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挑战与社会工作回应
2024-07-03李港
李港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经济结构和就业形势必然会受到影响。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拥有教育学历、就业思维多元化、数字化素养优势。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年龄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户籍人口。但在数字经济发展下,社会更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些要求容易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就业紧张感和焦虑感。农民工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农民工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还涉及到城乡交融、社会福祉和社会稳定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能解决人、社会问题的职业活动,势必能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上有所作为。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挑战
(一)就业岗位更容易被替代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具有重复性操作、单纯依靠体力以及规律较易被掌握的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取代,低技能劳动群体更易产生就业替代效应。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29 562 万人,其中,4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47.0%。有关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从事制造业占 39%,建筑业占14.5%,批发和零售业占10.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也有部分从事由共享经济带来的网约工行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且都倾向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是需要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容易被自动化和机器人所替代。并且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可能缺乏适应新技术和新工作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也在迅速发展。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培训机会等原因,难以获取到新兴领域的就业机会。
(二)同高新技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数字经济增加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就会不断提高,但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仍然保持不变,收入差距扩大,加剧工资的不平等。
新生代农民工与高新技术行业人员的就业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和地理分布的差距。一方面,高新技术行业往往要求较高的教育背景,例如大学学位或专业技术认证。而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较上代学历偏高,但可能受经济条件限制或教育资源不足等,导致他们的教育水平进军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行业仍较难。这使得他们在获取高收入工作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新技术行业往往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科技中心,而新生代农民工因生活成本,社会资本等因素不局限于大城市,可能分布于全国大、中小城市。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再之,高新技术行业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相比之下,农民工所在的行业可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或低技能领域,这些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之间的差距加大。
(三)技能升级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数据、机器人等高端技术涵盖了金融、教育、医疗、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就业结构。从就业方面而言,持消极态度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了一些岗位,加重了就业压力。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虽然一些岗位被替代了,但是人工智能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如AI培训师,AI运维工程师等等。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能知识有限,大多都不能够跻身到数字技术行业,因此他们必须面对技能知识、能力提升的挑战。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实践中,也存在职能培训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方面的问题。就职能培训而言,当前存在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内容不完善和职业教育制度不系统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来说,他们大多数缺乏意识和动力,还需要承担时间和金钱成本。这些显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技能升级的需求与挑战。
二、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优势
(一)宗旨优势
社会工作的专业宗旨是“助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在专业行动中不但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问题,还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发挥其主体性、自主性,提高自我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而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同城市人员相比,农村的生长环境不仅缺乏较好的教育资源和人力、社会资本,其眼界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就业方面,农民工容易面临技能低,就业岗位少等问题,属于身处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这一群体过程中,不仅关注问题,也基于优势发挥他们所能,以达到助人自助的宗旨。
(二)理论和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是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而逐渐发展的,其也衍生了属于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些理论和方法是经过不断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能有效解决人的问题。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会面临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多个方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正向预测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行为。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指导下,帮助他们认识、增加并扩展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增加技能培训行为。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也能链接相关资源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数字技术等。
(三)专业情怀优势
社会工作是基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而出现的,解决人与社会问题是它的目标,它也为此负有责任。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者与贡献者,他们应该享有发展福利的权力,而不是在新一代技术迅速发展时的“困惑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着他们的收入和幸福,也紧紧与社会认可度和社会稳定相连。面临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时,责任心会促使社会工作者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增进对社会的认可,增加全社会福祉。
三、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路径
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它们是社会工作者分析、介入和解决问题的利器。从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视角看,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不只是他们数字资本、人力资本、家庭资本等不足导致的,也存在社会大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支持不足等原因。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做出努力。
(一)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看,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挑战主要是其自身数字技术认知和能力不足。社会工作者要认识到他们存在的不足,也要认识到新生代与上一代农民工的优势,比如,他们更年轻,学历普遍较高,职业思维与身份定位逐渐向新型产业发展等。另外,社会工作者也不可忽视他们因为就业而带来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个案服务。在个案服务中,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舒缓就业焦虑、缓解压力。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他们一起讨论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发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与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解决有关问题,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训练,增强他们应对数字化能力的动力和能力。
(二)中观层面
从中观层面看,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社区服务。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打拼,除了容易面临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机会有限和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家庭分离和社会融合等问题。基于此,社区服务不仅要提供就业相关的实质性服务,也要提供加强邻里关系和关系建构的支持性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同社区内组织建立良好关系,链接相关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数字技术相关培训课,提高他们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在社区内开展“社区大家庭”类交友活动,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亲密度与归属感。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分离的现实困扰,可以在社区里为他们做家庭咨询服务,处理婚姻、亲子关系,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三)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看,为了帮助人工智能时代中新生代务工人员应对就业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关注。为了有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和研究者角色作用,深入到新生代农民工一线中去,利用社会调查方法收集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反馈给政策制定者。政府也应该增加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其一,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更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其二,改善就业环境。加强劳动法规的执行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改善工作条件。政府还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利用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为他们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普活动,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学习数字技术,乘上人工智能这辆快车。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就业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要“坚持就业第一”。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庞大,他们的就业对社会稳定发展关系甚大。但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他们的就业面临诸多问题。对此,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祉为目标的社会工作应做出专业回应。社会工作可以依据专业本身的宗旨优势、理论和方法优势、专业情怀优势介入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实务领域中,并基于“人在情境中”视角,通过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提供服务,帮助农民工应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诸多挑战。同样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持敏感度,不仅为技术的巨大进步而喝彩,也要以人为本,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以促进全社会福祉。
参考文献
[1]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10):62-70.
[2]国家统计局.2022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 OL].(2023-04-28)[2023-04-28].http://www.stats.gov. cn/sj/zxfb/202304/t20230427_ 1939124.html?eqid=fb5a63 61000393d300000003645b5612.
[3]董红丽.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20):22-23.
[4]隆云滔,刘海波,蔡跃洲.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0(12):56-64.
[5]包艳宇,张亚亚,于亚楠.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路径探索[J].村委主任,2023(10):82-84.
[6]黄茂勇.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形塑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行为意图——基于珠三角地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52-59.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