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形成与影响

2024-07-04张安杰

新楚文化 2024年15期
关键词:清代

【摘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西南边疆地区,儒学教化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探讨了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的形成与影响。分析了清代西南边疆地理与政治状况,以及儒学在该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情况。探讨了儒学在云南省的传入与扎根,以及儒学思想在云南省的接受与融合过程,清代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特点与内涵,包括其在云南省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总结了儒学教化思想对云南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社会秩序与治理的影响,以及对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B249;K249;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0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01

一、引言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宋明理学、心学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复兴,而明清再造大一统,则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儒学教化思想在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西南边疆地区,特别是在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地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了解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的形成与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清代西南边疆地理与政治状况

中国西南边疆地域辽阔,涵盖了现今的云南、贵州、四川西部等地区,地形复杂,山高地远,河流纵横,地理环境多样。这一地区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还是少数民族的主要栖息地,其中包括壮族、苗族、土家族、傣族等,其文化、民俗、宗教信仰各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政治上,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清朝入主中原后,面临着来自满洲贵族和汉族士大夫的信任危机,需要建立自身的统治合法性与正统性。其次,随着清朝的统治由北向南,其实际统治范围由内向外必然穿插入边疆地区,由此过程有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摩擦,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1]。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巩固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主要是用兵和柔化两种方式,其中柔化就包括推行崇儒重道和教化为本的基本国策和治理原则。而清代西南边疆地理与政治状况的复杂性,为儒学教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困难,同时多样性社会条件也为儒学教化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崭新的土壤和活力。

(二)儒学在清代西南边疆的传播与发展

在清代,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西南边疆在国家建设和疆域控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等政策,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经略,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这一背景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西南边疆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清政府推崇儒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治理原则,通过崇儒重道和教化为本的政策,培养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进而促进了政治文化上的统一[2]。

从中央到地方,在面对汉族士大夫的信任危机时,清朝通过儒学的论证和运用,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提供了支撑,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地位。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帝王通过儒学道统建构,实现了“君师合一”和“道治合一”的理念,进而构建了“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思想[3]。在这一过程中,清代的汉族儒士和官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其在清朝统治合法性方面的认同与支持,加速了满洲贵族的儒学化过程,推动了儒学在西南边疆的传播与发展,这一时期,大量的“汉文化”人口迁入如“湖广填四川”“移民苗疆”等就是带来的最高的儒学儒化过程。清政府在西南边疆政策的柔化政策就是汉化的过程,将生民转为熟民再转入平民,而这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是共进退的过程。

综上所述,清代儒学在西南边疆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政治思想,也是西南边疆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清代儒学教化思想在云南省的传播与接受

(一)儒学在云南省的传入与扎根

在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传播与接受是清代历史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清史稿》载“云南,禹贡梁州檄外之地”[15],是清朝所统治最西南最深入的地区,长久被称为“化外之地,未沐王化”。中国元朝时期就有了对这一地区的正式的统治,但从元明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中原王朝一直都是“形式统治”采取羁縻政策,大抵的转向应该从雍正朝开始,从康熙和雍正朝,对西南的用兵,剪灭改造各地藩属土司,并大规模的迁入人口。而清代一代是云南历史上外来移民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些移民大多带来了儒学文化的传播与扎根。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云南的人口从400万增加到1000万,其中大部分来自移民[4]。这些移民群体的到来为儒学在云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与明代不同,清代的移民主要是出于经济互助的需要,而这种自发性的移民现象使得在清代的移民中涌现了许多“淘生活”的群体,这是由于东部人口地区膨胀带来的人口迁移。与此同时,儒学的普及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5]。

从明代晚期开始,清代的云南儒学开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与内地儒学走向衰落不同,云南的儒学却在“改土归流”的背景下兴盛起来。清代的云南儒学已经下沉到更广泛的民众中间,成为“云南人”共享的文化资源。云南省建有大量的文庙、书院、义学等完备的儒学体系,其中义学尤为突出[6]。

在义学教化方面,云南省共建有文庙91所,较明代新增18所;书院达到了247所,较明代新增182所。此外,全国共产生文进士27038名,云南占了2.52%。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清代云南儒学的繁荣与兴盛,以及儒学教化思想在云南的广泛传播与接受[7]。义学作为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旨在实现面向大众的教育普及。在云南,每年入学的人数超过2万人,促进了儒学的广泛传播。清代的云南儒学发展为边疆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云南儒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义学的普及不仅在城市,更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义学成为云南人民接受儒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并且清代云南的儒学发展是以“改土归流”为契机进行推进的,国家通过“以汉化夷”的方式传播儒家文化,以此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水平,进而使云南全方位归入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云南的儒学教化思想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接受。清代的云南儒学发展为边疆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云南儒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借助于外来移民的到来和儒学教化体系的完善,清代云南的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接受,为云南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清代儒学思想在云南省的接受与融合

清代初期,云南地区正经历着三藩之乱的影响,战乱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文化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然而,随着清朝统治者对云南地区的稳定和重建,儒学思想开始在这里传播与壮大。

首先,清朝政府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地方官府大量修建学校,包括府厅州县学、书院、义学等,通过教育的推广,使更多的人接受儒学思想,进而教化世人。此外,清朝政府还通过宣讲圣谕的方式,弘扬儒学思想。《圣谕广训》是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育世箴言,被广泛传播于各地[8]。在云南,地方官员定期举行宣讲圣谕的典礼,告诫百姓安心务农,遵守礼法,奉行忠义。宣讲圣谕的过程严谨而庄重,加强了皇帝在臣民心目中的权威性,也深化了儒学思想在当地的影响力。

其次,儒学思想在云南的接受与融合还体现在土司制度的改革上。清代对土司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土司子弟必须接受儒学教育的规定。虽然在初期,土司子弟的儒学基础较为薄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受并融合了儒学思想,成为当地儒学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总的来说,清代儒学思想在云南省的接受与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地方官员的宣讲,儒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也为云南地区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清代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特点与内涵

(一)儒学思想在云南省的演变与发展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儒学思想得以深入人心的时期,而在云南省,儒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内涵。云南省作为边疆地区,长期实行土司制度,因此儒学在此地的传播与接受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通过以土司为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清代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特点与内涵。

首先,清代初期,云南地区土司制度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明朝为了巩固对土司的统治,开始重视土司及其子弟的教育,逐步推广儒学思想,进行沐化正统思想。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礼部议准,“云、贵二省应各录取土生二十五名,其土司隶贵州者附贵阳等府学,隶云南者附云南等府学”[9]。这一规定为土司子弟赴儒学读书提供了更多的保障,直接进入府学学习,促进了土司家族向儒学的转化。

其次,清代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政府对土司地区儒学的设置力度加大。康熙朝时期,政府逐渐放宽了土司子弟参加乡试的限制,并给予了更多的学额,使得土司子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儒学教育。雍正十三年(1736年),贵州黎平府属亮寨长官司正长官龙绍俭成功参加科举考试的案例,也表明了政府对于土司地区儒学的重视程度[10]。

此外,清代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内涵体现在政府对土司子弟的教育政策上。政府在土司地区推广儒学思想,并为土司子弟提供了参加童试和乡试的机会,使得他们有机会融入中央统治体系,为清朝的统治效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土司子弟学习儒学,强调礼义廉耻,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忠诚,为社会稳定和治理作出贡献。

清代云南省儒学教化思想的特点与内涵体现在政府对土司地区儒学的设置力度加大、教育政策的改革以及对土司子弟的培养与引导上。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儒学思想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融合,也为社会稳定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人才支持。

(二)清代儒学教化思想对云南社会的影响

地方官府在推广儒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修建学校、书院、义学等教育机构,致力于普及儒学知识,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推广活动不仅加强了社会的文化凝聚力,还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清代地方政府通过修葺祠堂和坊表、举办隆重的祭祀典礼等活动,营造了一种尊崇先贤、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的社会氛围,加强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尊重和信奉[11]。此外,清代政府积极推动皇帝的《圣谕广训》在地方的宣讲,通过严谨的宣讲流程和礼法,将儒家思想融入清政府的政治意识形态中,深入到乡间和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并引导着基层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书院和义学作为主要的儒学教育场所,为不同阶层的民众提供了学习儒学的机会,书院门槛相对较低,使更多人能够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从而培养了一批士人精英,而义学则更注重普及教育,为贫苦人群和普通百姓提供了学习儒学的途径,弘扬了中华文化[12]。儒学教化不仅在学术上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遵循礼义廉耻,塑造良好的品德。

同时,儒学教化也深入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族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家族中传承家训、修谱,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家族和睦。举例来说,《大理王氏家谱》有言:“吾族村居滨海,向皆以渔捕为生活,近多贸易京师,自食其力,在家者亦敦本务农,服田多而游手少。虽称先,则古之风未能蒸蒸蔚起而忠厚有余,是亦祖宗之遗训也。”[16]这份家训表达了王氏族人希望后世能够勤劳务实,本本分分做人的期望,也对后世之人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清代儒学教化思想在云南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清代儒学教化思想对云南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秩序与治理

首先,儒学强调礼仪和道德,提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顺从、尊敬和忠诚。这种思想渗透到云南社会,使得人们更加尊重法律和规章制度,遵守社会秩序,减少了纷争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其次,儒学强调教育与道德修养,通过教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了更多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在云南地区,土司和少数民族的子弟也接受了儒学教育,学习儒家经典,注重道德修养,使得云南的人们更加注重礼节和道德规范,有助于社会治理的规范和秩序的维护。

此外,儒学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主张君主以德治国,重视民生[13]。在云南地区,清代政府在推行儒学教化的同时,也注重治理与民生,通过设置学校、推广儒学、提倡礼仪等方式,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改善了民生状况,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清代儒学教化思想对云南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秩序与治理方面。通过儒学的传播与融合,云南的人们更加注重法纪与道德,不再是野蛮之地,遵守社会规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治理,为云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

清代云南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形成了一幅璀璨的画卷,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清初至乾隆年间,云南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名士,他们以其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成为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其中,嘉庆年间的赵蘧和乾隆年间的陆艺等名士就是当时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赵蘧以其清高的性格和锐意进取的风格而著称,其诗作充满着文学的活力和独特的风采,被誉为才名在外;而陆艺则以其善诗善画而广受赞誉,成为真正的士大夫。这些文学名士的涌现,不仅丰富了云南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14]。其成就离不开云南文教的兴盛和政府的广施教化。

自清初以来,云南就致力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大量修建书院、义学等教育机构,为地方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教育机构不仅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为才子雅士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教育的推广和文化的传播,云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名士,他们在文化领域的成就不断丰富着云南的文化底蕴,为地方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结论

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对清朝的西南边疆治理以及云南省的文教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书院、义学、家训等方式,儒学思想渗透到各个社会层面,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治理的改善。同时,少数民族群体接受教育的增加,使其逐渐融入汉族文化圈,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化外之民到沐浴王化。

清代西南边疆的社会结构因此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渐趋向善,进一步完善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展现出儒学教化在云南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郎玉屏,刘毅.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形成与影响——兼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J].民族学刊,2022,13(01):81-90.

[2]郎玉屏,朱汉民.清代西南边疆的国家儒学教化体系考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2):61-69.

[3]于爱华.清代西南治理与义学发展[J].历史档案,2022(02):80-86.

[4]廖国强.清代云南儒学的兴盛与儒家文化圈的拓展[J]. 思想战线,2019,45(02):74-89.

[5]周大鸣.云南移民与儒学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1):67-74.

[6]张陈呈.从文昌、魁星祠庙的分布看清代云南儒学的发展[J].河池学院学报,2010,30(06):92-95.

[7]赵旭峰.文化认同视阈下的国家统一观念构建——以清代前中期云南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02):15-20.

[8]田景春,印义炯.清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义学教育发展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8):78-84.

[9]田景春,印义炯.清代文山地区儒学文化传播与民族社会生活的嬗变[J].红河学院学报,2016(01):91-94.

[10]古永继.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2003(02):92-96.

[11]于晓燕.传统文化在边疆的传播——以清代云南义学的教习内容为例[C]//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53-55.

[12]路中康.清代云南士绅阶层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6.

[13]杨永福.崇儒重道与文化象征:清代云贵地区的学宫[J].文山学院学报,2021,34(04):1-7.

[14]解炳昆,杨友苏.清代云南的教育概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4):24-29,60.

[1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9 地理志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6]王符,等纂修.大理王氏家谱[M].刻本.[出版者不详],1734(清雍正十二年).

作者简介:

张安杰(1999-),男,重庆彭水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