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问题论析
2024-07-02叶政彭青青
叶政 彭青青
摘 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现代化的目的和目标,又是现代化所依托的动力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理论精髓,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力量源泉,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实践为内在动力,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质追求,致力于对人的现代化内涵的价值重塑。从其主体性的建构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理念超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跃升,人的全面发展对以物为中心的关系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品质再造以及人的群体性发展对排他式扩张的路径转换,彰显出人的现代化的多重面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体性;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6-0009-08
收稿日期:2024-04-0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WK2111070004)
作者简介:叶政,男,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彭青青,女,安徽安庆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1]8人既是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又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所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即是一定的社会主体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401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23–24。这一论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主线,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突出了主体性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以人的现代化为考察中心,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议题的研究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立足批判资本对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设定,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命运走向进行了多层面的阐发。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具体体现在:人的现代化是在实践中的现代化,即人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实践中,摆脱物的支配,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人在普遍化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人;人在处理与自然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能力的不断增长与发展。
(一)人与物关系的界定:在摆脱物的支配中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终生所关注的焦点课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十分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有限,且人类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人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私有制与社会分工。这一时期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工人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这使得劳动不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162,而成为个体谋生的手段。工人局限在狭隘的分工之中,“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4]156。在私有制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中,个体的劳动产品只有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换,个人才能生存下去。因而商品成为最终的目的,人却成为生产商品的工具,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购买劳动力并以榨取其剩余价值的方式盲目追求资本的增殖。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劳动者,都陷入对商品、货币、资本这些物的崇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由只是资本在追求自身增殖和扩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被物支配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异化的、畸形的人。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阶段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5]310–311。人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劳动生产不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成为发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人摆脱了物的支配性,成为物的主人,真正走向了现代化。
(二)人与社会关系的辨析:在普遍化社会交往实践中促进人的现代化
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普遍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必须在普遍化的社会交往中形成。马克思立足人的发展,把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形式,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6]52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生产力低下,人与人之间只能采取相互依赖的形式才能生存下去。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在狭小孤立的范围内从事单调重复的劳动。这一阶段的人无法把自己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狭隘孤立的个人也被世界性的人所代替,人的社会关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新了人的观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了人的广泛的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世界性的交往,促使人的主体能力的觉醒,对人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人的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基础之上的。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造成的普遍联系并非全面的联系,人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迫使下出于利益的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关系是冷漠的、不信任的。[7]16
为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到达“自由个性”阶段,人才能获得自身的独立性。共产主义消除了分工造成的劳动的固定化,每个人可以自由全面发展自身,能摆脱地域、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获得真正的解放。“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4]539,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4]541。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必须在社会进程中实现,这并非取决于个人意志,而是由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世界历史的进程所决定的。人们需要在社会普遍交往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人与自然的和解中重构人的现代化
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首要条件,而人的生命的延续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处理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受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决定。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方式是小范围内的个体生产,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工具,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对局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趋向于一种相互依存和相对平衡状态。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机器和工厂生产成为主导,这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耗竭;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家只追求资本的增殖,忽视对环境的影响,这导致大规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催生了对自然无限制的开发与掠夺。质言之,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559–560西方现代化催生出一系列违背自然、戕害自然的“文明的疾病”,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加深、人的生存环境恶化。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560。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人的能力得到运用和发挥,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界,不断地利用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更是赋予自然新的可能性,从而也赋予自身新的可能性。但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不能脱离自然规律,需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进行活动。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在劳动实践中,人的本质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得到了实现。人只有在对自然规律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才能逐步成为现代化的人。
二、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之维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8]594人是建设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现代化的终极意义也是为了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现代化。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人民的认同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一)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与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丰富性的实现密切关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以资本为中心借助殖民扩张来完成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也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依附于少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而是一条充分激发人民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实现内生性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一发展过程,是人民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在纷繁的目标中,最为核心的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它体现着人类实践的价值取向”[9]13。
回望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种救国方案和革命运动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新的救国之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我国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锚定了新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代表人民的先进政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不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2]419,只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2]441,最终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是人民主体性和能动性不断转化为民族生存实践的历史。人民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贯穿于“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的全过程。人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能动性,才能推动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
(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其内部力量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而言,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0]341。为此,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同时,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我们党着力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人民群众对物质层面的需求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内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先进工业国到物质文化需求再到美好生活需要,需求之内涵渐次提升,但最终指向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一迭代更新的过程正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目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主体力量。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激发出国家和社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内生动力,笃行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之途。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新道路,最大限度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46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让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方能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追求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提出在未来社会中,人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189。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方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给予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充裕的自由时间发展自身。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少数人占有极大的社会财富,而工人越生产,自身就越贫穷,资本家甚至压榨工人的自由时间。劳动遂成为单纯谋生的需要,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获得自身,而是丧失自身。基于此,马克思指出时间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6]197。
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质追求的新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从“物的依赖性”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其现实指向是为“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10。相比较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实践结果是使人从资本束缚的现代化困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它既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又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实现现代化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使人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的多维需求,人们能够同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以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内蕴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追求,又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基础和条件。
三、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性的建构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西方的现代化大多走的是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以物为中心、排他性的现代化道路,人的现代化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命题。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主体性建构为价值理念,其实践逻辑集中表现在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了对“资本至上”的理念超越;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了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跃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对以物为中心的关系重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品质再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人的群体性发展的最大化,则实现了对排他式扩张的路径转换。
(一)“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理念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3]19“人民至上”彰显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与西方“资本至上”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至上”的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民的疯狂掠夺之上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上,通过剥夺农民的土地、对工人进行压榨,迫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分离,从而使资本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必然会“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在挣钱欲望的驱使下从事奴隶劳动”[4]119。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之下,人成为抽象的人,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在劳动中不是获得自身,而是丧失自身。虽然这种发展模式在原始资本积累完成之后改变了自身的形式,但是其本质仍然是追求资本至上,固化社会阶层,服务于特殊阶级的利益。人们并未完全实现自由和独立,资本主义的资本因素和人民因素之间形成了互相否定的关系,人成为抽象的人。
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民群众自主选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增进人民福祉,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是国家现代化,更是人民的现代化。人民通过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人民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享有者,自然也应当是现代化建设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8]69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评判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检验。“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1]2,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跃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27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两极分化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家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大多数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所有制关系使得资本家依靠占有的生产资料,通过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攫取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家虽然采取了诸如职工参股等措施缓和劳资矛盾,但是并未改变劳动者被剥削的实质。在西方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是少数人财富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是多数人贫困的不断增加,资产阶级与劳动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社会贫富分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自身始终无法解决的痼疾。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模式的一种颠覆,打破了资本的垄断局面,实现了全体人民在生产资料上的权利均等,为人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制度和资源方面的条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364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贫富分化的困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利用资本要素来积累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以基本经济制度和多次分配制度来抑制资本的劣性,以此保证让现代化建设的红利最终能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首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人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人的全面发展对以物为中心的关系重构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22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自身特征的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并重,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摒弃了西方以物为中心的对人的主体性的束缚。
西方的现代化是支配人、物化人、分裂人的现代化,把人理解为片面的占有性的物化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增殖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即资本拜物教。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劳动力也沦为商品。资本家表面上通过支付对应工资的方式购买劳动力进行生产,但是实际上工人生产的价值远不止资本家支付的工资。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一方面通过支付少量的工资获得工人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绝对劳动时间对工人进一步进行剥削。无限度剥夺工人的时间,损害工人的身体,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13]936。人丧失了主体性,属于自身的自由发展时间被用来创造剩余价值。因为生存的需要,人成为追求物质的片面的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拜物教已经发展到新的形式,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交换仍然存在,拜物教的现象也将会一直存在,而这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也将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
相比于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肯定人基本的物质需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不仅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表明人的发展是全方面的发展,是将人作为总体的、具有全面需求的人来对待的。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品质再造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以人对自然的绝对主宰为目标,这种模式下人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之下,自然被人类视为一种与自己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只有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资源,才能创造财富、促进经济的增长、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人过度依赖科技,盲目崇拜技术的力量,不断地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仅仅从主客体相对立的角度看待自然界,未能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且在资本的中介作用之下,人逐渐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被工具理性支配,丧失了自身的主体维度、价值维度,沦为机器的附庸。人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这一过程,成为在资本支配下,利用机器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扩大生产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异化为机器的附庸,人对自然的改造并非自主的、有意识进行的;另一方面自然处于绝对的被支配地位,各种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使命,洞悉客观发展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视为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4]18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积极应对环境问题,贯彻执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品质追求,以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取代西方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人的群体性发展对排他式扩张的路径转换
马克思认为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群体,人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联结成一定的共同体,但并非所有的共同体都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借助工业革命的契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殖民掠夺破坏了殖民地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大量的财富被转移出殖民地,加剧了殖民地与殖民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差距。这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在“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15]873,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的现代化,损害了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给别国人民的现代化造成阻碍,最终将走向文明的对立面。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家,人逐渐由地域性的存在变成世界性的存在,人的发展与共同体的建构密切相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6]116,希冀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整个人类的群体性发展,使全人类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人自身命运与共同体命运的价值统一。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超越了西方建立在殖民掠夺基础上的排他式扩张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丛林法则”及所谓的“普世价值”,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共同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48中国始终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是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自身、兼顾天下、造福世界的理念,积极倡导全球发展的公平、有效和包容,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推广到全球的进步事业中,为实现人的群体性发展的最大化探索出全新道路。通过合作、包容和共享,开创一个更加繁荣、和谐可持续的未来,这既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也是人的现代化应有的世界图景。
参考文献:
[1]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 思想 态度 行为[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洪巧英.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历史维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9):14-1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 吴丹.戈兆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知维度、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11-15.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1]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黄承梁.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品格[J].哲学研究,2022(4):15-23.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王 萍】
An Analy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aking Human Modernization as the Focus of Investigation
YE Zheng,PENG Qingqing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modernization is human modernization. Human beings are not only the purpose and goal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driving force and foundation on which modernization relie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about people, for it is committed to reshaping the value of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modernization by taking the full play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a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taking the peoples struggle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promot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pursu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has a unique logic, highlighting the multiple aspect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namely,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sists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people first” over “capital first”, on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instead of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un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bject-centered relationship,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stead of the ideology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on the path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xclusive expansion of people to the group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 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uman modernization; the subjectivity;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