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学生数学“再创造”中的应用

2024-07-01陆小蓓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再创造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

[摘  要] “再创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引导学生数学“再创造”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创”;在情境中“按摩”学生心理,让学生“敢创”;在情境中融入相关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让学生“会创”“乐创”。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数学“再创造”,主要是让学生复演数学知识“诞生”的关键步子,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感悟。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再创造”;小学数学

鼓励学生的数学创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创造,由学生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创造出来。”“再创造”能充分发挥学生数学思维力、想象力,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催生学生的“再创造”,引导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在情境中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创”

情境具有“真情美思”的特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外在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数学的思维兴趣、探究兴趣。小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心智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好动、喜欢模仿。由此,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有意的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无意的探究欲望、冲动。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想创”。由于学生的“再创造”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规约学生,而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解放。比如教学“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时,“二月份”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规律,让学生用“年份数字”去除以4。这是一种“告诉性”“规定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年份的日历,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发现、创造、建构,让学生发现“大小月份”的普遍性规律,比如“拳头法”“奇偶数分界法(即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等。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二月份”。关于“二月份”众多的年份数,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日历构建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分析数据、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有的学生在二月份有29天的年份做上记号,发现了“四年一闰”的规律,进而用年份的数字去除以4,发现了“能被4整除的年份数”就是闰年;有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整百”“整千”的年份数据的特殊性,从而进一步发现“整百”“整千”的年份数要是四百的倍数的年份才是闰年等;有的学生还简化了判定方法,即“只要看年份的末两位数”,如果“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等。在情境之中,学生自主建构、创造了“闰年”“闰月”的判定方法。

情境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母体,是学生数学建构的“土壤”。教师要充分应用相关的课程素材、资源等创设情境、丰富情境,用情境点燃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的激情,让学生产生“再创造”的欲望。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相机融入、渗透相关的数学“再创造”元素、因子,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再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情境中“按摩”心理,让学生“敢创”

情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气场。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场域。通过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进行“按摩”,能让学生“敢创”“勇创”。教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在情境场域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创造的决心,多一些创造的恒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层次地实施“再创造”的梯度教学。创设“按摩”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死板地按照教材要求,而是让学生用倍拼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知。在情境中,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发挥想象,产生了多样化的“再创造”方法:有的学生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借助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有的学生借助三角形面积推导的经验,用倍拼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用剪拼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等。

多样化的“创构”能充分解放学生的多种感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事情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做的法子决定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决定教的法子”。在学生的多样化创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从而让学生相互观摩、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再创造”能力、素养等。

创设情境“按摩”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能催生学生对数学知识开展多元化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基于已有认知的数学“再创造”活动。“再创造”数学活动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学生创造素养的确证与表征。“再创造”不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数学思维、想象的翅膀,而且能培育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自能性、合作性。情境能对学生的数学“再创造”活动发挥一种促进、推动作用。

三、在情境中融入方法,让学生“会创”

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在情境中融入、渗透相关的思想、方法,给学生的“再创造”提供相关的指导,让学生“能创”“会创”。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知识的特质,还要积极主动地关联学生的具体学情,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任务、数学认知经验与学生数学的已有知识经验应用、生活应用等关联起来,并贯穿学生数学“再创造”的全过程。情境创造要具有情境味、数学味,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知识的建构、创造等创设。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纸片,并让学生将这些图形纸片分成面积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两个部分。这样的现实性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对纸片进行操作:有的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横着对折,有的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竖着对折,还有的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纸片沿着对角线对折。当学生基于自我的已有知识经验解决了相关的问题之后,笔者适时追问:将这些纸片分成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部分,一共有几种分法?分成的图形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深度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了学生的数学探究。学生开始对已有的图形操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折痕都经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中心,由此萌生了积极猜想:是否经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中心的直线,都可以将它们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两部分?经过大胆尝试、积极实践,学生发现了任意经过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中心的直线,都可以将它们分成形状、大小都相等的两份。情境教学让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发现者”的喜悦与自豪,融入学生“再创造”方法的情境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和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画图、思考,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的潜质、潜能。教师要将学生“再创造”的方法蕴含、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想,从而萌生创新意识。

四、在情境中注重体验,让学生“乐创”

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深层的锻炼,从而优化学生的数学“再创造”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数学“再创造”学习活动从“想创”到“会创”、从“会创”到“乐创”,进而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愉悦的创造体验、感受。通过创造性的感受、体验,能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乐创”,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中能感受、体验到美好。应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数学“再创造”,让学生“乐创”,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能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只有情境的“真情美”,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有深度的数学创造。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仅仅引导学生进行“1°角”的认识、“量角器”的认识以及“测量角的大小”的技能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完全成为一个机械的、被动的认知者、操作工。为了引导学生的数学“再创造”,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角的大小比较”的情境。循着人类测量“角的大小”的关键步子,笔者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再创造”:首先,引导学生创造“单位小角”;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比较麻烦,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将“单位小角”串接起来建构“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的欲望、需求;最后,当学生“制造”出量角器模型雏形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从而增进学生的“创造”喜悦感、成就感、价值感。有了这样的感受、体验,学生对“量角”的本质就会产生深刻的感悟,对“量角器”的认识也会更加到位。通过情境体验,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活动经验、活动体验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的“认识厘米”“时分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千克和克”等相关的内容,将“厘米尺”的创造、“时间尺”的创造、“天平”的创造等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对“测量”“测量工具”有更深刻的感悟。

情境教学法注重激发、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只有深化学生的感受、体验,才能激发、巩固学生的数学创造兴趣、数学创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创”。对学生来说,“再创造”是数学学习的手段,也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只有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才能真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再创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的数学“再创造”不同于数学知识的“原始创造”,它不具备数学知识原创、原生的意义。但对学生而言,“再创造”是培育学生创造素养的唯一路径。教师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再创造”内需、动机,而且能启发、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复演数学知识“诞生”的关键步子,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感悟。

作者简介:陆小蓓(1985—),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再创造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