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视角下《雪夜林边驻足》的解读

2024-07-04田冬骏

新楚文化 2024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批评弗罗斯特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因其诗歌具有浓郁而朴素的新英格兰色彩,也被称作“新英格兰诗人”。《雪夜林边驻足》是其创作的一篇著名诗作,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各方的广泛好评。这首诗反映了弗罗斯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诗中所描述的“树林”“小马”“村庄”以及“承诺”都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采用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诗歌进行细致解读,揭示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并探讨诗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

【关键词】生态批评;弗罗斯特;《雪夜林边驻足》;生态意识;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3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1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位卓越的诗人。弗罗斯特的诗风最大的特征之一是朴素而又含蓄,在平淡的内容和简单的诗句中,把深沉的思想与哲学意蕴融合在一起。他曾四度荣获普利策奖,这在美国诗坛绝无仅有。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与寂寞、绝望和死亡相关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叶。所以弗罗斯特经常用凋谢的玫瑰比喻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一种孤独、悲伤的意境。《雪夜林边驻足》是其代表作之一,于1923年发表在诗集《新罕布什尔》上。在这首诗中,新英格兰乡间的雪夜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自然美,诗人在一个雪夜驾着马车赶路,路过一片森林时,为林间的深幽和黑暗所吸引,一瞬间竟忘却了时间,停下来出神地凝望这雪夜的美景。马颈上的铃铛响起,将他从沉思中拉了回来。诗人依依不舍地与森林道别,夜还很长,他要履行自己的诺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诗中所描绘的各种自然意象,都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迄今为止,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足》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对其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解读,例如从认知诗学、概念隐喻理论、符号学视域等角度研究,然而少有学者从生态批评视角对该诗歌展开研究,且多侧重于表面的象征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生态哲学探讨。因此,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本分析。研究过程中,将重点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中所蕴含的生态警示和环境伦理问题。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还能够认识到文学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促进环境保护行动方面的潜在力量。

一、生态批评理论的内涵

生态批评是一种跨学科的文学批评方法,它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以及这些描写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的目标是揭示文本中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同时批判那些忽视或破坏自然环境的思想和行为。生态批评的概念最早由威廉·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在1978年提出,随后在199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rotfelty)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和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自那时起,生态批评已经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推动了对环境危机的文化反思,并促进了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

生态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存在的自然界,还包括人类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和表征。其次是“地方”的概念,它强调特定地理位置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特征的重要性。第三是“环境正义”,这涉及文学作品中如何展现不同社会群体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平等遭遇。最后是“可持续性”,它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长期影响的管理。这些核心概念构成了生态批评分析的基础,帮助批评家们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主题和意识形态。

生态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理论如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新历史主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批评理论都关注权力结构、身份认同和社会正义问题,而生态批评则将这些议题扩展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例如,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探讨了性别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殖民生态批评则关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如何影响全球环境。生态批评借鉴了这些理论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视角,即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和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对话,生态批评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容,也为解决现实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这首诗歌的生态批评分析,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弗罗斯特作品的理解,也能够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意识,对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弗罗斯特的自然观

弗罗斯特的自然观是他诗歌创作的核心。他常常被誉为“自然诗人”,因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生涯。弗罗斯特的自然观并非单纯的浪漫主义式的赞美,而是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活动的批判性反思。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美丽与和谐的一面,也有残酷与无情的一面。在他的诗歌中,自然不仅是背景和场景,更是情感和哲理的载体。弗罗斯特常常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隐喻人类社会和个人心灵的状态。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自然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精确地捕捉自然景象的细节,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氛围。从《雪夜林边驻足》中那匹神秘的马在雪地上留下的蹄印,到《白桦树》中树木在风中的摇曳,弗罗斯特的自然描写总是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美学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智慧,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自然的超验价值和美。浪漫主义者看待自然作为自由、野性和创造力的象征,他们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灵感。诗人们倾向于将自然景观理想化,使用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个人情感和宇宙的神秘联系。例如,华兹华斯和雪莱的诗歌就体现了这种与自然的精神对话。弗罗斯特对自然的描写一方面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因素,但他并没有沉湎于此,更没有美化大自然的纯洁与美好,他的笔调更深邃、更客观。弗罗斯特的自然观则显示出一种更为现代的态度,他作品中的自然不是理想化的避风港,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区别,在诗作中常常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表现出一种更加现实主义的态度。在浪漫主义看来,自然是灵感的源泉,是情感的寄托,而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自然不仅仅是美丽的背景,它还具有双重性,既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也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中对自然的描写非常细腻,他熟悉自然事物的细节,这与浪漫主义诗人如叶芝所描绘的浪漫化、仙境般的自然景象形成对比。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雪夜林边驻足》的解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冲突

弗罗斯特在诗中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既是自然的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他的存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他强调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但也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在《雪夜林边驻足》中,罗伯斯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夜中的森林景象。他注意到了雪花轻轻飘落的细节,以及冰挂如何装点着树木。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欣赏,也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罗伯斯特的自然不再是人类情感的投射或象征,而是以其自身的形式和存在被尊重和描绘。

在诗的开头,“我想我从未在寂静中/走过这片树林”引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这份寂静不是简单的宁静,而是暗示着一种未知和不可侵犯的自然状态。随着诗句的推进,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并非单纯的欣赏,更多的是对自然力量的认识和尊重。

接着,“但我有诺言要履行/有长途要赶/在我睡之前还有几里路要走”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隐喻。这里的“长途”和“几里路”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挑战和追求。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面对自然的严峻考验,也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诗中的“雪夜”“树林”“黑暗而深邃”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寒冷、孤独且神秘的画面。这些自然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氛围,也象征着自然界的冷漠和无情。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显得格外渺小,他的驻足不仅是身体上的暂停,更是心灵上的迷茫和探求。

然而,尽管自然的力量让人感到畏惧,诗人并没有选择回避或放弃。相反,他在诗的结尾处提到了“有诺言要履行”,这表明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必须继续前行。这种坚持和决心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不屈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分析这首诗时,我们不难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诗人描述的自然景象是冷酷无情的,如“大雪纷飞”“树林荒芜”“黑暗而深邃”,这些都暗示了自然的残酷和无情。其次,诗人在面对自然的力量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他停在树林的边缘,看着前方的黑暗和风雪,感到了恐惧和迷茫。他甚至联想到了死亡,这进一步强调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在《雪夜林边驻足》中,自然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自然且神秘,又让人望而生畏。树林对弗罗斯特来说象征着具有挑战性和魅惑力的自然本身。树林的静谧幽深象征着大自然的神秘、恐怖、复杂、深不可测,而皑皑白雪却象征着大自然纯洁可爱、善良崇高等特点。树林与白雪这对意象的结合昭示我们:神秘的大自然表面看似覆盖着一层可爱纯真的表象,实际上却深不见底,深邃且神秘莫测。在黑暗的冬夜的衬托下,幽深的树林对诗中人有着无穷的诱惑,令他心驰神往。然而字里行间诗人心中对大自然的恐惧又表露无遗:“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year of the year.”[3]196树林中的黑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疏离,引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也有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一种深刻的互动和内心的对话。在诗中,树林和雪夜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背景,引发诗人深层的思索和感慨。这显示了自然不仅是物理存在的空间,也是心灵寻求启示和宁静的场所。诗中描绘的小马、微风和飘落的雪花都成为诗人情感的延伸,它们似乎在与诗人进行沟通,询问和分享彼此的秘密。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自然界的元素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

(二)生态警示与环境伦理

《雪夜林边驻足》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生态警示。通过对诗中小马的描写,弗罗斯特提出了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灵犀相通,和谐共处的可能性的问题,暗示了一种更加平等和尊重的态度。

诗中叙述者的心理状态——孤独、迷茫、恐惧——揭示了人在遭遇自然力量时的无助感。叙述者在树林边缘的停顿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憩,更是心灵上的沉思。他对前方黑暗的恐惧和死亡的念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未知面的害怕。弗罗斯特在这里传递了一种生态警示:人类的自信和科技进步不应使我们忘记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脆弱性。这促使读者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如何在不破坏这种平衡的情况下继续发展人类社会。

再者,诗中“但我有诺言要履行”的句子凸显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责任和义务。尽管面临自然界的威胁和挑战,叙述者仍然坚持前行,表明了人类对生活的承诺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态度反映了一种生态警示:在追求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自然界的价值和界限,避免无限制地开发和剥削。弗罗斯特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界深深的敬畏和尊重。诗中没有对自然的浪漫化描写,而是以一种更加真实、严肃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的威力。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应当谦卑地看待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学会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试图控制或征服它。诗人的驻足和沉思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是对更广泛的环境问题的隐喻。弗罗斯特通过这首诗提醒读者,自然界的奥秘和力量远远超出人类的理解,我们应该以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此外,诗中对环境的细致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环境保护的关切,呼吁人们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文学表达,弗罗斯特传达了关于环境伦理的深刻见解,即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的态度还反映了环境伦理中的一些核心观念,如生态平等原则和环境正义原则。首先,弗罗斯特在诗中展现了生态平等的原则。他认为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和现象,而不是将人类置于中心位置。这种观念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呼吁人们以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与自然共存。

其次,诗中也提到了环境正义的原则。他通过描述自己在夜晚停下脚步,与自然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不仅是对当前世代的,也是对未来世代的。此外,《雪夜林边驻足》中的环境伦理还体现在弗罗斯特对自然景观的珍惜和保护上。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夜中的森林美景,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魅力和重要性。这种珍贵的自然景观需要得到保护,而不是被破坏。因此,这首诗可以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雪夜林边驻足》中的环境伦理思考是深刻而积极的。它不仅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还鼓励我们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这种环境伦理观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足》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这首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自然描写著称,而且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思考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诗中的自然元素——树林、雪地和马——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情感和哲学思考的媒介。它们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活动的批判性反思。此外,诗歌还传达了对环境保护的关切,以及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伦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雪夜林边驻足》,能够引发读者对这部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延展了生态批评理论的应用范围,启示人们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类只是生态系统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重视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够诗意地在神秘美丽的自然界停留驻足,感受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80.

[2]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7.

[3]陶洁,主编.美国文学选读[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蒋淑敬.浅析弗罗斯特的自然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367-368.

[5]程爱民.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J].外国文学,1994(04):64-68.

[6]理查德·普瓦里耶,马克·理查森,编.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田冬骏(2003.1-),男,汉族,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生态批评弗罗斯特
一片云彩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