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4-07-01刘建峰陈鑫

大学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刘建峰 陈鑫

[摘 要]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地方高校的育人根本任务、土建类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论述了现阶段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阐述了“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目标导向、使命牵引的育人理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构建了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多元素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多方面能力兼具的师资队伍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实现思政育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基于此开展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获得了良好成效,相关成果可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创融合”;课程思政;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063-07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源动力的责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地方高校也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坚持铸魂育人导向,强化大思政育人,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第一课堂、纳入第二课堂、贯通社会课堂;另一方面,亟须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同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高校科技创新水平,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发展新动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与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可以说,创新创业能力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需求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建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迫切需要大量拥有正确价值观念、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创新型土建类卓越工程人才。近年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均受到了广泛关注,无论是思政课程建设[2],还是创新创业竞赛[3],都是相关成果的集中展示。孔翔等从课程目标、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探索了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路径[4]。杨春林等以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课程为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课程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5]。谢云等探讨了“五育并举”视域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议和措施[6]。薛成龙等从高等教育强国、立德树人以及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反思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并从学分制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7]。张旭等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力,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专业化和平台化建设[8]。郑石明论述了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探讨了如何将大数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探索了运用大数据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途径[9]。张宝君基于“精准供给”视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无效供给和冗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10]。刘华海分析了当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11]。

然而,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不是割裂的,不能独立于人才培养其他过程之外,必须探索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新模式。为此,本文剖析了“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并以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了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了育人实践和成效评价探索。

一、“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

1.学生管理拘于日常,缺乏思政和创新元素浸润

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围绕服务专业教学展开,在落实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计划和要求的同时,针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制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制度,并具体实施和检查。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管理岗位职责要求,在学生管理全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

常规的课程教学能够满足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需求,但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可以在学生管理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教育,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具体工作中更偏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常规管理,注重学生卫生、考勤、宿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过度强调对各种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放松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形成。

因此,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必须在专业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基础上,从学生管理的层面挖掘思政和创新元素,切实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态势。

2.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专业和思创深度融合

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育人理念和模式落地的关键环节与直接体现。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一方面“肩负”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内化职业理想与道德,使其理解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活动系统,包含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由于过度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融合度不够,较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关注较少。这既割裂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也限制了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有必要考虑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让专业课程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厚植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3.育人主体能力不足,创新理念和育人能力有待加强

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土建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当前行业急需具有学科交叉能力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培养适应时代与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师是关键。目前的培养模式中,专业教师和学工教师是育人主体,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学工教师则着重开展学生思政和生活引导工作。而兼具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部分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却缺乏思政育人培训和工程实践经验,这使得他们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显得乏力。部分学工教师尽管能较好地开展学生思想、学习引导和生活管理工作,但是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12-13]。这一现象导致专业教育、思想引领和创新实践等育人环节的相互割裂,无法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因此,有必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和创新实践能力建设,推动形成专业教师和学工教师育人共同体,确保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落地、见实效。

(二)“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

1.融合新工科建设创新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针对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特点,融合新工科建设创新理念,立足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高校现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高校教学工作者也应认识到各学科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加强高校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对开展新工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不仅是现阶段新工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的重要前提。

2.促进思政元素深度浸润、培养适应行业急需人才的重要驱动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平台,必须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现阶段的高校教学方针也明确指出,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领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为高校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道德教育、学生学业水平教育等展开;另一方面,专业教学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石,融入思政元素,突出创新实践理念。保持专业课程思政与高校思政必修课程实施目标具有长期一致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思政工作融入学生思想、学习、科研、生活等成长全过程,有助于加强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厚植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3.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促进产教融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先进材料、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土建行业也面临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挑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也应随之变化。同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迫切需要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土建类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时代背景,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满足行业转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力”,思政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创新意识,专业教育重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推动学生结合地方和产业发展开展创新实践,有助于推动“双创”育人深度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切实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针对现有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围绕地方高校的育人根本任务、土建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笔者构建了“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指导,遵循目标导向、使命牵引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协同合作,实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从育人体系、师资队伍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构建了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多元素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多方面能力兼具的师资队伍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初显成效,取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等系列成果。

(二)“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内涵

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既包含了思政课程,又包含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两者都肩负着育人使命,具有共性:一是共同的政治属性,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养成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全民创新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两者均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应对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具有共同的政治属性。二是相同的教育属性,思政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两者本质上均是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思创融合”协同是基于专业教育的协同,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均是服务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思创融合”的实质是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思政教育服务于立德树人,是根本;专业教育服务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是提升。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同育人是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外导师等主体的协同,也是政府、企业、高校、社区等主体的协同,也表现为党建联盟、实践教育平台、就业创业训练基地、产学研平台等多主体平台的协同。

(三)多元素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课程体系包含了思政、专业、创业、创新多元素。其中,思政课程是根本,专业课程是基石,创新创业课程是提升,学生管理是补充,在多元素的交叉融合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态势。

思政课程是专门为开展思政教育而设立的课程,具有政治性,通常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是以专业教育为背景,服务学生个性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的全过程、多层次、重实践、开放性的课程,多为选修课,常见的有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心理学等课程,均是独立开设,与专业课程衔接。

多元素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为适应土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急需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装备等多学科课程,也需要在传统专业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的相关知识。二是基于思政浸润的理念,需要根据土建类专业特色,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加强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三是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需要将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传统专业课程中,同时对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形成多学科交叉、多元素交融的“思政+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将学生管理作为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开展党建品牌建设、党建联盟深度交流、特色班级建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企业领袖、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用鲜活的案例为学生提供先进示范,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自我塑造。

(四)多方面能力兼具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领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师资质量直接关系着育人质量。“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既要具备思政、专业、创新创业等综合育人能力,又要具有适应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学科交叉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多方面能力兼具的师资队伍。

一是要在师资队伍组成上下功夫,积极引进有经验、多学科的教师,同时经过严格选拔,招募多类型校外导师,有效完善师资队伍。二是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规范和保障教师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思政、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三是要重视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工作,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培训,注重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主题座谈会,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使教师具备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育人能力,形成师资队伍教育能力提升的常态化培训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动态机制。

(五)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

“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又要适应高校、专业、课程的特点,有力的保障体系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之一。其中的社会支持体系、多平台资源供给、协同机制建设等是保障体系构成的核心。

社会支持体系是指个人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客观、可见的物质帮助,以及主观的、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围绕“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国家需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服务体系,如成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制定研究生创新创业激励制度等,形成“生—师—校”联动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其建立的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利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巨大资源优势,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制度层、组织层、教学层、师资层和社会层着手,构建“政—产—校—师—家”有效互动的社会支持体系。

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高地,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资源支持。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设备、项目等重要学习资源,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应搭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互通、“产、学、研、用”跨界协同育人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可持续的育人资源,也为多主体协同育人提供现实载体。

优质的资源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一方面,需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学能力培养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学工群体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元师资管理、思创平台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形成制度性文件。

三、“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一)交叉融合的全过程协同育人

基于“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笔者在苏州科技大学开展了系统的育人实践。在课程体系方面,一方面,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健全教育教学检查和督促制度,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在传授学生课程内容的同时,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土建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要求,开设了BIM、建筑工业化等专业课程,加强学生智能建造相关能力的训练。持续提供“高标准”学生管理服务,统筹推进“砼”心“戎”耀、“砼”梦心语、“砼”心铸魂等“砼”心工程,将“‘砼心”党建品牌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举办省级、校级信仰公开示范课、“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等,紧紧围绕工匠精神,持续开展“筑匠心”“炼匠艺”“承匠情”思政系列活动。创建“钱七虎卓越班”,创新“党建+育人”新模式,培养在大土木领域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人才。形成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管理有效补充,校内校外多方协作的课程体系,全面覆盖思政和创新创业的指标及观测点,将思政和创新创业元素切实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

在师资队伍层面,构建了德育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等协同的多元育人主体。借助“导师领航,匠心筑梦”青年师生信仰公开课、“苏科大中海俱乐部系列活动”和“‘当你们成为我们创新创业主题教育讲座”等思创融合系列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态势。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

基于“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苏州科技大学建成了思创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建成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英BIM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获批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核心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等近10个省级以上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建成了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获评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中国装饰行业百强第一名金螳螂集团在校内建立了4500平方米实践教育和就业创业训练基地。本硕一体、多方汇聚,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科内外、校内外、国内外教学资源,有力支撑了地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

(二)“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成效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苏州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专业建设取得成效,建成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江苏省国际化品牌专业。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一流课程体系,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教融合课程等特色课程群,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群团队获批首届江苏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先后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金奖、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实践奖项。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有力支撑了地方和行业转型发展,超90%的毕业生就业于长三角地区,87%的毕业生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围绕地方高校的育人根本任务、土建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论述了现阶段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剖析了“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指导,遵循目标导向、使命牵引的育人理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构建了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多元素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多方面能力兼具的师资队伍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由此开展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3-11-12].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2021-06-10)[2023-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6/t20210610_537281.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EB/OL].(2023-05-30)[2023-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2305/t20230530_1061991.html.

[4] 孔翔,吴栋. 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Z1): 59-62.

[5] 杨春林,欧梅桂,严伟,等.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课程为例[J]. 高分子通报, 2021(5): 121-127.

[6] 谢云,余卫东.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优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 34-36.

[7]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 “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2): 20-28.

[8] 张旭,郭菊娥,郝凯冰. 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6(1): 26-35.

[9] 郑石明. 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37(3): 65-73.

[10] 张宝君.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 高校教育管理, 2017,11(1): 33-39.

[11] 刘华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青年教师实践“短板”与应对[J]. 科研管理, 2017,38(S1): 628-632.

[12] 张英杰. 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12(2): 80-87.

[13] 陈广正. “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6): 141-144.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