以及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融会贯通[3]。
四、人口普查中实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业数据库
建立专业的人口普查数据库,由于涉及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实践中不建议使用国外的Sql Server、Oracle、Mysql、DB2、Redis等数据库[4],以使用人大金仓、阿里云、腾讯、南大通用等国内大数据公司的数据库为宜,从源头杜绝失密、泄密问题的发生。人口普查数据库分成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功能库,主要实现数据汇聚、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比对、数据查询等,具体实现形式表现为生产库和查询库;另外一个是业务系统库,主要包括卫生信息数据库、医疗信息数据库、教育信息数据库、住房信息数据库、交通信息数据库、保障信息数据库、就业信息数据库、养老信息数据库、消费信息数据库等。应该看到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数据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多对多的关系,在实现方式上宜使用三层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模式),使得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人机交互层实现物理层面的脱离,避免单个计算机系统呈现过重的负担,不断提升程序的可维护性,从而为提升程序寿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合适算法
在算法设计过程中,使用的专业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电子化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安全基座技术等。建立四个方面模块:分别是普查准备模块、人口登记模块、质量控制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其中,普查准备模块主要包括数字化绘图、大数据整合、新媒体宣传和智能化培训等;人口登记模块主要包括普查员身份识别、普查指导员监督、住户自主申报、离线或入网登记等;质量控制模块主要包括业务规则校验、地理定位操作、审核实时上报、身份信息比对等;信息安全模块主要包括一户一码申报、电子采集信息、实时直接传输、信息加密脱敏等。
(三)建立健全技术支撑
人口普查中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用户端、智能终端设备、软件系统、业务支撑平台、基础设施5个部分。其中用户端主要包括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对象3个组成部分;智能终端设备主要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4个组成部分;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微信、人口普查小程序、地图标会软件、应用及数据处理软件4个组成部分;业务支撑平台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问卷填报、规则校验、数据比对、进度查询、信息传输、资源链接、业务管理、日志查看等10个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分为数据生成、计算服务、负载管理、储存备份、加密脱敏等基础服务层面的5个组成部分,以及虚拟化、安全基座、业务系统、网络设施等技术设施。用户端和智能终端设备之间是相互之间触及及便携的关系,智能终端设备和软件系统之间是互相提供网络支撑和进行访问的关系。技术支撑与管理支撑、业务支撑一同,构成了人口统计中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撑。
五、结论
统计信息化建设既给人口普查理论及实践带来了突破性变革,反过来又在人口普查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理论活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目前如何在人口普查工作中更加系统地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尚未有统一的标准,需要结合各地各行业的优势及特点,集纳各地所长,尽快促进标准的建立及完善。总之,要充分利用不同行业领域各自具备的特点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东晴,汪发元,何智励.财政投入、信息化水平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于西部地区11省及自治区2009—2019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25-132+162.
[2]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J].遵义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07):87-92.
[3] 庄岩.属地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统计公信力提升研究——以Z市为例[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4] 刘玲.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M镇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作者简介:史思平(1990—),男,汉族,山东兰陵人,统计师,研究方向:农业统计、普查统计。]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