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阶式教学:助推学生数学“认知爬坡”

2024-07-01王涵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5期

[摘  要] 进阶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也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前测为基础,以目标为抓手、以互动为动力、以方式为支架,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爬坡”。开展进阶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进阶式教学;数学认知;认知爬坡

《礼记·曲礼》中说“拾级聚足,连步以上”,这一论述后来演变为“拾级而上”,指“顺阶梯步步往上走”。在教学领域,“学习进阶”是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所谓“学习进阶”是指“在学习某一个概念过程中所遵循的系列性的复杂路径”。进阶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从简单到复杂、从陌生到熟悉、从片面到全面、从单一到综合、从现象到本质、从复制到创造的发生、发展、创新的过程。开展进阶教学除了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之外,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以前测为条件,催生学生的“学习进阶”

学生的“学习进阶”类似一种“序列”。“学习进阶”是描述学生在各个阶段所遵循的一种连续性、连贯性、代表性、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精准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而让自己的进阶式教学有的放矢。以前测作为进阶式教学的基础是助推学生数学“学习进阶”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前测”是对学生数学前知识经验的一种探测过程。借助前测,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等。

正如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是学生知道并了解了什么,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前测单”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更能让教师探测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逻辑。有了前测,教师的教学就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现有水平转变成为可能的发展水平。比如教学“间隔排列”时,笔者借助前测单对学生开展前测工作。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具体的间隔排列问题都能通过简单的、直观的“数一数”得出相关的结论,但学生对于间隔排列的问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因此,以学生的前测为基础,笔者通过对教材主题图“手帕和镊子”“木桩和篱笆”“兔子和蘑菇”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进行集中呈现,引导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说一说”,对“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进行概括,并努力促成学生对间隔排列问题的本质性理解,即“为什么有时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有时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个”。通过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地“圈一圈”,能让学生看到不同排列的两种物体的组合,能让学生发现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创造性地设计间隔排列。

以前测为基础,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在上述间隔排列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前测,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引导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起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调动。对学生进行前测测试,可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对数学的认知与思维的困境。

二、以目标为抓手,推动学生的“学习进阶”

目标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路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催生学生的“学习进阶”,还能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抓手,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进阶”。从原点到目标是一个连续性的学习进程。进阶视野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是连续性的,还要求教师的教学是连续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指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要让目标成为推动学生“学习进阶”的“引擎”,成为指引学生数学“学习进阶”的“灯塔”。

以目标作为抓手,教师要把握“此一课目标”与“彼一课目标”,把握“此一目标”与“彼一目标”。过去,只是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隐匿,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如同“在黑夜中前行”。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笔者在教学中呈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举的方法,让列举有序、不重复、不遗漏;(2)在问题反思、沟通过程中,可以更好感受一一列举的价值以及存在的特点;(3)在列举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借助于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列举法来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多元化,比如分类法、序列法、穷举法、规律探究法等。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借助不同的例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列举的策略。比如,“用22根一米长的栅栏围成长方形花圃”主要是让学生有序列举;“四支球队进行比赛”主要是让学生不遗漏、不重复列举。在后续的练习中,教师相机渗透、融入其他相关的列举方法,如穷举法、规律探究法等。以目标作为抓手,让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列举的过程。从列举到有效列举,到最后的策略性列举,每一个过程学生都亲身参与,效果自然不一样。

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最后都要回到其原点:目标。目标不单是原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进行有效“示标”,让学生对准学习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目标是学习基础,也是学习条件。教师以目标为抓手,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条理性,借助目标可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进阶。

三、以互动为动力,助推学生的“学习进阶”

“学习进阶”可理解成学习序列的进阶,进阶式教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互动作为原动力,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和对话,在进阶式的教学中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互动性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内容,然后向上而学,进一步掌握提升学习的方法。

比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供的工具是不会动且长度固定的小棒,这样的素材不利于学生进行的多元互动。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灵活多变的小纸条。其中一根纸条固定不变,另外两根纸条的长度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三根纸条的关系不断变化。当两根变化的纸条的长度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纸条的时候,三根纸条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根变化的纸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纸条的时候,还会出现另外两根纸条的长度和小于这一根纸条的情形。这样的发现让学生彼此之间积极互动: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a、b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c,三角形a、c两条边的和也必须大于第三条边b,三角形b、c两条边的和也必须大于第三条边a;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三条边中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还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三条边中,较小的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最长的那条边等。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中较小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产生了异议:有的学生说,如果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并且这两条相等的边可以是较小的边也可以是较长的边,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来规定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比较好。这样,学生在这种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知实现进阶,感悟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的“三条边围成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中的“任意”一词的必要性、精准性、科学性、合理性。

多元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对方法、思想等的感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思考,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关联。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进阶”提供支持,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建构新知。通过多元互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更深入、更连续、更精准、更富有意义和价值。

四、以方式为支架,引导学生的“学习进阶”

开展进阶式教学,教师要以互动为动力,以方式为支架。以学习方式为支架,关键是要依循学生的学习兴趣,盘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的学习过程。

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构“学习模”。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时候,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积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积极验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现有的学习方法,并做好归纳工作,这种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以方法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进阶式学习,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更多的内容,如乘法的交换律等各种内容。

这样基于“不完全归纳法”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举例验证。对学生而言,“不完全归纳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对学习“运算律”这部分内容,而且对学习其他相关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学习方式为支架,能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进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高阶认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表达数学知识、表征数学知识的方式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表达数学知识的权利、时空,让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相关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脚手架”,能助推学生数学思维螺旋式发展。进阶式教学能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认知品质。

“进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和目的。教师要以前测为基础、以目标为抓手、以互动为动力、以方式为支架,助推、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进阶。进阶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爬坡”,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不断提升。

作者简介:王涵(1990—),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