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转化策略

2024-07-02徐霞贵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家长

中国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是第一名。但是在参与PISA所有学生幸福度的调查中,中国学生的幸福度是垫底的。因此,“问题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

这里的“问题学生”是指由于受外在或自身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外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道德品性等)和内在(心理状态)偏离常态,影响自身成长发展,需要帮助的学生个体或群体。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问题

《说文解字》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大概率是缘于其问题的家庭,如“溺爱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简单粗暴型家庭”“单亲家庭”等。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家庭成员爱的缺失和坚硬冰冷的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个人问题

美国美格·杰伊的《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中,通过数据显示,75%的人都曾经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孩子的影响是持续的。而他们往往将这些童年的黑暗面隐藏,但这些经历让孩子感到困惑、自卑、易怒、暴躁等,从而养成了坏习惯。

另外,遗传基因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智障”“多动症”“自闭症”等各种问题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多动症”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造成的,而且“多动症”症状越严重,与遗传的因素相关性越大。

(三)学校问题

应试教育的盛行,致使教师的任务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已经三令五申严控各种社会任务进入校园,但就目前来看,教师的非教育教学类事务仍很繁杂。教师在忙于应付各种教育压力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把自身的压力和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同时,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个案上的时间和细致程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面对家庭问题:选择权威性的教养方式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接触社会较少,交际圈人员关系简单,学校教育是统一化管理,所以学生的问题90%来源于家庭。为了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专业的诊疗室

美国作家奥古斯都·纳皮尔在《热锅上的家庭》中谈到,“问题学生”的问题与整个家庭系统,乃至父母亲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问题学生”的增加,建立科学、专业的心理诊疗室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学生”的转化往往不仅是转化一个个“问题学生”,而是一个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对自身问题正确、充分地认识和积极主动地改变,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事半功倍的,也是根源性的。

2.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要转化“问题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家长已经固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1)儿童成长,父母负责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唱的独角戏,更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这一理念逐渐被社会认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情感意志、能力品格的养成起着奠基的作用。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通过合适的途径,采取合适的方法,逐渐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小文净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但是她的头发永远是乱糟糟的,衣服不是脏的,就是破的。这个小姑娘上课看闲书做手工,下课一个人在走廊上踱步,或者跟唯一的好朋友说悄悄话,回家作业没有交过。联系父母,母亲总是那么几句话:“老师,我们真的没有时间管小文净,因为……老师你多费心!要打要骂随你,我们不会怪你的。”

当家长漠视自己的教育责任时,任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孩子近期的变化。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成长,也“看到”孩子身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家长的联系中,教师可以列举其他家长成功解决这个问题的事例,提高家长育儿的技巧和能力,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让家长体验教育的快乐,从而提高责任意识。

(2)儿童成长,需要和谐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

由于社会的节奏加快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追求个性自由成为社会“时尚”,直接导致长期争吵、冷战、离婚等家庭问题比例的不断上升。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势必会给孩子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班主任知道某学生的家庭非常不和谐时,可以联系学生父母同时到场,希望学生父母明白大量的吵架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当双方关系存在严重问题时,提醒父母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对于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的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责任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与父母沟通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明确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引导父母采用符合孩子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教养方式进行教育,要有“静待花开”的观念。

(3)儿童成长,需要沟通

现在的孩子有各种奇特的想法需要沟通,当缺少伙伴时,父母要充当伙伴,倾听他们的想法,释放他们的情绪。

对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来说,童年时没有电子产品,没有新奇玩具,没有补课培训,有的是时间和同伴,一起奔跑,一起玩耍。但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孩子来说,玩伴就是电玩、电视、玩具,甚至是培训……物质是丰足的,但精神是空乏的。现在的孩子缺少真正的玩伴,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很难及时地与人沟通。父母要充当好孩子“玩伴”这个角色,让孩子内心的想法得到及时沟通和交流,内心的情感得到及时疏解。

(4)儿童成长,需要肯定

孩子的成长需要真诚肯定,在肯定的环境中才能够茁壮地成长。

“你怎么不跟好的比?”这句话往往是60后父母对80后孩子说的。60后父母经历了一个“集体”“大队”的时代,大家出工不出力,那个年代缺少竞争。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从几岁到六七十岁的人都在努力学习,都在竞争中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孩子最需要的不仅是向上的动力,还有及时地肯定。孩子在犯错后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有度的信任。这样孩子才会拥有犯错后再次尝试的自信。

因此父母的及时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5)儿童成长,需要惩戒

孩子需要肯定,也需要及时的惩戒。现在的孩子都是祖辈和父辈的心肝宝贝。家长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甚至要及时适当地惩戒。这样孩子才能明确是非对错。

父母要努力成为“恰当要求、恰当反应”型家长。他们不但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地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积极关切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以便及时调整。

(二)面对自身问题:树立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问题学生”往往伴随着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困难,从而产生各种问题。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不仅影响自己,影响学习,影响家庭,还有可能影响他人,影响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症下药”。

1.能力不足,放低要求

对于智力或身体存在一些缺陷的孩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低要求,做到教育符合这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其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2.习惯不佳,采取措施

对于行为习惯、社会交往不佳的学生,教师要与父母联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与父母一起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养成方法,时时监督,时时反馈,时时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身体不健康,专业干预

对于各种行为异于常人的孩子,教师要早发现,早干预。对于行为特别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与家长联系,告知孩子的在校表现,建议尽早去专业机构检查和治疗。通过专业机构的干预和治疗,帮助孩子重新恢复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及早地专业治疗对于孩子的好处。

(三)面对学校问题:建立促进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光明,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喜爱学生,赞美学生,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并引导他们与一些问题和谐相处,最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人生方向。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成长地图

学生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给教育带来很多的复杂性。因此,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每天在校的表现、在家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

教师不但要在与学生、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学生在不同情况、不同群体中的表现,还要不间断地与学生交谈。这样教师就能完善学生的成长地图。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充分了解后,教育的决策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2.谈话温和开场

谈话讲求技巧和时机。最佳的谈话时机在于平时,在学生休息、游戏、实践等时候。师生都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像朋友一样聊聊过往、现在和未来。老师不但要有计划地询问需要了解的内容,同时也要如实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能敷衍。

学生犯错后不是最佳的谈话时机——教师谈话的目的明确,批评教育的味道浓厚,学生对谈话内容会有抵抗性,谈话目的不易达成。即使如此,发生事故之后仍然需要通过谈话了解事情和解决问题。但是谈话的过程中要以平和的语气、温和的方式开场。温和的开场往往决定着谈话的成功与否。

例如有同学告诉你说:“***同学把厕所的门拆了。”你过去一看,厕所门真的坏了。你把那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张嘴就开始教育:“你真是屡教不改,上次……”

这样的开场不是温和的,而是责怪和批评。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帮助。你可以说:“我刚才看到厕所门坏了,大家都说是你拆了。我有点不相信,到底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经过,学生说的过程也是他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比教师的教育更加有用。当然,谈话之后事情的直接后果必须要学生自己承担。

3.培养喜爱赞美

我们知道“问题学生”多半伴随着严重的自卑情绪以及长期得不到认可。正因为如此,当问题学生做了值得认可或表扬的事情时,教师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表扬。如“***同学关爱集体,因为……”其中,不但要说明优点,而且要写出具体的事情,肯定该学生的正确行为,为下一次表扬奠定基础。其实单单老师表扬是不够的,要变老师的表扬为同伴的表扬,变老师个人的褒奖为集体的褒奖,因为孩子更在乎来自同伴的表扬和认可,集体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4.成为TA的伙伴

“问题学生”除了要面对严重的家庭问题之外,还会面对没有玩耍伙伴的困难,老师要做好孩子的玩伴。平时,请他帮忙做事;周末,邀请他一起玩耍。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喜爱。甚至在一些决策上要让学生影响你的决定,让他感受合作、联结的乐趣。

5.降低教育期待

“问题学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有一些问题会反复出现,甚至会伴随一生。教师首先要接受“问题学生”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引导他们与问题长期作战。在“犯错——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的模式下,引导学生延长犯错的周期,减少犯错的次数。最后努力转化问题。

6.创造共同意义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学生与问题作斗争的过程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寻找“诗和远方”,这共同的目标或者理想,既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当然,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给学生设定的,而是学生自己想达成的。

(徐霞贵,中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家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