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鬲的婉转华章
2024-07-04魏文闯万芬芬
魏文闯 万芬芬
[摘 要]通过对先秦时期青铜鬲考古学和艺术学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青铜鬲最初作为实用炊器的起源,逐渐过渡为礼器并在婚姻制度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复杂历程。强调了青铜鬲在古代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对先秦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审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鬲;青铜器;炊器;礼器;媵器
[中图分类号]J5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11-007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魏文闯,万芬芬.青铜鬲的婉转华章:从炊器到礼器、媵器的历史演变[J].天工,2024(11):75-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课题(21WW14)阶段性成果。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此时社会经历了巨变,从原始农业社会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个时期,青铜文化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而青铜鬲作为青铜器的一种,在先秦人民的日常生活、礼制和婚姻制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先秦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窗口,其造型的演变与商周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一、从炊器到礼器的演变
(一)青铜鬲的起源
青铜鬲从起源可以追溯至商朝,作为一种青铜器,它初现时主要被用作炊器,用于烹饪和炊事。这一时期的青铜鬲器型相对简单,通常具备盛放食物的基本结构。其样式与鼎相似,但又不同于鼎,主要区别在足处,《尔雅·释器》云:“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足,即阔足,也就是说鬲与鼎相比,足更为疏阔[1]。
(二)青铜鬲的日用功能
青铜鬲从陶鬲演变而来,最初为炊器,专用于烹煮谷物。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进一步证实了鬲作为炊器的功能。如《周礼·考工记·陶人》中记载:“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2]
造型上仍保留陶鬲的呆板特征,制作工艺粗糙。如图1所示,商代早期的“人”字纹铜鬲,高19.3 cm,口径13.4 cm,其上的“人”字纹是唯一的纹饰。其鬲腹形制为袋形腹,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而“人”字形纹饰可能是为了引导火焰加热方向,较快地煮熟食物,因此其形制和图案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在这个时期,青铜鬲的艺术审美主要表现为简约而实用的外观,追求功能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青铜鬲不仅用于烹煮谷物,还在考古发现中展现了其在烹饪肉食方面的应用。尽管容积较小,适用于小型肉食,但在一些墓葬中发现的青铜鬲内部含有动物骨骼和食物残渣的情况,如陕西泾阳高家堡墓葬中的云雷纹鬲,山西天马曲村墓葬中的作父辛鬲(见图2)等,都表明了青铜鬲在烹饪肉食方面的应用。
(三)青铜鬲的祭祀及丧葬功能
尽管青铜鬲最初作为炊器存在,但在西周中期,我们可以观察到青铜鬲逐渐摆脱其实用性质,开始进入礼器系统。其器型、纹饰和用途开始受到更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为后来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青铜鬲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不再仅仅是用于日常烹饪的炊具。
(四)青铜鬲的礼制功能
在西周时期,礼制逐渐确立,青铜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它的造型、花纹、铭文等元素逐渐被赋予礼制的象征意义。王黼的研究中指出,青铜鬲作为礼器的应用体现为“列鬲”制度,即两件以上的相同青铜鬲摆放在一起,这种制度在墓葬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这一方面反映了此期间的青铜鬲在从炊器向礼器转变的过程中地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周长期安定的环境下青铜冶炼技艺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青铜鬲在礼制中的作用逐渐突显,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鬲数量逐渐增多,形制、花纹几乎相同,如图3所示的师趛鬲,是目前所知的青铜鬲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高50.88 cm,口径47 cm,重48.8 kg,属分裆鬲。由于未经泥土掩埋,鬲表面被打磨后上蜡,因而品相保存完好,青铜的素玄之色中泛着亮光,极为精致。师趛鬲的纹饰包括3种:腹部的回形纹,上凸6条巨型回首夔龙纹;颈部的双首夔龙回曲纹;耳部内、外两侧的重环纹。其内部铭文为:“唯九月初吉庚寅,师趛作文考圣公、文母圣姬尊趛。其万年子孙永宝用。趛。”显示出对家族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也反映出其在礼制中的重要性。礼制的发展使得青铜鬲的功能从实用逐渐演变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随着青铜鬲从炊器向礼器演变,其艺术审美也不断演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青铜鬲的形制设计逐渐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精致的特征,对纹饰图案的注重度也显著提升。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礼仪和深层次艺术价值的追求。作为礼器,青铜鬲的审美特征趋向于庄重典雅,彰显着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青铜鬲作为礼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形制的复杂性以及纹饰图案的精致性不再仅仅为了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达。铭文和图案反映了古代复杂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事件,赋予了青铜鬲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雕刻技艺在青铜鬲的制作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青铜鬲上的铭文和纹饰进行精湛的雕刻要求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艺术审美与雕刻技艺的融合,使青铜鬲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呈现出卓越的工艺美和极高的艺术品位。
(五)“列鬲”制度的形成
在西周中期,“列鬲”制度逐渐形成,并在青铜礼器的分类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与“列鼎”和“列簋”制度不同的是,“列鬲”的数量并非依次减少,而是基本相同。这种差异表明,青铜鬲在当时的礼制中具有一种独特的平等地位,与其他礼器并列,作为一类礼器的代表在墓葬中得到应用。
“列鬲”制度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制度演变。相较于“列鼎”和“列簋”的递减趋势,“列鬲”显示了一种对等的观念,彰显了青铜鬲在社会仪式和礼制中的特殊地位。这也表明了在西周中期的社会结构中,鬲作为一种独特的青铜器具,具备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列鬲”制度的形成使得青铜鬲广泛地参与到墓葬礼仪中。这种集体使用的方式,既凸显了青铜鬲的社会地位,也体现了一种共同的仪式观念。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礼制、宗法制度以及人们对青铜鬲的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从礼器到媵器的演变
(一)媵器功能的初现
在西周时期,青铜鬲逐渐成为礼器,不仅用于祭祀活动,更成为展示等级、身份的器物。礼器的使用不局限于祭祀场合,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礼制的深刻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后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崛起,社会秩序发生动荡。这一时期的变革为后来的三国通婚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青铜鬲的礼制功能逐渐减弱,开始作为媵器崭露头角。媵器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风貌。青铜鬲转变为媵器是礼制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青铜鬲的衰微
西周晚期,嫡媵婚制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两国通婚逐渐过渡到了三国通婚。这一时期经历了社会变革,礼制逐渐瓦解,青铜鬲作为政治联姻的媵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铭文变迁成为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见证。
青铜鬲上的铭文逐渐演化为一器两铭,这在象征层面反映了三国通婚的实质,即政治联姻的扩展。具体而言,在樊君鬲的铭文中,翔实地记载了樊君为两国制作媵器的过程,涉及叔赢、芈等名字,清晰地反映了三国通婚的具体实践。这种明确的铭文记录成为研究该时期政治联姻机制的重要资料。樊君鬲上铭文所记:樊君作叔赢芈媵器宝鬲。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叔赢芈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女子。叔赢是曾侯嫡女,樊君之女芈是媵女, 樊君为本国和他国女子共作媵器,三国之间进行联姻。从这不难看出通过三国通婚,各诸侯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同盟关系,巩固了政治力量,同时也为增强军事实力奠定了基础。青铜鬲作为政治联姻的象征,其铭文记录了这一过程,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有力佐证。
三国通婚制度的确立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政治联姻不仅巩固了各同盟,还强化了王室的权威。对青铜鬲铭文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还为理解当时政治格局提供了深刻视角。通过深入挖掘青铜鬲铭文的信息,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政治联姻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青铜鬲作为联姻时的媵器,其象征作用愈发凸显。在青铜鬲上的铭文中,不仅记录了实际的联姻情况,更体现了青铜鬲作为媵器在三国通婚中的特殊地位。
三国通婚制度的存在是礼制演变的产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礼制的瓦解。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再次趋于稳定,到战国晚期,青铜鬲便从礼器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渐渐消失了。
三、小结
青铜鬲最初展现出一种朴实的形态,作为炊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其设计注重简约,更加强调功能性,体现了对烹饪工具实用性的追求。这一阶段,艺术审美的关键点体现在简单而实用的外观设计,强调在实际使用中的便捷性。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演变,我们观察到青铜鬲逐渐蜕变为礼器,其审美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制更加精致,纹饰更为繁复,不再仅仅服务于日常使用,更加强调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从功能性到艺术性的过渡,使得青铜鬲超越了日常工具的范畴,成为一种彰显主人身份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进入媵器阶段,青铜鬲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升华,成为婚姻、宗法制度的重要符号。其在联姻制度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强化了青铜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艺术审美在这一阶段不仅体现为外观设计,更融入了对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的表达。
对青铜鬲审美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古代审美的多样性和演变过程,同时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简约、庄重、实用的艺术特质与当代追求本真、实用的审美趋势相契合,为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审美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一研究展示了青铜鬲作为文化载体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视角。
总的来说,青铜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炊器到礼器、媵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用功能越来越弱,礼制功能越来越强。这其实也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一个规律。我们也可以认为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就是礼制发展的规律。作为礼器,青铜器是礼制确立的体现。作为媵器,青铜器是礼崩乐坏的表现。所以说,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就是整个先秦时期历史变迁的体现,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3]。
参考文献:
[1]张远.西周时期青铜鬲的审美造型演变与赏析[J].收藏与投资,2023,14(2): 39-41.
[2]周全.黑陶文化之源流、嬗变与现代传承[J].学术交流,2015(12):163-166.
[3]呼杨洁.青铜器功能与历史变迁:以青铜鬲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9):228-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