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2024-07-02吴丽琴
吴丽琴
跨学科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本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策略,多视角、多维度、综合性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超越本学科学习的诸多效益,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尝试从“设计培养关键能力的问题、进行认知经验的关联统整、促进学科能力的创新运用”等三个方面,谈谈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设计培养关键能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这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鼓励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质疑、问询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困惑中捕捉到指向学科关键能力形成的问题,而后加以统整、优化,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融合多学科的认知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教学四年级下册《猫》一课为例,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凭直觉感知到老舍先生对猫是喜爱的,不管是大猫还是刚满月的淘气小猫。然而,老舍为什么会喜欢猫的这种古怪而矛盾的性格呢?针对学生的这个疑问,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老舍先生是怎么写清楚猫的各种性格的,他对猫的感情又是怎样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思辨。在不断的阅读、思考、判断中,学生发现老舍在文本中采用了“特点+事例”的构句方式,让表达显得有条理,重证据,让人读来信服;在他的笔下,猫已不再是没有感情的动物,而是像孩子似的有想法,有情绪。笔者鼓励学生借助绘画再现猫的形象,或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或动物。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家的狗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温柔吧,它的确很多时候很听话。无论你发出怎样的指令,它都毫不犹豫地做,直立、坐下、作揖……一点也不含糊。可是,它要是生气了,就会趴在桌子底下一动不动,任凭你怎么哄骗、诱惑、说好话,它眼睛也不肯睁开。说它小气吧,的确是啊!要不然它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可是,它有时候又是那么乖巧,哪怕你把它的脸挤作一团,它也毫不反抗……”
如此一来,学生在思考、运用、表达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用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认知经验的关联统整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多学科协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全面育人”“培养完整的人”的教学目标。
以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猫》《母鸡》《白鹅》这三篇课文的作者,都采用了明贬实褒、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进行情感的体会和写法的感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让他们又爱又恨的动物的表现,然后对这些认知和经验进行关联、统整,通过“家有宠物好不好”的辩论,“画一画我喜爱的动物”漫画或者速写,代老舍写“家猫寄养委托书”,代丰子恺写“请朋友领回大鹅通知书”等活动,让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有条理、有证据”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时,教师不能只是将多个学科的内容简单地进行叠加,更不能“锋芒被钝化、焦点被模糊、注意力被误导,用一门学科的学习习惯来扰乱另一门学科的学习”,而要基于一定的主题,对学生的多个学科认知和经验进行有机关联、统整,从而在“多学科协同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学科能力的创新运用
众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成果表明,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创新大多起源于学科知识的边缘。一些本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其他学科的思想来解决反而显得格外便捷。
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爬山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爬山虎的叶子,变成课文中所说的“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画面;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变化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清楚的了解,同时也被作者细致而连续的观察所折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也是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创新运用的重要路径。比如,学习《精卫填海》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段“经典阅读推广词”,将课文改成歌曲。
教师立足学生整体发展理念,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进而达成“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