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与行
2024-07-03彭波
彭波
摘要:出版业正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即拥抱数智化技术推进出版内容创新与多元化以实现数智化转型,并在政策方面得到了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产能过剩与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配置失衡、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出版业 新质生产力 智能技术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等地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它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出版业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环境、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用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可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如此看来,从生产力发展三要素的角度出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在于以下这几方面。一是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二是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宽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四是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出版业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但是出版业的本质是内容产业,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业。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显然在生产力三要素上,即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方面均有其特殊规律,有自己要走的创新之路。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内容创作、编辑加工、印刷装订、市场营销、分发流通等多个环节。
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第一,数智化转型加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从传统纸质出版转向数字出版,目前正在迈向数智化阶段。数字技术的应用,如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有声读物等,已经成为出版业的新常态。当下的数字出版正迈向以智能选题策划工具、智能编校排工具、视频号与网络直播等全媒体营销工具为代表的智能出版时代。具体而言,当前出版业的数智化转型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数智化,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正在积极探索AIGC技术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其中智能编校系统的探索和应用已相对成熟。二是与读者交互性增强,即利用智能化手段增加内容的交互性,如在线评论、读者投票、互动图表等,便于出版社更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受众群体。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行为,为个性化推荐和市场定位提供依据。四是延续传统出版业对版权和著作权的重视,积极借助区块链技术,切实加强数字版权管理,保护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
第二,内容创新与多元化。当前,出版业正借助智能出版技术努力提升原创内容的生产能力,同时探索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具体包括:一是主题多样化。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地根据读者阅读消费数据,在选题策划环节提供相应的科学决策依据,为内容主题多样化提供参考,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形式创新。出版社不断探索多媒体、跨平台的内容呈现方式,如结合音频、视频、动画等,努力将传统图书传播到更多的受众群体之中,这一过程中智能出版技术是直接的创新转换工具。三是增加用户参与程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应用,需要鼓励读者参与内容创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用户体验和参与度。此外,为保证出版行业内容创新与多元化,智能编校排系统及出版内外部数据应用平台可以为优质内容高质量输出提供保障。
第三,政策支持与法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为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或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或将出版技术研究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范畴。这些举措切实推动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带动出版业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出版业的特殊产业属性,在全面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出版业也有自己一直“不变”的坚守,这也是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产业如何升级都不会被改变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出版业在内容创新和传播中将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正能量;二是在追求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出版业必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三是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无序的扩张和转型,应该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版业应始终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由于其业态的特殊性和多年来出版领域积累的各种问题,目前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仍然存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出版品种迅速增长。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出版品种的过度膨胀及由此带来的库存积压严重。同时,尽管出版品种多,但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且具有高质量内容的图书并不多。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低质量的图书,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这不仅降低了图书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不利于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生产要素配置失衡。不难发现,在出版业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数字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出版社将重心放在一般性生产因素的投入,如材料、设备等,却忽视了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这种失衡从本质上导致了出版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上,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日益增长。然而,目前出版业从业人员却未能与这一大趋势相匹配。
第三,出版业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出现,反映出了出版业的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改进。例如,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需要出版社能够快速策划和出版与公共卫生等相关的内容,这不仅对出版社的内容创新能力和快速响应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对出版社线上流程整合与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目前必须紧紧抓住的行业发展重点,参照当前出版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可以有以下几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出版业正在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内容创作、编辑加工、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这种智能化出版意识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在选题策划环节重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引擎;在编辑加工环节,探索人机协同智能编校技术,实现“人—机”融合共生的关系;在印制环节,大力推广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智能印刷等新模式;在发行环节,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用好短视频、专业直播等创新性营销渠道;在市场营销环节,使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趋势和读者偏好,精准实现图书产品的落地;在数字版权保护上,运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和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推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而创新的内容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读者。出版业应鼓励原创精神,发掘和培养优秀的作者,同时探索多媒体、跨平台的内容表现形式。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够拓宽出版产品的市场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及出版社可以建立相应的原创扶持计划,通过设立原创基金,为新兴作者提供创作支持和出版机会。同时,在发展传统出版物及出版物数字化转型之外,出版业也可以与其他文化产业如影视、游戏等进行跨界合作,开发多元化的内容产品,更加关注用户体验,设计互动性强、参与感高的出版物。同时,出版企业还应当探索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如订阅服务、知识付费、内容共享等,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有学者提出“面向新型劳动者,打造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本领显著、数字数据素养与技能卓越的高质量出版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出版业需要培养和引进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够硬、出版专业技能够强,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数据型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出版企业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积极健全用人评价体系,为急需的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二是充分重视和应用已有的数据资源,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业的人员整合现有数据,完善自身数据建设平台,并利用这些数据推动业务扩展,加强与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三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和实践项目,提升编辑、营销、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扩展其对相应数字产品及数字平台的认知与实践转化能力;四是通过国际化人才战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提升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除了要求出版行业不断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创新技术之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发挥相应的导向与支持作用。在政策层面与扶持力度上推动出版企业自觉成为创新的主体,让更多高品质的出版内容、更多高质量的出版人才、更加先进的数字技术流向出版行业。具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加强对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出版与教育、影视、游戏等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鼓励和支持中小出版企业稳步创新,不断提升其市场活力;增加政府部门对出版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前沿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积极邀请出版行业一线从业者参与制定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标准,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推进数字化与传统出版业相辅相成、互惠互利。
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版业应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交流。这也是当前探索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快双循环格局下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主动构建国际大循环系统,想办法把生产要素、图书产品、目标受众与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中,目前已经有多家出版社坚持通过版权输出等方式,推动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扩展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此外,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书展、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合作出版等方式,推广中国出版物,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引进国外优秀的出版资源和经验,促进国内出版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处于探索进行时,不会一蹴而就,过程中与传统出版业积累下的问题还会发生不断的碰撞。但面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提升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已是广大出版人必须直面的课题,对这一“题中之义”的破解将影响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洋.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J].红旗文稿2023(24).
[2]方卿,张新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编辑之友,2024(2).
[3]范军,邹开元,田静瑶.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要求[J].科技与出版,2024(3).
[4]文远竹,彭秋颖.权变理论视角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编辑,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