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障碍与跨越
2024-07-03张蕾李永安范宇豪顾晨妍
张蕾 李永安 范宇豪 顾晨妍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至202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23.81%,高于城镇的7.7个百分点。且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水平不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家庭结构变化、青壮年人口流出等因素影响,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养老机构发展不充分、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养老水准较低。为此,政府提出互助养老政策,其中“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互助的模式,纳入人们讨论的视野中。“时间银行”是一种利用志愿者的时间作为媒介和价值尺度,每个人为他人提供服务,赚取时间货币,然后利用时间货币向其他参与者购买同等时长服务的一类公益模式。“时间银行”的目的是弘扬养老志愿服务精神,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然而,“时间银行”助力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还存在着落地难的困局,须从学术层面予以探讨。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时间银行”难以助力农村养老实践
有关“时间银行”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一是机制或制度层面的研究,包括其逻辑生成机制;有关“时间银行”助力养老事业的可行性及运行机制设计;如何开发适应于“时间银行”机制所需要的自由时间等。二是对“时间银行”发展手段问题的关注,包括:通过网络手段提供有意向的志愿选择机会,以达到“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有人提出了通过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构建“时间银行”系统的方法 。具体到“时间银行”模式助力养老问题,常见于对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社区的关注。例如,有人关注了“时间银行”助力张家港城市社区养老问题;也有人关注了南京市雨花台区开展“时间银行”的社区养老案例。然而,在家庭养老为主,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极端欠缺的我国广大农村,更需要研究如何通过类似于“时间银行”模式的创新机制破解养老难题。但“时间银行”助力农村养老问题,不光存在理论研究的薄弱现象,实践操作层面也有诸多障碍。为此,“时间银行”模式在农村的推广遭遇哪些问题,以及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和障碍?值得深入探讨。
二、双重失灵:“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我国养老事业的障碍
养老制度,在现代国家均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有很强的公益性。而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养老问题在作为公共服务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仍要借助社会互助的力量展开,如非政府组织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地域的复杂性,“时间银行”系统构建和“时间”勾兑困难,这在广泛的边远农村,很难落实,形成了诸多障碍。这是因为在政府或社会的认知层面,存在“非此即彼”现象,即,要么认为农村养老模式是政府的事,与社会或市场关联性不大;要么认为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于以市场为中介,实现产业化发展。这两种认知的偏差,通过“双重失灵”现象展露无遗。
(一)政府失灵
“时间银行”类似于将志愿活动时间折算成类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通过“时间银行”为平台中介,通过交易的方式,实现社会互助。在养老领域,“时间银行”模式是一种基于时间货币的互助养老模式,它通过建立时间账户,让参与者以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时间积分,用于未来自己的养老需求。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也充分利用了社会闲置的人力资源,为农村养老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和可能。
问题在于:农村养老的公益性被过分强调,导致“时间银行”模式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手段,难以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和价值创造。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农村养老事业的目的和性质上,即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和效益。这种公益性的理念和价值是农村养老事业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时间银行”模式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如果过分强调农村养老的公益性,而忽视农村养老的市场化和盈利性,就会导致“时间银行”模式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手段,难以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和价值创造。传统的公益性观念,认为养老事业应该由政府主导和承担,而忽视了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和潜力。“时间银行”,无疑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又需权威机构(政府)去认证或仲裁,从而形成时间倾向的可兑换信用机制。正因为公益与市场边界不清,对于“时间银行”这种非正规的养老模式,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未给予“时间银行”模式必要的扶持和保障,也没有为“时间银行”模式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指导和监督,更没有作为“仲裁者”或发现时间货币“认证者”的角色发挥作用。这些都使得“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中难以获得正式的认可和推广,也影响了其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在执行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时,运用“时间银行”模式,会出现失灵现象。
(二)市场失灵
“时间银行”模式是一种基于时间货币的互助养老模式,它不以金钱为交换媒介,而是以时间为价值衡量,从而避免了金钱带来的不平等和利益冲突,也减少了交易的成本和风险。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度,为农村养老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和理念。社会上还存在着养老事业的认识和定位还停留在传统的产业化观念,认为养老事业应该由市场主导和运作,而追求盈利和效率。市场上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提供者,为了吸引和留住客户,往往以价格优惠或服务质量为诱惑,在城市相对发达的虹吸效应下,农村潜在的“时间银行”储户(志愿者)人力资源被掏空,使得“时间银行”模式的参与者不足,从而“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中难以形成稳定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影响了其发挥社会资本和互助合作的优势。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养老经费提供的政府缺位,家庭养老负担大,缺乏养老的市场消费能力,同时农村不占区位优势,人口流失严重,无法形成利润赖以生成的养老服务市场规模效应,这就意味着农村养老的市场失灵,更需要呼唤“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式养老创新模式。
三、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结合:实现“时间银行”模式在农村养老事业中的突围
(一)突破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
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的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和效果。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往往被认为是对立和排斥的,导致农村养老事业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既不能充分发挥公益性的作用,也不能有效利用盈利性的动力。为此,要突破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实现公益性的养老服务精神与盈利性的养老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入“时间银行”模式,实现农村养老障碍跨越的思想认识困局突围。
(二)构建“时间银行”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多元协作机制
要实现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结合,就需要构建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协调机制,促进“时间银行”模式的多元化和协作化。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协调机制是指在农村养老事业中,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协调和平衡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促进和完善,从而实现农村养老事业的优化和提升。“时间银行”模式的多元化和协作化是指在农村养老事业中,通过拓展和丰富“时间银行”模式的参与主体和服务内容,增加“时间银行”模式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时间银行”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探索公益性与盈利性互动的“时间银行”创新模式
要实现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结合,就需要探索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互动的创新模式,提升“时间银行”模式的影响力。探索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互动的创新模式,就是要求在农村养老事业中,通过引入和融合新的理念、技术、资源等,对农村养老的公益性与盈利性进行创新和优化,使之能够适应和引领农村养老事业的变化和发展形势。
首先,引入互联网技术,提高“时间银行”模式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互联网技术是指在农村养老事业中,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网络、数据等,为“时间银行”模式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服务和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时间银行”模式的网站或APP,为“时间银行”模式的参与者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注册、登录、查询、交易、评价等功能,从而提高“时间银行”模式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时间银行”模式的运营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市场调研、需求预测、服务匹配、风险控制等功能,从而提高“时间银行”模式的智能化和便捷化。
其次,引入社会企业理念,提高“时间银行”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社会企业理念是指在农村养老事业中,通过将社会责任和商业模式相结合,为“时间银行”模式提供更加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的发展和运作。例如,可以通过将“时间银行”模式注册为社会企业,为“时间银行”模式提供更加清晰和合法的身份和地位,从而提高“时间银行”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将“时间银行”模式的盈利部分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为“时间银行”模式提供更加正面和有意义的价值和目标,从而提高“时间银行”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3XSJ113Y)。
(作者:张蕾、范宇豪、顾晨妍,宿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李永安,宿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