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2024-07-03程艳霞
程艳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
研究认为,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来理解和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先导性作用。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础,健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强化教师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潜质儿童的意识与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找准问题:正视拔尖创新师资建设的挑战
基础教育阶段所需的拔尖创新师资,是指具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识别、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创新潜质的高水平教师。然而,这样的高水平教师培养和选拔体制机制在我国中小学尚处于自行摸索阶段。整体上来讲,拔尖创新师资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保障性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尚未明确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掘与培养。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稳定性,各地区、各学校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师遴选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师资建设处于学校自发实验与地方零散化项目支持的状态,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学校在师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拔尖创新师资队伍。
拔尖创新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专业性不足。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认知异化”。许多教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缺乏科学认知和意识,往往将智力超常和成绩优异等同于拔尖创新人才,这种认知误区导致了“唯分数”现象的加剧,使得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难以识别”。由于拔尖创新潜质儿童的识别标准尚未统一,且教师缺乏专业标准的培训与引导,导致许多具有创新潜力但考分不高的学生无法得到识别和有效培养,这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质量。三是“一视同仁”。由于教师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相关的教育背景和培训,他们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拔尖创新师资评价激励机制缺乏创新。当前的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受限于我国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质量提升。一是评价标准单一。当前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教学成绩、科研成果等量化指标,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短期效果和可量化成果,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相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这些方面往往难以用传统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因此,现有的评价标准无法准确反映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的实际贡献和成果,导致教师缺乏参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偏离创新导向。当前的教师评价制度容易忽视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尝试缺乏足够的认可和支持,这导致许多教师缺乏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也限制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三是缺乏“个性化”评价。无法充分反映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努力和成果,“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激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尝试,也限制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探寻对策:助力拔尖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占人群前1%~10%的国际通用比例测算,我国大概有200万~2000万拔尖创新潜质儿童需要纳入早期培养教育服务范围,面对拔尖创新潜质儿童在未来可能成为“大创造”人才或对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远景目标,必须提供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高水平教师,聚力拔尖创新潜质儿童的识别、发现、培养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并出台拔尖创新师资建设意见。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培养方式及师资建设的具体要求,为各地各校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二是提供经费保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包括师资培训、科研支持、教学奖励等方面,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形成教师共识:坚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全纳观。一是形成“普育”氛围。引导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树立全纳教育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不应该通过选拔一小部分人进行集中培养,而应致力于通过“普育”营造一种整体的创新学习氛围,即使是乡村学校的孩子,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自然求知欲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创设具有潜力的创新人才“冒尖”土壤。二是摒弃“掐尖”观念。引导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理念,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强化专业引导:建立科学的拔尖创新师资选拔培养标准。一是制定拔尖创新潜质儿童识别与培养指南。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全国层面明确拔尖创新潜质儿童的识别标准与方法、培养方法和评价机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突出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感技能等,为城乡教师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二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选拔机制。设置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识别和筛选机制的流程和标准,考评标准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试、创新能力测评,以及对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的考察等,选拔具备拔尖创新潜质儿童培养潜力的优秀教师。三是探索拔尖创新师资教育职前培养体系。深化“大中小衔接”导师制模式,在师范院校中建设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专业或课程体系,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源头上为拔尖创新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四是加强拔尖创新师资职后培训体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师培训机构,选择一批实验学校,建立拔尖创新师资培训基地,协同开发相关课程,深化师资队伍实践培养模式。
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师投身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一是改革拔尖创新师资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建立个性化与差异化的评价机制。二是完善拔尖创新师资聘任、考核机制。建立稳定、专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其任职条件、培训、绩效考核、岗位工资和专业发展等,应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三是完善拔尖创新师资激励机制。提供晋升机会、增加薪酬待遇、提供科研支持,设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学成果奖,对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拔尖创新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自设项目“面向乡村教育振兴的卓越师范生画像及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JDZS2023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