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汽车站党群服务V站 探索城乡流动就业人员服务的“缓和剂”
2024-07-03魏娜蔡建婷林嘉敏
魏娜 蔡建婷 林嘉敏
大量务工青年流动到城市就业,他们时常群聚在人才市场附近,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临时搭建的住所中,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加上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压力,他们难以融入社会主流。深圳市龙华汽车站党群服务V站(以下简称“V站”)建立于2022年10月,就是以周边的流动人口、困难务工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该V站以“专业驱动、服务共融”为导向,围绕“嵌入式群体帮扶”,探索城乡流动就业人员的善治共融平台,展开了相应的实践举措,主要做法如下:
一、制定暖心深造“四步法”,打造善治共融服务平台
(一)评估服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项目实施前期,为摸底社区流动就业人口,社工联动社区志愿者通过个人访谈、社区观察等方式,对社区400余名流动就业人员进行分析评估,整理需求归类为职业规划、物资保障、文娱休闲、人际交往、社会参与五类。社工根据流动就业人员目前生活现状及需求归类,制定了详细的项目服务计划,并通过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动员社区志愿者提供流动就业人员调研和常规的跟进服务,为后续项目服务提供保障。
(二)挖掘社区资源,建立“有志青年”库。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社工从资源为本的视角出发,运用社区漫步的方式,挖掘社区现有的“资源”。将爱心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融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建立人才资源库,为服务提供人力保障。如:引入“玉翠青”志愿服务骨干,由骨干志愿者为流动就业人员进行志愿者培训、践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培育新人志愿者,在提升志愿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强志愿服务意识。截至目前,骨干成员共培育新人志愿者40余名,开展交通劝导、环境美化等主题活动30场、服务时数达860小时。
(三)建立服务机制,培养互助服务意识。创新设立“劳有所得”积分兑换制度的服务机制,引入劳动兑换积分运作模式。处于困境中的流动就业人员可通过义工服务,如协助开展场地值班、做好场地清洁、场地秩序维护等服务,根据服务质量和服务时数获得积分,以实物或者兑换他人提供的志愿服务来反馈给志愿者,实现将服务量化、数据化。通过此类形式,促成流动就业人员角色转变、思维转换,辅以正向化的激励,促进互助服务意识氛围的形成。
(四)打造服务空间,实现自主管理。社工邀请“有想法、有热情、有能力”的有志青年,通过开展多次有志青年议事会,与社区爱心志愿者、社区党员、社区骨干及流动就业人员等主体进行商讨。设立青年“加油站”,由“有志青年”队伍定点定岗提供空间基础管理培训、情感支持等常态化暖心服务,引导前来的服务对象在空间内实现爱心茶水自助领取、场地环境主动维护、设施设备互助使用、突发事件共同应急,增强流动就业人员自主管理意识,在共商共量中有效推动服务空间形成共治、共享模式。
二、打造公益服务“六样式”,让暖心服务活起来
(一)基础便民服务。服务以推动流动就业人员稳定就业为主线,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来访咨询、行李寄存、证件照拍摄、就业招聘信息链接四项基础便民服务,紧紧抓住服务对象的最根本需求,以“小”服务助力“大”民生,V站至今已服务超过五万人次。
(二)青年课堂服务。V站积极打造青年微课堂,发挥多领域专业人才效能,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情绪减压、劳动权益保护、急救培训、职业规划沙龙等多样化课程,提升其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同时链接企业招聘资源,搭建就业平台,打破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沟通壁垒。由此,通过从供需两端“发力”,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推动流动就业人员顺利就业,目前累计开展青年课堂33场,助推25人成功就业。
(三)暖心救助服务。服务链接街道救助资源,为有需求的流动就业人员提供食物救助、身份证补办、救助返乡三类救助服务。根据需求做好分类化救助,为处于困境的流动就业人员铺就温暖回家路,做好回家“引路人”,切实兜牢、兜好民生底线。服务至今,提供食物救助6500份、身份证补办93人次、救助返乡129人次。
(四)劳动兑换服务。通过劳动兑换服务机制,流动就业人员可通过义工服务如协助开展场地值班,做好场地清洁、场地秩序维护等服务兑换基础生活物资。在劳动兑换服务的模式中,通过流动就业人员做义工的形式实现角色转变而引发换位思考,将治理对象有效转变为社会治理的协助者。劳动兑换服务机制启用至今,已培育40名新人志愿者,服务时数达到860小时,兑换餐券、洗漱用品、方便面等物资366份。
(五)个案辅导服务。因流动就业人员“反复流浪”的现象出现频率较高,V站社工通过个案辅导服务,为有需求的流动就业人员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以挖掘个人潜能等形式,促使其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让其认识到他们本身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累计开展个案服务16人次、情绪疏导30人次。
三、推动流动就业人员“三转变”,提升互助共治水平
(一)推动心理状态转变,搭建了善治共融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流动就业人员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工作压力的负重以及人际关系的重构等,社工以其专业的服务和正向的态度,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社工们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流动就业人员逐步适应新环境,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开展各类针对性服务,促进流动就业人员融入社区。在社工的帮助下,个别流动就业人员逐渐走出了焦虑、迷茫的阴影,开始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同时,社工整合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资源,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搭建起善治共融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
(二)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减少了“抵抗劳动”的就业价值观念。V站项目的出现,打破了社区原有对流动就业人员服务的模式,在帮助流动就业人员调整思想观念,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中起到积极作用,让流动就业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在社工服务的引导下,流动就业人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观念,逐渐摒弃“抵抗劳动”的思想,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个人发展。
(三)推动服务意识转变,提升了流动就业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以往,流动就业人员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频繁变化,难以形成稳定的观念,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他们难以将服务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往往更注重自身的生存和适应问题,而较少考虑到为他人提供服务的重要性。社工通过专业引导和实践锻炼,让流动就业人员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服务能力,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服务他人的重要性,并激发出内在的服务动力。逐渐地,流动就业人员开始主动地关心他人需求,积极提供帮助,并将服务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作者:魏娜、蔡建婷系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项目负责人;林嘉敏系深圳市龙华区启明星社工服务中心社工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