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读本》教学中学生行动力的培养
2024-07-04杨晓亚刘笑尘
杨晓亚 刘笑尘
【摘要】文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所要培养的学生行动力的内涵进行解析,并针对当下学生行动力培养的现状和原因,提出确立目标、明确要求、创造机会、优化设计、评价激励等对策。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行动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杨晓亚(1973—),女,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刘笑尘(1996—),男,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小学高年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从2021年9月开始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1]。教师要通过《读本》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
然而,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正如教材编写组在“致同学们”中说的那样:每一讲以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做为落脚点,希望你能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读本》教学时,要将教学最终落实到小学生的行动上,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行动力。
一、《读本》教学指向的行动力内涵
什么是行动力?MBA智库百科解释为:愿意不断地学习思考,养成习惯和动机,进而获得导致成功结果的行为能力[5]。可见,行动力代表了人的主动意愿,具有动机导向和目标要求;行动力是一种行为能力,体现在行动上;行动力是将理想变为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重要能力。
基于以上对行动力的理解,笔者认为,《读本》所要培养的行动力,是指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应具备的相应行为能力。具备这种行动力的学生,接受、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学懂弄通《读本》中治国理政智慧的大道理和个人成长成才的小道理,对自己的行动目标有理性的认识,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行动的意愿和毅力,具备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恰当行为的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能将思想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
此外,《读本》所要培养的行动力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思想、观念、态度、能力和行动的整合统一。外显的是行动,内隐的是支撑和调节行动的思想观念和态度能力。这种行动力是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行中学、在行中知,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过渡和转化,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行动力也是核心素养的另一种体现。可以这样理解,具有行动力的人也是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二、学生行动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读本》投入使用已近3年,当下学生行动力培养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哪些原因导致的?下文分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没机会行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就《读本》而“读本”,教学的每一讲内容和理论仅落实于课堂,未设置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环节,没有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课程观和课程理念,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没有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
2.不愿去行动。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读本》每一讲内容要落实到行动上的具体要求和行为,落实积极性不高,不愿脚踏实地地去做。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够,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行动热情,没有激发出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的内驱力。尽管教师搭建了实践活动平台,但学生主观上还是不感兴趣,不愿意行动。
3.行动无方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虽然具有较高热情和积极性,都愿意主动开展行动,但当学生实际要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设置实践活动要达成的目标,或设置不明确;同时,教师没有给出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没有行动的方向;没有具体的方案,学生就没有操作的路径。
4.行动不持久。这主要表现在,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要求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但是存在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现象,行动没有持久性。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对学生行动的评价激励机制。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具备很强的自控能力,如果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行动的过程中,不给予充分关注;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或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就会削弱学生坚持行动的积极性和意志力。
三、通过《读本》教学发展学生行动力的对策
(一)确立目标,让学生行动有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读本》蕴含着中国梦、人民为中心、改革发展、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又融合了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块头大不等于强、人无精神则不立等成长道理,充满了思想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典型的案例、思辨式的讨论等形式,把这些思想和道理讲透、讲活、讲深,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获得思想的启迪,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落实行动,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教学《读本》第1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时,教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自己敬佩的人的追梦历程。学生分享了以下内容:“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为实现探月梦想不懈奋斗;屠呦呦面对挫折不放弃,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竺士杰、孙景南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认真,勇于突破……他们用自己的个人梦托起了中国梦。由此,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追求梦想;在追梦路上,一定要勇往直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勤奋刻苦,坚定追逐并实现梦想的信念。
(二)明确要求,让学生行动有指导
教师不仅要通过《读本》教学,让学生把握每一讲的主题,弄懂其中的道理,还要让学生知道,把理论转化为行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要明确行动的目标和具体要求。有了目标和要求的指引和指导,学生才会有行动的驱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读本》每一讲的教学后,找准行动落脚点,引导学生明确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比如,《读本》第1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的行动目标是:我们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的行动目标是:我们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第10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行动目标是:我们要保护环境,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
在落实每一讲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都要着重引导学生明确该讲内容的行动目标和具体要求。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方法的指导。比如,在教学第4讲“唯改革才有出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采访爷爷奶奶,了解改革开放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采访提纲,拟好采访问题,并对如何采访提供方法指导。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行动有舞台
在开展《读本》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搭建落实行动的舞台,让学生切实将具体要求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为例。这一讲内容旨在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争着做的意识。对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公益微打卡”的实践活动,列举了学生近期可以参与的公益活动,如“关爱老人,服务社会”活动、“我是小交警”文明交通活动、爱心义卖活动、垃圾分类环保行动等。每一个活动都列出了具体的参与时间和活动地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参加,并在活动结束后填写活动表格,把活动感受简要记录下来。
(四)优化设计,让学生行动有收获
行动力具有活动性和操作性。教师可通过优化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知道在实践活动中该怎么做,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行动力能够不断提升。
比如,将《读本》第6讲“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理论内容落实到行动上,体现为学生要有民主意识、协商意识。教学时,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读本》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开展了“红领巾小提案”实践
活动。
首先,教师让各中队队员寻找和发现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队员们一起商讨解决方法,形成一份完整的红领巾小提案,上交到学校大队部。接着,学校大队部审查提案,评出最佳提案,进一步优化问题解决方案,提交学校少代会讨论并通过最终方案。最后,落实方案内容,彻底解决问题。
实践中,学生解决了放学时北校门灯光照明不够、校内失物无人认领等多个问题。通过参与“红领巾小提案”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学会观察发现、调查研究、合作研讨、民主协商,真正体验了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过程,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总之,教师可以将《读本》教学与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课程整合起来,与少先队活动等活动形式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切实提升道德行动力。
(五)评价激励,让学生行动有毅力
行动力强表现为具有坚韧性和持久性,不会虎头蛇尾,也不会中途放弃。要想让学生拥有强大的行动力,教师必须重视外部的评价激励。评价激励是增强学生行动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评价激励是一种约束和监督,它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动完成情况、行为表现等作出价值判断,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或未来努力的方向,既是对当前行动的总结,又是对以后行动的指导,有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行动内驱力。
比如,《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旨在让学生将劳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自觉而持久的行动力。为此,教师设计了评价活动“劳动储蓄卡”。教师让学生记录下一周内每天“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的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写实记录。家长每天都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确认,并作出评价。一周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和分享,对自己一周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好的做法与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学生自荐、同学推荐和教师推荐的方式,评出一周劳动小能手。
在这个评价活动中,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人对自身劳动表现的认可,从而增强了学生继续坚持劳动的动力和信心。学生会在评价激励中慢慢地把劳动变为自己惯常的一种行为,形成持久的行动力,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雪萌.优化《读本》教学的五项行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16-17.
[2]于学强.论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历史经验与路径选择:关于习近平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研究与思考[J].探索,2017(1):113-118.
[3]彭慧敏,赵鑫润.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高校思政课教师勇担历史使命[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2):38-39.
[4]张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5]梁涛.青年行动力缺失的表征、原因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