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学科建设优化路径探索
2024-07-01唐玉萍
唐玉萍
[摘 要]优化出版学科建设,具有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提升全民素养等时代价值。高校急需建设一流出版学科体系,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加强出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双向融合,组建出版学科“双师型”团队,建立学界与业界共建的出版学科学徒制,同时根据人才供需情况调整出版学科建设方案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出版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145-04
新时代赋予出版人新使命,出版业涉及历史沿袭、现实解构、未来擘画,因而出版学科是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出版行业从业人员谱写出新时代新篇章,而出版行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从学校教育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出版人才成为出版行业繁荣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优化出版学科建设、培养匠心出版人才、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出版行业教育者和工作者需要携手探讨的重要课题。高校应契合国家战略需求,重视出版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出版学科的基础性、专业性、学术性、应用性、时代性等特征,使其需要与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拓展学科边界,着力解决出版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一、优化出版学科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21年,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22.5万种,重印图书30.4万种,总印数118.6亿册(张);全国共出版期刊10185种,总印数20.1亿册;全国共出版报纸1752种,总印数283.0亿份;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8172种,出版数量17200.8万盒(张);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8199种,出版数量31773.1万张[1]。在规模宏大的背景下,出版业要想向高质量发展,对匠心出版人才的培养是首要任务。
优化出版学科建设,能够从出版人才的专业教育入手,系统化传授出版知识,使学生在进入出版行业前就熟悉出版历史、出版法律法规、出版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流程等,并对出版人的职业定位有清晰认知,为将来从事出版行业奠定高质量工作基础,以适应现代出版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出版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新需求,使毕业生缩短从学生过渡到出版人的适应期,从而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而“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例如,2021年,全国出版社科人文类书籍35.9万种、总印数71.7亿册(张),占书籍品种总数的81.9%,占书籍总印数的95.4%;全国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4亿册,占期刊总印数的52.0%[1]。同时,报纸以及其他类型的期刊(如文化教育类期刊、文学艺术类期刊、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综合类期刊等),也或多或少会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优化出版学科建设,能够为出版业产出精品提供优质人才条件,在出版过程中对哲学社会科学产品严把质量关,从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弘扬,而其传承与弘扬的一大途径就是出版。高校出版专业培养的莘莘学子,能为出版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力和弘扬力,使我国出版产业既能在国内大循环中熠熠生辉,又能在国际循环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需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方案,让全世界的人民被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吸引。出版学科建设的优化,是从学校教育层面对出版人才的塑根性培养,也是从教育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提升全民素养
出版业生产的优秀出版物集结了各种知识与文化精髓,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作出了巨大贡献。民众通过阅读各种承载知识与文化精髓的优秀出版物,可以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特别是近年来,在原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等阅读场所的基础上,我国打造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书店书吧等新的阅读空间,加上日益普及的电子读物,使得社会阅读氛围日渐浓厚、民众素养不断提升。优化出版学科建设,能够从人才基础层面提升出版物的品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从而提升全民素养。
二、出版学科建设优化的路径
(一)建设一流出版学科体系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4]。目前,我国各层次出版相关专业教育在校生4万余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层次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5],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6]中,出版学科被列在“文学”一级学科的下属门类中,且未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甚至并不是我国所有的综合类大学均开设该门学科,这与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现实情况不相匹配。
各高校在致力于建设一流学科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出版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做好匠心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尽快将出版学科加入一流学科体系建设行列中,争取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性扶持,鼓励有从事出版行业志向的考生报考出版专业,吸引具有高水平出版学科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教师行列,激励出版专业的在校学生努力奋进,多方协同建设一流出版学科。
目前,一些在出版学科建设方面领先的高校已经迈出了自己建设一流出版学科的步子。2022年7月24日,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召开,主题为“共创一流新学科 同圆出版强国梦”,会上北京大学与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等签署线下线上合作协议,五家出版研究院、出版学院和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联络处并举行了揭牌仪式[7]。截至2023年8月底,我国已有两批共8所高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均为首批获得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分别与行业协会、出版企业、地方政府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其中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武汉大学共建,以建设一流出版学科为目标,为全国出版学科共建作出了示范[8]。
(二)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
出版学科需要凸显中国特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高地培养匠心人才。高校应从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专业内容、学术水平等方面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关注出版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深远性,在“出版+”领域融合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跟上智媒体发展的快节奏。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方面,出版学科需要重点讲授、案例与实践并举,之后根据教学效果反复修正,因为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的正确性是出版物合格的首要检验标准。
在课程设置上,出版专业不仅要涵盖出版基础学科知识,还要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加入如最新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的研读、新媒体新技术新软件(如编校辅助软件、采编系统、排版软件等)的运用、出版与新兴学科及新兴业态的融合等,并形成持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的意识与行动[9]。2023年3月,我国已正式启动首套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编撰工作,包括《出版学基础理论》《数字出版概率》《出版经典案例》等9种,预计于2024年陆续出版[10]。权威系统性教材的出版,可以进一步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的步伐。
(三)加强出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双向融合
目前,我国开设了出版专业的高校大多已经在探索特色化的学科建设方案,如北京印刷学院凝练形成了出版理论与历史、出版编辑、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与运营、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应用、出版美学七个学科研究方向[11],为学生筑牢出版知识基础。但是,出版专业学生大部分是文学专业出身,这就使得学生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仅能达到出版业共性方面的岗位要求,难以达到出版物特性方面的岗位要求(如自然科学类出版物的出版工作需要相应的理工科专业背景等),难以掌握非出版专业的学科动态、前沿热点等内容,从而难以在纯文科类以外的出版单位从业务型编辑向学术型编辑转化,使得职业发展受限。
对标出版单位,编辑往往具有某一学科(极少为出版学科)背景,具有明显的出版物内容属性的学科偏向性,如文学类编辑、历史类编辑、哲学社会科学类编辑、经济类编辑、法律类编辑、自然科学类编辑、医学类编辑、农学类编辑、工业技术类编辑等,涉及几乎所有学科。出版物的内容属性,使得出版单位在招聘编辑时,更注重的是专业契合度而非基础出版能力,因此,出版单位通常会根据自身出版物的内容属性,偏向于招聘对应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在无合适人员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招聘出版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
对此,高校应对出版专业的新需求进行细分,完成对知识体系的重绘[12],联合学校其他学科共建出版专业,在出版专业中提供非文学专业的课程,同时在其他学科中挑选具有从事出版行业意向的学生进入出版专业学习,形成双向的学科融合机制;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将细分的专业方向在毕业证书上予以标注。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培养方向的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化对新思想、新理论的阐释;对于自然科学培养方向的学生,要促进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
(四)组建出版学科“双师型”团队
出版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因此,其专业教师需要成为理论知识水平高与实务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好教师的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4],“双师型”培训是使教师学识扎实的路径之一,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以兼职的方式,进入出版单位参与出版工作,掌握出版新方法、新技术,了解最新出版行业动态,反哺教学。同时,高校可以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出版人才加入教师团队,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的出版实践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出版社的具体工作。此外,要完善出版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多维度考查教师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出版成果等方面的实绩,而不局限于关注教师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这样,高校出版专业教师进入出版单位增强实战能力,而实践经验丰富的出版人进入高校传授宝贵经验,可组建成双向奔赴的出版学科“双师型”团队。
(五)建立学界与业界共建的出版学科学徒制
2023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分批次、多层级推进共建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自主知识体系。出版学科是应用型学科,需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学界与业界进行交流共享,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建立高校与出版单位协同育人的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4]。同时,创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匠心出版人才和时代新人,激发其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
实践基地是培养出版人才的另一所“大学”,而出版单位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基地。可以由出版单位挑选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定向培养,从中择优给予实习甚至就业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业务中,以出版物成品作为学生的毕业要求之一,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出版实务基础,同时使其初步了解业界的工作规则等。例如,北京大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了实习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建了出版实践基地,广西师范大学与出版企业共建了“独秀书房”创新实践平台。
(六)根据人才供需情况调整出版学科建设方案
向出版单位推送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对学生、行业、社会应尽的义务。高校应积极主动了解出版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适当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合作出版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会。目前出版业繁荣发展,用人需求不断增加,为出版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较好的就业前景。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25.2万家,其中法人单位15.3万家,非法人单位0.8万家,个体经营户9.1万家;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为313.4万人,其中男性158.7万人,女性154.7万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1]。
同时,高校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追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建立“监测—改进—评价”机制,使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出版单位用人需求相适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要依靠业界和学界的不断碰撞交流,调动各方力量,把出版学科建好建强,对出版人才培精培优,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深刻影响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出版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全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尽快将其建成一流出版学科,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全民素养的提升等添砖加瓦。
[ 参 考 文 献 ]
[1] 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23-02-23)[2023-09-07].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tjxx/202305/P020230530667517704?
140.pdf.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9-07].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万安伦,徐静.新时代十年我国出版学科建设主要成果、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中国出版,2022(23):6-14.
[4]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22-01-29)[2023-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eqid=d305a2ca0000a24a00000003642961b0.
[5] 刘艳.学科共建下出版硕士产教协同培养路径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4(1):76-83.
[6]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EB/OL].(2022-09-13)[2023-10-12].http://wap.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W0202209145729? 94461110.pdf.
[7] 张宁.共创一流新学科 同圆出版强国梦: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举行[EB/OL].(2022-07-28)[2023-12-20].https://www.sinoss.net/c/2022-07-28/625120.shtml.
[8] 冠华.部校共建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揭牌[J].广东印刷,2023(6):2.
[9] 吴平.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出版科学,2024,32(1):1.
[10] 左志红.打造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系列教材: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系列报道之一[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9-01(3).
[11] 本刊编辑部.专家深度解读《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J].科技与出版,2024(1):59-64.
[12] 张文晋,张永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中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传媒,2023(22):78-8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