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淑银:为乡村学生打开一扇“科技窗”

2024-07-03邢晓风

教育家 2024年26期
关键词:科创学校教育

邢晓风

廖淑银是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意溪中学的一名乡村教师,从2017年起,她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共获国家级奖励60余项,省级奖励3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通过科技教育,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科技教育不仅拓宽了乡村学生的视野,也为乡村学生的未来发展搭建了阶梯。”廖淑银说。

将科普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廖淑银从小喜欢美术,曾梦想着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但受邻居家一位小姐姐的影响,对教书充满了向往。那位小姐姐是乡村民办教师,青春、温柔,时常领着一群孩子走在田埂上,说着,笑着……那个画面一直印刻在她的脑海里。高中毕业,廖淑银报考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她发现美术教师岗位很少,便跨专业报考了语文教师岗位,成了湘桥区意溪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喜欢美术的她始终坚持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并努力将美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2016年,学校在舞龙舞狮和武术散打等特色教育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育才项目,开展了科创特色教育。校长鼓励廖淑银参与其中。面对挑战,敢于突破和尝试新事物的她爽快地答应了,“人要勇于尝试。人生有很多赛道,我们不应该被专业或职业所局限。当年我敢于从美术专业转向语文教学,现在我也愿意在科创领域做出尝试”。

廖淑银开始投入科创教育。她不断学习,向专业的老师学,到知名学校实地调研。她深知,想做好科创教育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生力,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她买来水果、蔬菜等材料,指导孩子们做成神奇的“水果电池”,用一副扑克牌通过简单的搭建让学生体验结构的魅力,告诉学生科技创新并非高深莫测,有时甚至触手可及,只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改一改、加一加能方便生活,就是一件很好的创新作品。

廖淑银深知,科创项目必须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激发科学教育的新活力。比如将科普项目“探秘芳香植物”与语文、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融合。在语文课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历史悠久的用香文化,分析古诗词中提及的芳香植物和药用价值;生物课上,老师引导学生了解芳香植物的种植和生物学特性;化学课上,老师教授学生如何提取植物精油,并将其加工成各种产品,如手工皂、唇膏、驱蚊水等;物理课上,大家一起探讨提纯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如蒸馏等。同时,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通过开设无人售货店和网上微店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销售芳香植物产品的平台。

“学校设计了很多跨学科的项目,如‘鸡蛋撞地球,要求学生从高处抛下鸡蛋,并通过巧妙的包装确保鸡蛋不会破碎,同时到达指定的位置。这个活动不仅考验学生的创造力,也与物理学科紧密结合。还有投石机项目,它的原型是古代的攻城武器。在教学中,我们用一次性筷子和橡皮筋制作投石机。这个项目涉及工程学、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古代战争武器的科学原理。”廖淑银介绍。

跨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综合和立体,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科创项目调动了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一位生物老师提出一个生态循环项目:利用废弃的稻秆培养草履虫,草履虫不仅能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学材料,还能作为鱼苗的天然食物。于是学校又养殖了斗鱼,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我们的科创项目结合了学校的地域特色和资源,并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廖淑银强调。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夏季溺水事故频发,防溺水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学校临近水域的特点,廖淑银和学生们一起设置了“危险水域报警系统”,这个设备可以通过太阳能供电,配备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报警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到后台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各个水域的情况,收集数据,分析哪些时间段和地点需要加强管理。一旦监测到有人进入危险水域,就会发出语音警报和灯光警报,提醒人们立即离开。学生们还将人脸识别功能运用其中,当监测到人脸时,系统可以自动联系家长或相关部门,提前预警,防止事故发生。

长期以来,学校公共卫生间散发出的刺鼻气味,让人头疼不已。学生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卫生间臭味的主要成分是氨气和硫化氢,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气体,会危害人的健康。了解到氨气和硫化氢都属于易燃又易溶于水的物质,学生们设计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空气净化装置:通过抽风机将空气抽入设备,空气在通过水帘时,其中的硫化氢等异味气体被水溶解,从而得到净化。这一过程不仅利用了化学原理,还结合了物理方法,通过水雾过滤空气,最终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为了让设备更加智能化,学生们开发了自动监测空气质量的功能,当异味达到一定浓度时,设备会自动开启。

“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后台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学校内各个卫生间的空气质量。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提示,快速定位需要清洁的卫生间。这个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廖淑银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变成了现实,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一个个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在航模项目中,学生发现传统螺旋桨存在不足,通过改进设计,提高了飞行性能;结合潮汐能物理课程,师生发明了一种教具,以便更好地理解潮汐能和水力发电的原理;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设计了一种通过语音和手势识别操作的无接触电梯,获得了2022—2023年度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金奖。

“学生从中学会了如何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激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动手能力。”廖淑银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并申请专利保护。舞龙舞狮机器人、改进型螺旋桨、潮汐能教具等都已成为学校的专利项目。

帮助学生“跳一跳”,达到目标

廖淑银表示,有些学生可能在文化课程上成绩平平,或者有些调皮,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创新项目的热情高涨。科创项目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多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生小孔是一名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的学生。尽管在高中时期成绩平平,最终只能进入一所普通大学,但他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科技素养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小孔投身于科技领域的产品研发工作,专注于教育装备的开发。

学生小沫性格独立且有些偏执,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他在与同学的相处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他时而彬彬有礼,时而情绪激动,对于别人指出的问题,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感。然而,当廖淑银注意到小沫对科技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时,便开始耐心地引导他,发掘他的潜力,并鼓励他参加科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小沫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发展方向,情绪也逐渐稳定,并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和团队成员开展有效沟通与合作。如今,小沫在各种比赛中表现出色。

“乡村学生的潜力就像未开垦的田地,一旦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引导,他们的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通过科创规划,我们帮助一些学生实现了‘跳一跳,达到了他们原本可能触及不到的目标。”廖淑银表示。

猜你喜欢

科创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题解教育『三问』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